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薄弱的原因及策略分析

2016-04-29李妍

知识文库 2016年21期

本文基于笔者教学工作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该部分学习表现总体不佳的情况予以尝试性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的内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同行的英语教学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语言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交际,而能听懂对方的话语则是语言交际的起点。因此,作为二语习得,听力理解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点。然而与此同时,听由于没有文字信息,话语转瞬即逝等特点,使得听力的学习及听力能力的提高对英语学习者,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一直以来是普遍的难点。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听?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听力总体薄弱的原因又是什么?怎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本文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解决策略,为学生自学英语以及课堂英语教学提供建议。

一、原因及对策分析

从听力教学的角度而言,学生听力学习表现不佳的原因众多。客观原因可能包括教学环境不利、教学方法失当等因素。本文主要从主观原因着手,从词汇掌握欠佳、语法结构不熟、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训练方法不当、强度不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1.词汇掌握欠佳

语词的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词汇量不足就如盖楼房没有砖瓦一般,缺失了基础的构成。学生不认识某一个单词或短语,或者对其语义、发音不熟悉,听到该词均无法快速刺激大脑中的记忆图式,因而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语言的转换和输出。由于在听的过程中语词转瞬即逝,听者不能建立语言反应、或延迟建立反应都会造成“听不懂”,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因此,扎实的语词基本功是听力能力的基本保证。教师应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增强识记语词的意义和功能,熟悉单词发音,掌握常用的语词搭配。对语词的记忆一定要遵循人的记忆规律,根据德国心理学家H.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理论,人在进行记忆性学习后,遗忘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因此,刚记过的单词,如果不尽快复习,大部分就会被遗忘。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反复性记忆,降低遗忘率,才能有效提高单词记忆的效率。同时,在学习语词时要做到“有声”,通过出声朗读记单词,正确的发音可以刺激大脑皮层,产生记忆图式,从而在下次听到这个单词的时候,能很快做出反应。笔者认为,单词听写的训练不失为增强词汇记忆,训练词汇听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学生通过有语境的听和默写,不仅加强了大脑对单词发音的识别,也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单词词义的理解。

2.语法结构不熟

语法是英语的骨架,是意义排列的规定性顺序。即使识记了大量的单词,不通语法使得这些语词排列在一起却无法生成有效的意义,亦导致交际失败。听对语法的掌握要求更高。相对于语词来说,句子由于长度更长,在听的过程中,本来就对人的理解能力是一种挑战,更不用说输入的是另一种语言,需要大脑进行转码,以母语输出意义。且英语中还有大量的从句结构、并列结构、修饰结构,使得语句不论从长度还是结构来说,本身较汉语而言更加复杂,因此,语法的熟练掌握对是否能听懂来说,至关重要。学生普遍对各类从句、虚拟语气等语法掌握情况不佳,因此在听到这类语法句型时,容易听不懂或者对句意做出错误的理解。再比如,笔者有学生对英语时态理解掌握不到位,在听的过程中,对动作发生的时间判断错误,导致理解错误。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英语语法从最基本的句子成分、结构划分、语态和时态等方面进行系统学习和掌握。并通过读、写、听、译等多层面的辅助练习予以强化。刚开始练习听力时,可以选择句子相对较短、结构相对简单、语言相对口语化的内容进行入门,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比如选择简单的日常对话、对白简单的影音资料等,而后慢慢提高语法难度,听一些语体更加正式的讲座、问题说明类的材料。

3.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英国心理学家Sir Frederic Bartlett提出“图式”的概念,认为“图式”是个不断发生作用的既存知识结构,遇到新事物时,只有把这些新事物和已有的图式相联系才能被理解。简单地说,即人总是通过熟悉的认知图式去理解不熟悉的事物。这反应在二语习得上,就是指学习者需要利用或联系自己的语言先有知识或经验,也可以称为即有背景知识,去认识和理解新的语言内容,因此,背景知识对于学习一种新的语言起着巨大的作用。比如,我们都有这样的类似经验,当我们听一场讲座时,如果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大众话题,就会感觉很轻松,容易理解;相反如果话题很生僻或者专业性很强,即使是母语,理解起来也觉得很费劲。如果将这种情况放于二语环境下,本来语言方面的听力障碍就比较大,如果对听的话题不熟悉,理解就难上加难了。比如,以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部分考试为例,学生在新闻听力和篇章理解部分得分普遍不高,而在对话理解部分的得分就相对较高。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对话部分的语境、背景和用语较为日常化,学生能联系的自身社会生活经验较多,相关的认知图式较强,理解起来自然相对容易。而篇章部分的讲座类,话题范围更为具体,内容专业性相对增强,术语增多,为学生的听力理解造成了更大的困难。比如,某年四级考试篇章理解部分,有一篇讨论了风雪中被困在车里该如何自救的问题。该篇文章所牵扯的经验知识较为狭窄,其中还涉及了不少与汽车构造相关的词汇,日常使用频率不高,笔者学生听后反应及其不佳。另有一篇篇章理解介绍的是有关人体牙齿和牙周病等问题,很多学生连牙周病这个词都不认识,所以全程都听的非常困惑。

因此,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学习一门语言不能只局限在语言知识本身。老师应引导学生放宽学习眼界,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相关的双语文化背景知识。并且,在进行听力训练时,所使用的听力素材话题要尽量宽泛,社科文多元话题都要涵盖。在听的时候,可以适当使用自己的一些日常社会经验,大胆的进行内容预测,从而提高听力效果。就课堂教学而言,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听力课前,针对该节课的内容提前进行背景知识和词汇的搜集整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训练方法不当、强度不足

恰当的学习方法以及足够的学习投入是提高学习表现的保证。笔者的很多学生以海量做题的方式进行课下的听力训练。这样的方法过于急功近利,反而忽略了语言基本功的学习,导致训练效果不佳。还有些学生认为看电影、听英文歌就可以替代大量听力的训练,结果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电影和歌曲的娱乐性太强,很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在语言学习上;并且电影歌曲的语言口语化较明显,使得学生在听较为学术或书面的内容时,就感觉捉襟见肘。另有学生每天都听,但每天投入练习的时间太少;或者一段时间集中听, 一段时间又完全不听,导致训练强度不足,起不到累积作用,也会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学生在夯实语言基本功,扩大词汇量,充实语法,丰富背景知识的同时,应从易到难,维持保质保量的长时间的听力训练。在进行自我训练时,可以借助听力文本的帮助。首先不看文本,泛听获得文章大意,看看自己能理解多少。然后对照文本边看边听,做到逐字逐词的理解,这一过程可以反复多次,直到完全听懂文章内容,这之后再次不看文本,回顾性的听,检验自己的理解。在进行这样的精听练习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日常闲散时间,辅以泛听练习,即获取内容的大意即可,泛听的练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科普文教娱乐内容可穿插搭配,增强听力练习的趣味性。

二、小结

由于文本的缺乏和语言的一过性,听一直是二语学习者公认的难度较高的部分。因此,如何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听力理解力,从而增强其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是我们外语人所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听力能力薄弱的问题,浅谈了一些主观上的认识,认为语言基本功不扎实,词汇量不足,语法欠缺,背景知识缺乏,训练强度不够、方法不当是主要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关的课堂教学和个人学习策略和方法。当然由于个人知识及经验所限,还有很多未尽之处。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学界思考和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