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内容的探讨
2016-04-29洪佳勤彭江颖余振营
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及其课程的现状基础上,提出构建创建教育体系的内容,并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模式提出建议。
随着近年来的高校创新行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其对于提升高等教学工作的综合质量,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高校毕业生服务国家、自主创业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和不足,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院校对于创业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教育过程中的理念出现滞后性,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教师专业水平的不足,导致教学方法出现僵硬化,针对性和实用性明显大打折扣;由于实践平台建设不足,导致整个创新系统呈现出不健全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创业人才培养工作。
根据笔者在2013年广东省数所高职院校调查中,发现部分院校并没有对创业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开设完善的辅导课程,即使开设也是蜻蜓点水,没有真正普及创业教育,使大一到大四的大学生创业兴趣逐年下降。在大学生的潜意识里面,他们认为,创业风险大,而且创业的成功率比较低,所以缺乏对创业的兴趣,而且在创业过程中,学生资金缺乏,经验少,承受力不足等,都会造成理论知识与现实不相符。本文从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及其实施模式着手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及其课程的调查概况
笔者于2013年12月对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佛山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在校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96%。本次调查问卷,其中涉及的问题有36个,主要内容是:相关的职业技术学校,是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是否对学生进行创业的相关培训,学生是否从创业课程中收益等。
通过本次调查,根据相关数据可知目前广东省众多的高职技术学校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创业意识渗透,使其对学校的创业教育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开设创业教育理论课程,该课程,主要是通过选修课来进行的,学生可以对感兴趣的选修课程,进行选择与学习;第二类,学校根据具体的培训现状,举办了相应的创业计划竞赛,通过模拟实践,对创业进行一个合理的把握,如创业项目入园选拔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省事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等,学校主要是邀请了部分企业入校园,来分享企业家经验及创业历程,让有意向投身创业的学生能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第三类,是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了校企合作,创办了学生创业的实训基地,一种是建立创业园区,一种是举办学生社团。
二、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相关创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的理念不全面,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支撑教育实践不断前进的动力。但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我省许多高职院校还是以专业为纲设置课程,以专业设课程的方式存在在一个学科专业中,因专业的限制导致各学科、各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以专业设置课程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压抑了学生知识创新、更新、革新的愿望,注重对学生适应专业、职业、岗位的教育,忽视对学生创造职业、岗位的引导;部分高校通过开设仅有的几次选修课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而排斥大多数学生想创业的大众教育,且这些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还处于探索阶段,多了随意性,缺乏整体性和规范性。
2.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创业实践,对课程发展理念陈旧
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教学地位,有利于课堂开展的有效性及程序化发展。我们的调查中,广东高职院校承担有关创业教育教育的专职老师主要来自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老师,兼职老师主要是来自企业管理的人事负责人,总体上来说,调查的各高职院校专、兼职创业师资队伍紧缺,目前,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目前教师在数量建设中仍存在较大缺口,难以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因此导致教学质量逐渐下降,同时高校教师人员流动性较大,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教学经验较少,整体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3.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教学
实践是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实现创业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指导上,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部分创业教育中加入实践环节,主要局限于创办创业园,经营小型商业企业。从事商务活动、对外技术咨询服务等是典型的创业教育实践,但由于高职院校受资金、条件、专业等方面的限制,创业教育实践仅一部分学生受益,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三、需要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
1.构建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在高校之中属于一个基本课程,是高校教育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知识和能力的起点,起步的课程,对学生的创业能力有着整体的构建性作用。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高校之中,对于创业课程并没有一个比较灵活的设置,不能够将创业课与学生的专业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是单纯的给予学生创业的教程,这是我国高校创业课程教育的一大缺陷。2010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在该意见之中,我国教育部重点强调了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到专业课程教育和创业课程教育之中,从而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只有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2.打造多类型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与基地
创业活动,就是一种基于自身行为进行较多连锁互动的事业行为,而创新能力则是个体进行这一系列行为的综合能力。目前,国外已经建立了许多发展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比如,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就会定期在国内各地举办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创业设计比赛、创业发明比赛、创业能力比赛等。
在我国国内,虽然也拥有很多的大学生创业的平台,但是平台缺乏较好的复合型和总体利用率。但在目前,我国正在通过对各种大学科技园的氛围以及资源进行良好的利用,优化创业环境设计,将科技企业聚集的科技园设置为高校学生的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至今为止,据相关的部门统计,这些新建的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底,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了约3万平方米的创业场地,共有学生创业企业540所,近四千人投入了创业之中。仅仅在2009年,创业人数达到了2236人。这些创业能减免其租金,另外,也能够提供小额的贷款,以及创业培训等服务,使大学生创业拥有更加良好的条件。
3.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创业指导能力
对于学校来说,创业教育本身就不是学校的教师可以胜任的工作,所以必须从校外聘请专业的创业教师。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成功人士,校友代表等,进行相应的创业讲座和演讲,并且聘请为长期的学生创业导师,从而形成一个长效的流动机制。此外,高职院校还必须要加强创业课程与外部讲师的融合工作,让外部教师能够真正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业教育,提高学校的创业教育质量。
4.制订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要进行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价,必须首先拥有一个实际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并且要拥有一个良好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实施效率进行评定和判断。
在我省,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拥有着不同的办学特色,并且创业教育的模式和发展程度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据相关的研究表明,一个学校如果要建设成为创业型的大学,必须要拥有一个强力的领导核心,并且拥有与外界良好的合作以及多样化的创业教育资金和拥有内涵的学术中心、文化氛围。
5.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我国高职院校,要不断的给学生营造一种创业文化氛围,目前,大部分学生还处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面,毕业之后,找份安逸的工作,就可以了,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毕业之后去创业。而这种情况,从根本上来说,是学校的文化氛围不够良好,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社会创业意识,使得学生没有过多的激情和热情去创业。所以为了让今后的大学生改变自身的观念,高校需要,破除学生的思维定势,通过一系列的环境建设、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内容指导以及教育方法改革等方式,将学生的观念进行全面的转变,让学生最终成为一个敢于向风险挑战的创业人才。
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模式
1.促进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相结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课程应该随时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调整,充分挖掘和充实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课程,并进一步创新和改革教育模式,只有在教专业知识过程中,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并面向学生开发各方面的创业指导课程,一并纳入学生的学分管理中。最终实现科学合理化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
2、课程项目化
课程项目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及地方发展所需要的,并将学校的专业性基础课程与所学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最终设计成我们所训练的具体技能项目内容,我们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在实施教学中,以考核为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课程项目化是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将现实生活中的职业领域内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设计成课程的核心学习内容,并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设计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最后与国家相关职业标准相吻合,进而形成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
3.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方面,首先应该完善一级学科和相近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通过开展跨专业、跨学院的教学课程,构建出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的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构建“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制度,将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多种方式创办创业教育实验专业和实践班级,通过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校校合作的方式,推动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构建。通过这些措施,完善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4.课程资源的信息化
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是新时代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利用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并设计到教学课程中,而且我们也可以按照教学资源及所有的教学材料,创新并推出在线课程,最终使建立的开放课程纳入到学分管理制度当中。激发学生广泛参与到网络课程学习中。
(作者单位: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