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29梅王星

知识文库 2016年21期

言语行为理论是从行为的角度来阐述人类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言语行为主要包括说话者的表达行为和听者的理解行为,说话者经常针对某一事件以“发话行为”为载体,以丰富多样的策略方式来实现表达交际意图和真实意图的“行事行为”,听者必须利用语境和已有知识经验等分析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对说话者的话语产生一定的回应和效果,不管这些效果是否符合说话人的本意,它们都可以看作说话人行为的一部分,即“取效行为”。由于取效行为涉及许多现在仍然没有搞清楚的心理认知和社会因素,所以Austin及其他言语行为研究者们真正关注的是“行事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言语行为理论实际上就是行事行为理论。

牛津词典将批评定义为表达对某人某物不满的行为,对他人错误和非优良品质的观点,表达不满的言辞。批评是对他人的错误或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是对他人的一种否定评价。根据以上定义,批评也属于一种言语行为。作为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是教师通过某种语言形式客观地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认识,从而促使其产生积极行为,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批评学生意图是明确的,也是善意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反省自身错误,并加以改正。

一、理论基础

言语行为理论首先由英国哲学家 Austin 提出 , 后又经过 Searle 的修正和发展。Austin在他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 主要论述人们如何通过言语实施一些言语行为,比如: 表扬、 批评、 道歉, 请求等。他对一个言语行为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提出所谓的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又称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效行为)。“言内行为”表达的是字面意思;“言外行为”表达的是言外之意或者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也称言外之力;“言后行为”指说话人某一行为意图一旦被受话人所领会而对其产生的影响或效果。换句话说,言内行为,即说话行为本身,着重于“说某事”。言外行为,即要受话人实现自己的某种意图,“说某事” 的同时也在 “做某事”,说话本身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二、批评言语行为的策略

按照行为发生时间的先后,在批评言语行为产生之前,一般存在一种批评情景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尤其是90后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常见的几种不良行为习惯有:迟到、旷课、吵闹、玩手机、睡觉、吃零食,甚至有少部分学生课间在教室门口抽烟等。对于这些不良现象,根据教师批评的施为用意的隐显程度可以把课堂教师的批评策略划分为两大类:间接批评策略和直接批评策略。间接批评策略是指用询问、提醒、建议、希望鼓励、指导等方式间接地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提出批评并期望其改正,批评意图较隐蔽。直接批评策略是指用指责、评价、警告等直白的方式直接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并要求其改正,批评意图明显。

(一)间接批评策略

间接批评策略也称作隐含策略。顾名思义,就是指说话人为了避免与听话者的直接冲突,保全对方的面子,不明显提及被批评者,或不明显提及被批评者的错误行为,而是采用比较含蓄模糊的言语方式,不明确提及听话人的错误行为来达到交际目的。这样既避免了损伤听话人的面子,自己也可以得到听话人或交际场中其他人对自己说话策略的褒奖,常采用暗示、含蓄、委婉、模糊、玩笑、 反语等形式来实施批评。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经历和实践,以下仅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迟到和睡觉两种情景来探讨教师对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的运用。

1) 玩笑:⑴是不是我们大家都比你早到了?

⑵看来我上课对你们的催眠作用很大啊!

2) 暗示:⑶上课铃已经响了吧?

⑷是不是到了睡觉时间啊?

3) 反语:⑸以后我们上课的时间是不是根据你的到来而调整下啊?

⑹我上课声音大没有影响到你休息吧?

4) 理解移情:⑺我知道你很忙,但迟到不是个好习惯。

⑻我猜你肯定很累了,但课堂上睡觉也不太雅观啊。

5) 表扬期望:⑼你上课表现很积极,要是能按时上课就更好了。

⑽你很文静,上课多积极发言提问啊。

6)劝告建议:⑾下次上课早点到啊!

⑿上课要调整好精神状态啊,下课了再好好休息下。

7)引用:⒀记得鲁迅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吗,希望你以后也能上课早到。

⒁根据研究,上课趴着睡觉会压迫脸部神经,导致左右脸不对称。

8)非人称指向:⒂一个优秀的人在各个方面都会严格要求自己的。

⒃睡觉有益健康,但一个人应在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哦。

9)借用规章和道德规范:⒄我们都应该按时上课。

⒅课堂上应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啊。

(二)直接批评策略

直接批评策略指说话人直接对受话人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明确指出听话人所犯的错误。直接批评行为策略又可以分为缓和策略 (the mitigated strategy) 和非缓和策略 (the unmitigated strategy)。(Katz, 1987)

(1)缓和策略:指说话人决定公开指出对方的错误,但又不太想伤及对方的面子时使用的策略,一般说话人都会通过前语(preface)或使用模糊限定词 (hedges),如perhaps, maybe, kind of, a little等或先扬后抑的方式等言语缓和剂来缓和批评语势,以实施批评言语行为,减轻说话人批评言语的程度,强调其批评的善意性,让听话人有个心理预期,降低批评的唐突性。

例如,⒆本来上课迟到几分钟也无伤大雅,但按时上课是一种规章,迟到对班级和个人影响都不好,希望下次早到。

⒇我本来不想提,或许你真的是累了,但为了班级课堂纪律和我的声誉,我还是希望你上课不要睡觉了。

(2)非缓和策略:是与缓和策略相反的一种言语策略,指说话人没有使用任何模糊限定词和前语,不使用委婉表达,直接发出批评。课堂上教师运用非缓和策略的情景主要是学生在严重违反校纪班规或屡教不改,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时,可谨慎采取的一种教育策略。例如,学生上课屡次迟到或一直睡觉,教师可能使用的批评言语是:你再迟到就不用来上课了!或是:你上课再睡觉就请站起来。有时,教师只要对学生直呼其全名(并加强语气),目光严肃地注视学生几秒钟,就能起到威慑和暗示批评的效果,无需多余的批评话语。

三、批评言语行为的回应策略

回应语是对批评的言辞反应,包含在批评言语行为的研究范围内。在回应批评言语行为,听话人有多种应答策略,包括道歉道谢、许诺改正、提出补偿、解释辩护、否认、不予回应,甚至反驳对抗等,听话人可以通过不同的应答策略来回复说话人的批评言语。但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听话人的回应方式很大程度上与说话人所采用的批评策略相关。

四、结语

批评言语行为作为一种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应该值得引起说话人的重视,选择恰当的批评策略,便于自己实现交际目的,避免语用失误。针对批评言语行为进行恰当的回应策略也是使交际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一环,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人群在选择批评策略时也大相径庭,这些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阐述。

(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