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之力”走红的模因论视角分析
2016-04-29周梅芝黄克进
“洪荒之力”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走红网络,瞬间在网络上强势得到复制和传播,成为今年最流行的网络词汇。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探讨催生该词语流行的原因,分析语言发展的进化规律。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关注伴随网络带来的另一种新型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它迅速发展,成为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汉语网络流行语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特征,对社会的影响极大。网络迅速传播使模因现象无处不在,里约奥运之后,“洪荒之力”成为今年最风靡的网络流行词之一,这归因于网络的强大覆盖能力和受众的热衷。本文以“洪荒之力”为例,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其作为强势语言模因迅速走红的原因。
二、“洪荒之力”网络流行溯源
洪荒之力,原指如天地初开之时那种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2015年,“洪荒之力”一词被用于玄幻剧《花千骨》中,指妖神之力,最强神力,后被用于形容人的脾气,力量,忍耐限度将被激活,是一种调侃的方式。而剧中主角花千骨的经典台词“我已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激发了该词的热度并在网络速传成潮流。最近一次走红网络,是2016年8月8日,里约奥运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国选手傅园慧接受采访时说:“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控制不了体内的洪荒之力”火遍朋友圈,成了网友调侃的常用语,也成为网络热词。下面是里约奥运中英媒体对该新闻的报道:
1.CCTV NEWS (中央电视台新闻)一段报道:“A new Internet meme has emerged after Chinese swimmer Fu Yuanhui reacted exaggeratedly to her personal best performance in Rio 2016 women‘s backstroke semi-final。 ”I’ve been utilizing prehistorical powers。“ she told CCTV reporter。 Her comment has also become part of the meme。”
汉语译文:里约奥运半决赛后,一位中国游泳运动员在受访时对她个人最好的表现的回答时,其夸张表情促使一个新模因的产生。她告诉记者“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她的这一解释已经成为新模因。
2.英国卫报报道: “I didn’t hold back… I used all of my mystic energy!”译为“我没有保留…我已经用了我的洪荒之力了”。
除以上新闻报道之外,下面几则广告中也使用”洪荒之力”之一词语:
3.爱将士无人机续航能力之所以能达到28分钟左右,是因为其电池的洪荒之力爆发。
4. 车价爆发洪荒之力(汽车广告)
5.《金牌户型领冠杭城,用尽洪荒之力也想买到它》(大浙网房产频道)
“洪荒之力”一经备受国人关注的奥运新闻报道,网友们也迅速大量使用,加上主流媒体的介入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及其该词本身所蕴含的正能量,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并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三、模因理论
模因论 (memetics) 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meme)用了与基因(gene)相近的发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故模因指文化基因。我国学者何自然他们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就是被模仿的东西,信息、观念、物质实体或行为等均有可能成为模因。新媒体时代,网络是模因快速传播的载体。
何自然教授在模因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模因论。他认为,语言和模因相互包容,语言之所以可以代代相传,是历代语言使用者不断模仿和传播的结果。语言经过模仿和不断复制才能成为语言模因,其具有语言本身的特性:实用性、合理性、时尚性和权威性。“洪荒之力”一词经由新闻热点话题,迅速走红网络。主流媒体的介入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并用其造出不同句子正是“洪荒之力”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反复复制和传播的结果。
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一般经历四个不同阶段,在此过程中,只有那些最活跃、最流行的模因(即强势模因)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被保存下来,并在不断复制中得到完善和发展,成为持续传播的模因。通常模因在复制和传播强势模因之前要经历几个阶段。海利根(Francis Heylighen)将其分为四个阶段:1.同化: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2.记忆: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留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因。停留的时间越长,感化受体的机会就越多。3.表达:为了广泛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模因必须从记忆模式中调出,进入可以被他人感知的有形体的过程。话语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段。4.传输:模因传输需要有形和稳定的载体或媒介,如书籍、音像制品、网络媒体媒介等。
四、“洪荒之力”复制、传播过程和特征
“洪荒之力”因里约奥运热点新闻报道中被采访的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富有张力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充满正能量和时尚特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看看下面几个2016年9月16至19日出现在各种媒体中的标题,我们可以感受到该词如何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脑海里和现实生活之中。
1.每年500亿 重庆“洪荒之力”为企业减负(龙华网,2016-09-16)
2.聊大学生中秋节用尽“洪荒之力”拍摄创意军训照(:中国山东网: 2016-09-17)
3.洪荒之力迎萌新 只为服务最美的你(西安培华学院:2016-09-18)
4.厦门出现了一批“女汉子” 用洪荒之力重建家园(台海网:2016-09-18)
5.以“洪荒之力”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青年时报(杭州):2016-09-19)
“洪荒之力”符合成功模因的特点。Dawkins 用三个指标来衡量模因的成功与否,即保真度、多产性、生命力。只有在这三方面表现值均较高的模因才有可能获胜。在里约奥运出现“洪荒之力”之前,该词已被用指如天地初开之时那种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玄幻剧《花千骨》中经典台词“我已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让该词又火了一把。而里约奥运的游泳选手在赛后接受采访时两次提到“洪荒之力”,更将该词的流行推上了新的高度。正是这样,“洪荒之力”在模因库中存留的时间越久,被复制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当该词借助着网络这个强大的平台传播后,转眼间就成了流行词汇。
四、结语
“洪荒之力”这一词语迅速走红网络,并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顽强的复制传播能力。本文基于模因论的概念,结合模因传播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探讨流行语“洪荒之力”的复制、传播的过程极其特点,探究其复制移植过程和社会语用实践催生“洪荒之力”流行的现象,拓宽了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视域。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