创新班校本课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2016-04-29樊清娟
根据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力补充,是促进国家课程有效实施、发挥学校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要求以及体现本土及学校特色的课程类型。根据本校学生中创新班学生特点,开设化学校本课,寻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实效性,目的在于使学生学有所获,激发其学习的潜能和创造性。
随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我们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我校创新班学生特点,我认为应该通过征求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渴望设置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性的开设校本课,目的在于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有所获,能增长见识,能激发学习兴趣,能挖掘潜能,能启发创新能力。
一、课程内容
化学课征得的学生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机框图推断题难以下手。
2、陌生环境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困难。
3、信息型习题的信息提取不够准确。
4、实验仪器的作用了解不全面。
5、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6、想了解较多的化学科技前沿信息。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我利用校本课时间设计了相应的内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建立了学习的信心。
二、课程设置的思路和目标
1、解决问题,答疑解惑。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内容的设置首先帮学生解决存在的疑惑和困惑,补充学生课堂学习的欠缺和不足,使学生有所提高,同时获得收获感、满足感,坚定学习的信心,也会努力完成学习的任务。
2、延伸课堂,发散思维。
我的校本课设置的意图是让学生的学习能对课堂内容有所延伸,使知识从学习到应用,使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使思考更加精细和全面,使思维更加敏捷和灵活。
3、升华课堂,激发创造。
我的校本课不同于一般的课堂,不仅要学生能掌握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读书明理、学以致用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因此让学生明白要学会知识,学会知识应用于实际能解决哪些问题;在应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还想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可以想哪些办法等,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开阔,逐渐的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化。
三、任务完成及效果
1、任务完成
每节课都为学生精心设计了学案,使课堂内容在学案的指导下有放有收,游刃有余。同时围绕着学案的教学让学生能理出重点,留下学习资料。学案完成后,及时的检查和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并能及时纠错,以达到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提升。
2、学习效果
每节课程结束后检查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基本都能掌握每节课的要点,能运用知识解决基本问题,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有所提高,能比较值全面准确的认识和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但在综合性习题的解决上和实验设计问题上仍存在问题,存在不全面和思维不够简洁、干净利落等问题,此类问题也可以作为后期研究的方向。整体课程结束后,和部分学生谈话中了解到学生在化学课上的收获很大,能解决在课堂上遗留的疑问,还能学到课堂以外的东西,又能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生活实际,感觉很实用、很开心、很满足。
四、课堂之外
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不仅关注他们对化学课的学习情况,化学课成绩的浮动;还要试卷当面分析,看看学习中的问题和欠缺,提出后期学习的改进措施。除此之外,我还会关注他们在考试过程中的各科平衡问题,并提出指导意见,督促他们改错、自我总结等,以便及时改正,尽快赶上。
思想教育、人文关怀、理想教育,情怀养成是我工作的另外一个重心。在学习之余,我会经常性的运用课外时间与学生谈心,一起吃饭,一起参加活动等,以走进学生生活,进而走进学生的心里,为学生疏导心理,让学生抛开疑虑,走出阴影,阳光的学习,快乐的成长。心理教育的同时,我还会为学生灌输思想和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建立自信,构建远大的理想蓝图,促进其形成学习动力。
五、反思和感想
本学期的校本课让我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和管理方式,使我了解到对学生的教育要延伸到课堂之外,教育可以在时时处处、方方面面。一个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全方位、个性化的教育,是量身定制的教育规划。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教师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摆脱定势,化“说教式”的教学为“陪伴式”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人才。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秦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