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风筝式”资助育人模式研究
2016-04-29汤耀平李靖茂郭娟娟王新伟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高等教育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来看是体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微观来看,更具有对个体“经济扶贫”和“精神扶贫”的功能。作为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教育,更能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水平的高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广东工业大学牢记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积极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将辅导员队伍打造为“放风筝的人”,将资助育人打造为一项“放风筝”的事业,建设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拓展资助育人宽阔平台,形成合力,营造氛围,助力困难学生展翅翱翔。
一、“风筝式”资助育人模式的逻辑思考
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就是要正面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一文中谈到,就高等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对高校人才培养任务指明方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是各大高校需要重点发力的教育对象。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如何以创新的理念与思路构建立体多维的资助育人模式,是检验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试金石。
现阶段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培养创新人才,仅有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还需要通过机制建设来不断增添动力,这是学生资助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科学管理、规范运作的重要途径。作为资助育人实施者,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人才保证,其数量与结构应符合国家的要求,其育人艺术是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这直接关系着资助育人成效的好坏,公平公正而又暖心暖人的资助工作能使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而实施不当则会适得其反, 造成不良的影响。
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秉承“以资助立德业,以实践树全人”理念,将资助育人视为一项“放风筝”的事业,将辅导员队伍视为“放风筝的人”,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精心设计,探索出一套“队伍保障+机制建设+工程引领”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模式,逐渐实现从“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的转型,变“输血解困”为“造血发展”, 满足了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发展需要。
二、以国家资助政策为东风,建立精准资助育人机制
对外依托国家资助政策,对内立足我校资助实情,广东工业大学建立起人性化的绿色通道机制、全覆盖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精准快的资助服务机制和实践性的勤工俭学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扶贫”之时,更注重对其“精神扶志”。具体来说,人性化的“绿色通道”机制助圆大学梦,全覆盖的助学贷款机制解决后顾之忧,精准快的资助服务机制保障安心就读,实践性的勤工俭学机制促进自主成长。
1.人性化的“绿色通道”机制助圆大学梦。学校每年都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梦的“绿色通道”机制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平均每年通过绿色通道报到的新生达10%,10年来近10000人受惠于该项目,没有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2013年,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背着妈妈上大学”的福建连城女孩董云被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录取,得知她为筹措学费发愁时,辅导员老师主动联系到了她,为她详细介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开学报到第一天,董云及家人通过绿色通道完成注册,顺利入读,辅导员老师也组建了一支为董云及妈妈提供帮助的爱心小分队。2016年4月,董云同学也以优秀的成绩与品行表现获得由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向上向善青年”称号。
2.全覆盖的助学贷款机制解决后顾之忧。从实施国家助学贷款以来,我校共超过19500名学生受惠,获得合计46000笔助学贷款,贷款总额达2.57亿元,居广东省贷款总额之首。贷款毕业生100%毕业,还贷率达99%以上。为实现“应贷尽贷”的宗旨,学校建立学生资助管理专题网站,开通官方微博、网络在线咨询;研发了学生助学贷款管理系统,实现贷款档案查询、还贷提醒、贷款借款凭证自动打印等功能,实现了学生资助工作全程网路化,使学校的学生资助管理更加以人为本、规范有序、优质高效。我校信息工程学院2012级信息工程专业李志坚同学,入学之初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顾虑重重,其辅导员详细为他介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打消他负债累累的思想包袱,顺利办理助学贷款,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业上。如今该生已顺利毕业工作。
3.精准快的资助服务机制保障安心就读。学校建立健全了学生应急资助机制,对因重大疾病、家庭变故等突发原因困难的学生给予雪中送炭的温暖。近三年,我校启动应急资助机制帮助学生达1100人,合计发放近100万元。比如我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10级学生小张,因一场意外导致背部烧伤,其辅导员老师得知实情后,及时指导他成功申请二等应急资助金,缓解了经济压力。此外,学校也根据毕业班学生的阶段性需要,给予专项的就业资助帮扶。仅在2015年,我校就给300名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共15万元。
