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王家卫电影中镜子的运用

2016-04-29朱丽捷

知识文库 2016年21期

在现代生活中,镜子作为生活用品经常出现在生活中的角角落落。比如,卧室、盥洗室等等,人对着镜子整理打扮自己,检视自己,开始新的一天。在现代生活中“镜子最重要的用途在于修饰外表、协助人适应并与社会融为一体。”

而镜子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也被极为广泛地运用,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镜子的含义的探究中分析王家卫电影中镜子所传达的信息。

一、镜子作为道具

一方面,镜子经常作为道具在电影中出现,这本是导演有意安排的场景,否则,如果场面没有安排妥当,镜头无意扫到镜中与叙事不符合的场景容易使观众有出戏感,另外,镜子反射的光线也容易改变原本场面布好的光。所以,如此妨碍拍摄的道具镜子在电影中的使用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除了基本的构图与空间拓展外,镜子在电影中对于人物形象塑造、心理刻画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电影里镜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自我欣赏,指在生活中,人们通过镜子学习礼仪,更唤起了自我意识。在众多的作品中,镜子成为了自我认知的符号。比如众多场景里出现的额,主角出门之前照镜子,正衣冠。自我传播,指主角照着镜子,镜头停留好几秒,代表角色进入内心世界,从而进行自我传播。照镜子代表角色进入内心深处的精神探求。镜子经常被用于辅助鉴明身份和自我再现。如《楚门的世界》里,主角楚门在一个人照着镜子做着各种鬼脸,内心深处是个向往自由的人,而当他的妻子叫他时,他便立刻正襟危坐了。自我反思。生活里,即使是自己,也并不完全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时照镜子,发现镜子的另一头的人,竟是如此陌生。而电影中,镜子表现着迷茫之感。镜子折射着人类对真实的探寻、认知,美的追求等等。同时它也反映了人类的虚荣、欲望等本性品质。拉康的“镜子阶段”引发人们进行深入地探究: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生活的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和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很少有人去思考。拉康的镜像说给了我们以釜底抽薪的认知思考。

二、电影作为镜子

脱开电影本身的框架,电影本身就是一面镜子,当人们身处于电影院中,昏暗的灯光以及跟随镜头浏览故事,正如做梦一般,受众在电影里寻找自身的身影,并以主角的生活、性格、命运带入到自我之中,与电影中的主角产生认同感,无意识地将自己带入到电影之中。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求,给我们提供了再次认同的机会,就像镜子给婴儿提供的一样。

在电影中,镜子既可以深度揭示人物性格特质、深化主角对自我的认识,同时也有使其被误导、走向迷途的作用。通过镜子运用的心理学依据,可以感受到,认识自己是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在对自己有理智认识的前提下,坚毅信念,真正的自我可以突破本我而重生。

三、王家卫电影中的镜子

王家卫在电影里非常喜欢用镜子,也十分擅长于用镜子,或者类镜子。镜子一直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道具,几乎每部电影中都会有镜子出现而且在电影中。

在《花样年华》里,办公室里有镜子、浴室里有、国道里也有、旅店里更多。视觉上产生恍惚而又迷离之感。在《春光乍泄》里,有时镜子出现时不只一面,即使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也会使用门、窗、玻璃等方式,传达着这一切像玻璃上蒙着一层灰,即使看到,也无法触碰的深层意味。仿佛隔着一道墙,一道可以看的建墙的另一边,却无法和墙另一边的人说话。像人心与人心之间,即使可以和对方交谈,也无法向对方传达内心真实的感受。

在影片《阿飞正传》中,有一处场景:张国荣饰演的角色阿飞对着镜子一边舞蹈,一边自我欣赏。镜子中,他阴柔、阳刚兼集的气质让真实生活里的两个女人在他的“镜像”中迷失了自己;也让他自己迷失在他的镜像里,沉迷于当下。虽然他迷恋女性,但却排斥女性的“母性”。由于从小一直由养母带大,不断逼问生母在哪里,寻找生母的过程。似乎在寻找自己的“根”在何处,给予他真实的自己的那个人是何种模样。在这部影片中,旭仔这个角色的特点在于,一个沉浸于无望的人生纠葛的命运的人。“寻找生母是旭仔一生强烈的行为动机和精神走向,为此他几度放弃了爱情的机会。漂泊是为了寻找,当失去寻找目标后,旭仔便迷失了。”

他任由自我个性的张扬,正如影片中他不断地描述着“无脚鸟”飞翔的场景,他就像那只没有脚的鸟,幻想在“空中”永久飞翔;命运正像“那喀索斯”迷恋自己水中的镜像一样,他迷恋自己在天空中的“镜像”。

“无脚鸟”的传说象征着旭仔与生俱来的无根感、疏离感、漂泊感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对无限的渴望和注定失落的命运。而这种感觉正如同当下,正是大部分人迷茫于生命中的社会人的真实写照。

对一个男人来说,把自己的情感固定在“母亲”的身上,他可以轻易学到拥有女性的方法,并让女人沉迷于他的气质;但是他永远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男性,一个有魄力的男性以给女性港湾,学会如何安定下来,“着陆”一次。在这里,个性化的“镜子”映照的更多是自我的迷恋与成长的迷惘。

在《春光乍泄》中何宝荣找黎耀辉回来,黎耀辉却愤怒甩手的一场骂戏,镜头中出现黎耀辉,却从镜中拍躺在床上无助的何宝荣。放大了黎耀辉的愤怒,同时由于镜子产生的距离,何宝荣在镜头中显的尤为小,刚好展现他在当时情况下的痛苦和绝望。

如同生活的镜子,电影中的人物从镜子中看到影像,以为那就是自己。但其实,作为观者的我们早已知道,他/她其实早已被替换。他们不断重复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欺骗与被欺骗,可以看出镜子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总是在无意间对主人公的主体意识进行置换。看到电影中被置换的主体,反观我们的主体何尝没有被置换,只是我们并不能看清楚,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所以我们必须反思。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