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益血汤中西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6例临床观察
2016-04-29韦薇
pur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要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并发颅内出血、静脉血栓,ITP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ITP临床上并不多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病情可反复发作,部分可转为难治性ITP,治疗难度大。西医治疗ITP疗效不稳定,治疗持续时间长,价格高昂,患者接受率低,中医治疗ITP疗效独特,有望成为ITP治疗主要方法。既往,某院以三地益血汤中西结合治疗ITP36例,获益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收治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其中男11例、女25例,年龄16~65岁、平均(39.5±12.1)岁,其中≥55岁3例。急性21例、慢性14例。辩证分型:血热型20例、阴虚型16例。将患者纳入观察组。参照临床资料,选择同期收治的ITP患者36例纳入对照组。ITP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五届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确诊;②血小板计数(10~50)×109/L,无严重活动性出血、出血倾向者;③知情同意,依从性较好;④非哺乳期、妊娠期;⑤精神认知均正常;⑥无过敏体质,未合并其它类型严重器质性、系统性疾病;⑦原发性ITP。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中医证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给予强的松片,1mg/kg·d,联用4周复查血小板计数,若<50×109/L,视为无效,若≥80×109/L,每周强的松片减量5mg,直至10-15mg/d,3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三地益血汤治疗,组分生地黄、地榆、地骨皮、女贞子、旱莲草、牡丹皮、赤芍、紫草、茜草、仙鹤草、莬丝子、山萸肉、枸杞子,若合并粒细胞减少加虎杖,若贫血明显加何首乌、阿胶、鸡血藤,和水300ml煎服,1剂/d,早晚顿服。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3个月,患者PLT、TGF-β1水平。
1.4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疾病疗效评价标准,观察患者主症、次症严重程度,计算治疗前后积分:临床控制,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降幅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降幅≥70%;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好转,证候积分下降≥3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降幅<30%。
1.5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 ±s)表示计量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临床控制率、临床控制+显效合计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清标志物水平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PLT水平高于治疗前、对照,TGF-β1低于治疗前、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3讨论
中医并无ITP病名,但从古至今诸多文献早有此病论述,ITP当属“发斑”、“血证”等病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为外感邪气、内伤饮食、热度内伏、久病体虚以致气血受损血不循经,概括而言为“热”、“虚”、“瘀”,治疗该病应以止血为第一目标,其后消瘀,再次宁血,最后补虚。本次研究所用组分中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功效,牡丹皮清热滋阴、凉血消斑,仙鹤草收敛止血,旱莲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赤芍柔肝止痛、养血敛阴,其它组分各有其效,可起到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之功效。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控制率、临床控制+显效合计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PLT水平高于治疗前、对照,TGF-β1低于治疗前、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更显著,有助于改善ALT、TGF-β1水平,抑制出血、减轻血管损伤,抑制再出血,且安全可靠。
(作者单位:新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