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学生公寓科学管理与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16-04-29马社敏丁敏王春浩
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与建设现状
教育部文件曾明确指出“要继续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学生公寓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要充分发挥现有学生工作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公寓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学分制的出现,各高校多实行流动教室上课制度,传统意义的班级空间概念已经被打破,而相对比较固定的学生宿舍则成为了最小的学生群体单位。宿舍在大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宿舍生活满足着大学生的基本食宿需求。据走访统计,大学生有超过1/3以上的时间在宿舍中度过,宿舍成为大学生集学习、娱乐、社交及其它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学生公寓也应该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所以,在当今时代,加强高校公寓管理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各所高校的公寓管理和建设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可归结为:一、未能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90 后”作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与“70后”、“80后”在思想、个性上有着鲜明的区别,然而对学生公寓的管理和建设未能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再加之老旧的公寓文化显然不能适应新情况,容易产生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二、大众传媒网络时代的来临,高校公寓管理和建设也未能及时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产生了一定的滞后性。三、对于管理和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学生公寓内总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高校管理部门所想到的只是对于公寓管理力度的不够,想一味靠加强管理,甚至是进一步用加强管理来解决问题,但这样的管理教育的作用与效果并不明显。没有针对性的管理,到头来还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四、高校体制的改革,公寓管理与建设的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部门进行管理,使得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变成了多头管理,在进展过程中,相互推卸责任,导致公寓管理与建设停滞不前。
二、推进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与建设的 必要性
第一、教育性。高校公寓管理工作的教育性是由学校的 整体目标和公寓管理工作所处的 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学生在校时间有1/3以上在学生公 寓 中度过,学生公寓的教育环境和管理方式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在学分制的条件下,学生在公 寓 活动的时间明显增多,很多教育工作是以寝室为基本单位和教育载体的 ,因此,学生公 寓 的 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第二、综合性。公 寓 既是学生休息睡眠的场所,又是学生就餐、学习、交往的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行为管理的主要阵地。公寓管理工作涉及到维修、卫生、治安防范等各项内容,因此,其综合性很强。
第三、服务性。学生公寓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生活场所,是大学生活的基本保证,是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条件之一,这一工作做得效果如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业有直接的影响。
三、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与建设的实施原则
1、服务性原则
高校学生公寓“三自”模式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 生自我服务的意识。“三自”管理模式即为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模式。“三自”管理中的学生组织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将同学们的意见、自我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映给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并及时传达上级部门的意见给同学们,同时做好宣传、解释的工作,积极配合上级的各项检查、评比工作。使广大学 生在管理、教育等实践中成长。
2、民主性原则
高校学生公寓“三自”模式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维护学 生的 民主权力,巩固“主人翁”的地位。赋予学生的权力要通过组织来行使,因此,必须遵循民主性原则。首先是在选举委员上要民主公开;其次是要实现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有关重大决定必须由全体组织成员会议讨论通过方可生效;再次是组织的 成员享有表决权、建议权、监督权等基本权利。
3、参与性原则
高校学生公寓“三自”模式提倡“人人参与”,大学 生即是管理和教育的对象,又是管理和教育的主体。参与性原则,就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营造条件让学生代表可以参与到公寓管理,公寓教育和公寓服务,要给“实权”,保证学 生能够参与决定自身事物的 权力。
四、强化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与建设的文化建构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文件中提到的重点内容。高校大学生每天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在宿舍中度过,因此,良好的宿舍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与一日常规,良好的宿舍文化的形成,更有利于直接影响到在校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不断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审美与情趣等等方面。所以,高校公寓的文化建设在良好校园文化的构建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
一、加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基础的硬件设施投入。
在高校公寓文化的建构过程中,硬件是基础部分。高校公寓基础硬件一般包括完善的生活设施、必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和良好的生活环境等。那么,多年来由于对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忽略,使得我国多数普通高校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随着现在公寓文化建设在校园安全与校园文化中建构中重要性的凸现,各地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在基础的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例如,首先保障充足的公共空间,学生公寓里逐渐增加了学生活动室、素质拓展室、阅览室、棋牌室、会议室、心理咨询室等特色活动室。在公寓的公共空间内设立各种工作宣传栏。随着这些基础硬件设施的增加,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同时,又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发挥着的育人作用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提升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配套的软件设施服务。
这里的软件设施服务多要指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行为有关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观念与方式的转变,学分制的引入,和上课教室不不固定性,想依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行为管理达到教育育人的目的已经不大可能,但学生宿舍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又相对固定,因此,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和文化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转向了学生公寓,努力探索出一条在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与育人模式,开发出一套学生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与新途径,学生公寓文化的管理与建设在践行学生工作“服务、管理、育人”宗旨的地位日趋重要。
三、依托学生组织,开展多样的学生公寓文化活动。
公寓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和组织形式多样的公寓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宿舍管理部门实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和教育育人的功能。公寓文化活动可以形式多样,种类多样,参与人员多样。例如,可开展学生宿舍文化月、文化周,学生优秀宿舍内务评比活动、为倡导节约开展的废旧物品设计大赛等活动等宿舍文化活动,依托此达到和营造育人氛围。无疑,活动的主体是人,活动的组织可以交给自发的学生组织去搞,形式可以不同,但实现的目的是相同的,即通过活动规范学生的文明行为,强化纪律和服从意识,形成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培养学风,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高校公寓的管理与建设是 每一位教职员工、学生工作者、学生公寓管理者都应该高度重视的工作,通过深入贯彻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人本思想,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环境氛围。此外,在工作中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找到服务切入点,营造一个优良的 管理软环境,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目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优先,强化管理,服务学生的全新学生工作理念。通过教育管理、服务等渠道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心理等非智力因素,使大学生不仅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具有积极健康的 心态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实现“制度管理”向“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转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公寓的主人。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