4.实践性的勤工俭学机制促进自主成长。为增强学生的“造血功能”,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学校每年提供2500多个校内助管助研岗位,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学校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搭建网络化的“发布-申请”平台,用人单位根据需求提供勤工俭学信息,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兴趣选择岗位,促进自主成长。如材料与能源学院辅导员老师为勤工俭学同学专门设计“体验+认知+分享+提升”的实践教育平台,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与协调沟通水平,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曾获2012年度广东省十大杰出职业经理人\"新晋之星\" 奖的张建刚,作为材料与能源学院2010级学生,曾在勤工俭学岗位上得到锻炼成长,目前已是广州梦不落服饰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年营业额100多万。
总之,人性化的“绿色通道”机制助圆大学梦,全覆盖的助学贷款机制解决后顾之忧,精准快的资助服务机制保障安心就读,实践性的勤工俭学机制促进自主成长是精准资助育人机制的具体举措。
三、以三维育人工程为骨架,助力困难学生展翅翱翔
学生能“飞”多高,不仅取决于外界条件的支持,更取决于内在素质和能力高低。学校以三维育人工程为引领,强化学生的自我“造血”能力,使“授之以鱼”转化为“授之以渔”,将学生培养为适合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品学兼优之“全人”。具体来说,三维育人工程即思想提升工程、学习提升工程、能力培育工程
1.思想提升工程。思想提升工程系列包括: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励志教育。感恩教育主要以“志愿服务”+“公益时长”的模式,引导获奖学生投入到公益志愿服务中,学会感恩,回报社会;诚信教育以诚信还贷为主题开展分享交流会、主题演讲等,增强学生对诚信立人的观念认同。励志教育以“自强之星”评选、“榜样的力量”等活动为平台,弘扬青春奋斗故事,激励自强不息。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10级孤儿张幼添,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等,热心班级事务,利用假期时间赚取生活费,由入学之时的自卑男孩蜕变为毕业时的励志“男神”,被学校评为2014年十佳自强不息大学生。在“榜样的力量”活动现场,他真诚地说:“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一无所有后的一蹶不振。所有经历过的人会感激带来光明的无私帮助,并且乐意将这份美好传递下去”。
2.学习提升工程。学校通过“政策激励+团体计划”的方式实施培菁工程,促进贫困生的学业提升。一方面是健全激励政策,使各类资助学金100%覆盖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另一方面是在团体计划中,开拓学习共享平台,以兴趣小组的方式,为受助学子提供学业分类指导;开展“实践实训”活动,建构受助学生发展共同体。2009级热动力专业学生林涛,在王长宏教授的指导下成立坤谦团队,从事“半导体”研究,从2人增加至近50人,并先后成立三个小组:学术研究小组、科技竞赛小组和创新创业小组。团队发挥出辐射效应,先后受理专利19项,发表3篇SCI论文,荣获包括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在内的20多项奖项。
3.能力培育工程。整体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在创新能力和文体实践方面接受的先天锻炼较少。学校专门开设直通车,依托辅导员推荐贫困生加入到老师指导的科技创新或文体艺术团队中,为他们融入校园生活、锻炼能力、增强自信心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与平台。2008级电子专业郑汉忠同学,刚入校时是个不善言辞、默默无闻的男孩,辅导员老师发现其对专业技术有强烈兴趣,推荐他加入到朱燕娟教授的科研团队中接受训练。郑汉忠同学获第12届挑战杯国赛二等奖、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目前保研本校继续深造,并入选“广东省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
四、结语
但凭风力健,又乘长韧线;只待羽毛丰,摇直上碧空。我校资助育人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以“放风筝”为追求,取得良好成效,获得社会认可。2010级经济学专业殷梅华同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阿布都热合曼·吐尔逊同学,在2013年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的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中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自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考核评估工作以来,我校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等级,学校被教育厅授予“广东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广东工业大学牢记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积极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将辅导员队伍打造为“放风筝的人”,将资助育人打造为一项“放风筝”的事业,建设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拓展资助育人宽阔平台,形成合力,营造氛围,助力困难学生展翅翱翔。但我们深知,高校育人事业任重道远,资助育人工作仍然在路上。坚持做好“放风筝”的事业,将学生培养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品学兼优之全人,神圣光荣而且意义深远!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省级学校德育创新项目“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探索”[编号: 2015DYZD009]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汤耀平。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