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后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创新
2016-04-29孙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手段和方式也在不断的进步创新,如何在滞后的新形势下实现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创新,是目前高校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对于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而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管理体制,高校的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手段都已经脱离了旧有的管理模式,得到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但是在滞后新形势下,面对形势的变化,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方面必须针对现阶段的学生特点有所创新,不然很难在管理中约束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以及生活习惯。因此,高校在滞后新形势下要想对日常管理方式有所创新必须要调查学生目前的阶段特征,搜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日常管理的全面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整体结构也在跟随时代进行进一步的调整,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有了较为完善的机制,但是,现阶段的高校学生日常管理机制还是无法完全适应未来高校发展的趋势,因此需要针对管理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调整,满足未来学生发展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在滞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不仅需要在制度上有所创新,还要在各个管理环节中进行实质性的落实措施,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本文针对高校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的有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和讨论。
一、我国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招生规模增加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很多行业和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面对目前的社会形势,高校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不断进行扩招。本来高校扩招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到市场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打着扩招的名义实行烂招,使得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性质变为人员拥挤的看管机构,进而影响了学生日常管理问题。而在管理方面,当高校实行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管理方式就应该相应的作出一定调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措施,而不是放任不管。但是就目前高校在管理方式上,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并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放任学生行为,导致校园暴力、色情和生活奢靡的现象出现,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班级观念淡薄化
班级淡薄化是目前学生日常管理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无论是在见识还是社交圈子中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班级集体了,学生在步入高校后自主组织社团活动或者各种校园活动已经成为衡量集体的新标准,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的集体观念开始出现偏差,对于班级集体的荣誉以及利益并不在乎,缺乏班级整体意识,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偏向于和其他班级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缺乏与本班级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质量。如果这种班级淡薄化的现象不及时的加以制止和改善,任其自由发展,对于今后的高校管理将会带来更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三)管理人员匮乏
对比其他的机构,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相对比较复杂,不仅仅需要建立一套完善、公平的管理机制,在执行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一些学生的特殊情况。除了工作复杂之外,高校在管理人员方面出现匮乏的现象。虽然高校内部针对不同的管理项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部门,并设置了比较充足的人员,但是等到问题真正发生的时候,很多管理人员就采取避而不见的态度,一些管理者还采用“踢足球”的方法,将问题推来推去,导致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严重影响了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高校内部大部分的管理人员形同虚设,并没有发挥出管理的真实效用。在现阶段,高校大学生之所以数量持续下降,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内部管理制度和体系根本无法服众。
二、滞后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创新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我管理创新
现阶段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在思想观念以及行为处事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在的学生都普遍具有较强的个性与自主性,完全脱离了传统“教师说,学生做”的管理状态,而传统的控制性的命令已经受到了学生强烈的反对,如果还是按部就班没有实行创新则会朝着不良的发展方向前进。因此,高校在实行日常管理中需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了解目前社会形势的需求,进行自我管理创新。例如,高校阶段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的自我管理目标;学习生活及文化生活中决定的自我管理目标等。其次就是履行自我实践,高校日常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的行为模式,因此需要增加自我激励。最后就是要坚持自我监督,学生才是学校生活学习的主体,高校内所有的管理人员以及校方领导都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跟学生保持一个平等的地位,否则会引起校园内矛盾的激化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转变高校日常管理观念,努力创新
对于高校的日常工作来看,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就已经占据了高校管理人员大部分的工作时间,为了缓解这种现象,在管理工作中不仅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转变管理观念。很多管理者在自身认识到存在偏差,认为自己是管理人员,对学生有一种上级对待下级的优越感,要求学生做事的时候呼来喝去,使得学生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反感心理。在今后管理观念转变过程中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管理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高校管理者必须将日常管理模式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实现高校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的转型。现阶段的社会市场发展形势面临着开放化和自主化的特点,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形势,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思维,不能再跟以往一样处于一种被动式的状态。因此高校也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和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管理创新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一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人员的培训,无论是思想上的还是管理方式上都需要有一定的提升和转变,如果屡教不改可以实行开除的惩罚制度。二是梳理学校内部管理层人员各种连带关系,整治管理层的不良风气。三是学生应该适应新的管理方式,通过正常的渠道抒发自己对管理方面的有效意见。
(三)健全高校日常管理机制,保证日常管理有效运行
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很多高校之所以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的原因在于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规范制度。现阶段高校在管理制度方面大多采用的大同小异的方式,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起不到实质上的效果,而且规定中制定的一些奖惩制度,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并不能落到实处,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学生没有将学校制度放在眼里。失去威信的校园制度就是一种形式化,对学生产生不了任何作用。为了加强制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健全校园制度,首先将制度中规定的奖惩条例落到实处,开除一些破坏校纪校规的不良分子,净化学校环境;其次就是制度的制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符合校园的实际状况;最后就是积极采纳学生提出的有用性意见和建议,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缓解学生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本文主要针对在滞后新形势下的高校如何面对当前的新环境,有针对性的对管理方面实行创新。由于我国高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管理层应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边创新,边执行的方式,在具有良好效果的创新手段上要发扬并保持,而对于出现不良作用的创新手段需要及时制止。不断转变管理观念,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形势,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保障人才的输出能够促进未来社会发展脚步。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