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俄罗斯国家转型中的“普京主义”

2016-04-29王玥

知识文库 2016年12期

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转型与发展已历经25年。而现如今,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俄罗斯早已与“普京”的名字密不可分,以至于在2014年10月第11届“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会议上俄罗斯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沃洛金闭门会议上谈到有关俄罗斯对关键问题的立场时提出一个关键看法“有普京就有俄罗斯,没有普京就没有俄罗斯”。

1.“普京主义”的概念由来

20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并未能拜托经济衰退社会发展不稳定的局面,8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派从经济领域入手,逐步渗入公开性政策和民主化制度,从而撼动了苏维埃体制。然而新的民主化体制所引起的政治变化与改革领导层的意图背道而驰,尖锐的政治斗争引发了苏联的解体。至90年代初,精英阶层领导的激进改革将俄罗斯引入三权分立的立宪政体,却无法扭转经济萧条与膨胀的局面,一系列的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危机不期而至。

为挽救改革之下国家权威丧失的局面,普京上台后启动了诸多方面的转型举措,以政治领域的强力政权体系为突破口,在改革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价值等各领域互动。2001年前后,俄罗斯国内就有学者指出俄罗斯出现了罕见的“普京现象”,而普京现象的内涵是,虽然俄罗斯国内没有出现明显的丰衣足食迹象,但民众无条件地支持和拥护普京的理念和举措,对普京的信任与日俱增,并重新相信总统,相信政府,相信国家。在俄罗斯陷入重重危机而毫无出路的时刻,普京作为个人出奇地适应了人民的期待。

2003年尤科斯事件尤其是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后,普京采取了一系列政治举措加强中央集权,“普京主义”这个词汇便出现了。2003年底,俄罗斯卡内基中心主任德.特列宁在其发表的文章《原地打转和优先次序——提炼普京主义》中分析了“普京主义”的内涵及面临的挑战。自此“普京主义”这个词汇一直存在于分析俄罗斯问题的文献中。

2.俄罗斯的复兴指标

在很大程度上,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在实现国家复兴上取得了成功。在1999年普京代理总统职务之前,俄罗斯面临重重危机:1998年,俄政府被迫放弃支付其国内外债务,将卢布贬值近75%,中央政府的命令很难下达到各地区。1994年至1996年第一次车臣战争使之几近独立,车臣变得混乱无序,枪支横行,毒品泛滥,绑架恐怖不断,伊斯兰教义取代了俄警察和法院。普京出任代总统时,俄达吉斯坦共和国正遭受车臣武装分子的入侵,随后是发生在俄南部以及莫斯科的连环爆炸案,造成300人左右的死亡,整个国家几乎一度失控。

3.普京主义的实质

从一方面来说,“普京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发展可分为四个特点明显的阶段:叶利钦——大破、大立和大动荡时期,普京前八年——挑整、恢复和实现稳定时期,“梅普组合”——应对经济危机,开启全面现代化进程时期,2012年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普京新时期。总体来说,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继续坚持宪政民主的政治制度,虽然不是完善的但却是不可逆转的。与此同时,俄罗斯面临的严重困难与潜在危机(经济结构,管理效率,技术装备,腐败治理等),其形势并无好转反而恶化。当前,俄罗斯面临西方制裁,经济停滞,油价低位徘徊等诸多挑战,按照一般的认知逻辑,此时普京的民意应该下滑,然而,在俄罗斯普京的支持率攀升到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且还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为实现强国梦,恢复昔日超级大国的荣耀,俄罗斯民众宁可忍受经济上的困难:“我不在乎禁令,我不害怕,二战都熬过来了,我们能度过这一难关。”总之,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从全盘西化向传统回归,在继承叶利钦改革成果的同时,强调在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基础上保持俄罗斯特色并实现国家现代化。

另一方面,“普京主义”不仅是时代的产物,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俄罗斯政治的控制性,经济的政治性和外交的外延性。1)政治的控制性。为削弱地方权力,使之不能与克里姆林宫相抗衡,普京将89个联邦主体整合成七大联邦区,与俄军区设立相对应,并主要从军区和情报部门抽调人选人总统驻联邦区全权代表,对其进行管理。在议会制度和选举制度上,国家杜马议员的选举从比例代表制恢复为混合选举制度,联邦委员会议员的选举实行直选,但又规定直选与地方行政长官相结合。在政治领域,普京牢牢掌控政治局势,反对派影响力日渐式微,政治领域国家治理的特点表面上是竞争性,实质上是控制性。2)俄罗斯经济的政治性。纵观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治理的发展进程,叶利钦时代发展道路的选择要求大破寡头经济垄断,普京时期国家经济垄断受制于政治稳定的需要,普京执政以来大力整肃金融寡头,金融寡头的倒台表明政治权力取得了对资本主义权力的胜利,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体现为国有化程度的加强以及某种意义上的国家垄断。3)俄罗斯外交的外延性。外延性,指俄罗斯外交所涉及的问题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一国外交问题,不仅涉及俄罗斯如何看待和处理国家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民主化等很多根本性问题,实际上也与俄罗斯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紧密相关。苏联解体后,作为转型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需要重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由于北约东扩,波黑战争,政治生态及车臣战争等关键因素,俄罗斯仍未能融入西方体系。时至今日,俄罗斯未能实现与外部世界融入与并立之间的平衡。乌克兰危机为分析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作为俄罗斯转型改革阶段的主要产物,“普京主义”适时应对了叶利钦末期上演的经济转型危机和社会转型危机,“普京主义”的内涵与俄罗斯国家特征和历史上的治理路径一脉相承。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