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高效课堂从质疑开始

2016-04-29岳秀梅

知识文库 2016年12期

无论怎样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有一个本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质疑”便是一种典型。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亚里士多德也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但就目前而言,很多教师仍热衷于占据教室舞台,仍迷恋于主导设计,特别是示范课,经过层层包装,精美深刻。可这样的课堂真的培养了学生质疑与探究的能力了吗?我们是否应该还原教学的本质,将学的权利交还给学生?首要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质疑,使之为教学服务?如何点拨学生学会质疑?这正是我们教学者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一、让学生的质疑激发思考的翅膀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谁是兴趣的老师?是思考,可谁又是思考的源泉呢?是质疑!

很多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学生却不知从何提起,只能提一些简单性、常识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能循序渐进,不能坚持。于是,培养学生质疑计划便半路夭折了。

有位教师教学《长城》一课时,有学生质疑:“长城是谁修的?”问题一提出来,全班学生大笑,提问的学生脸红了。难道他真的在读完文章之后不知道长城是谁修筑的吗?不是,而是学生没把自己想提的问题表达清楚,他也许是要问“长城是哪个朝代修筑的?”“什么人、多少人修筑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若老师再耐心一些,点拨一下,再给此生一个机会,情况或就好上很多。

其实,学生的质疑很真实,只是不符合我们成人的思维,不符合我们的理想罢了。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展示他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通过“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之类的引导,让学生展现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在表述中要经过思维与语言的整理,教师便会从中明确学生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学生也会更明确自己的疑点在哪儿。

二、让学生的质疑直逼本质

有一次听《剪枝的学问》,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揭示课题后,在学生初读文章后,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与文章主体内容质疑。生:“谁剪枝?”“怎么剪的?”“为何要剪枝?”“剪枝有什么学问?”“从中我们感悟到什么?”。可以看出,学生的质疑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紧紧扣住了内容及思想。

还有一次观看《地震中的父与子》,让人颇受启发。教师从题目,从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等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质疑。于是便有了以下的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持着父亲?”“为什么无人阻止他?”“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他挖了38个小时?”学生们的问题可谓“步步紧逼,针针见血”。我们能感受到学生思维集中,指向明确,问题直逼本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力和质疑力。

因此,要想让学生提出关键性的质疑,不能大放手让学生找问题,而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锁定内容,在关键处思考,于无疑处生疑,这正是教学生学会思考。

三、让学生的质疑走向深处、点亮课堂

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面对不同的教学个体,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深度的质疑,才能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理解、思考、质疑的和谐的统一体。

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文,在“山野放歌”一部分,作者描写到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开满杂花、小山坡、山鸟呼朋引伴”等,有学生质疑:这些内容和“女孩子的歌唱”有何关系?此时教师提示:既写山野放歌,把此段删去,不更简洁吗?学生经过阅读与思考,会发现删改后的文段枯燥无味,而原文这段景物描写看似毫无相关,实则人衬景,景衬人,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积极的思考,主动的质疑,探究深层次,体验新收获,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吗?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并解答。有学生提问:既是“诚实的老大臣,为什么帮助骗子撒谎?”“童话的结尾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揭穿骗局?”……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自身在提问与答疑中,有思考,有理解,有分析,有判断,学有所得。“学问学问”,要既学且问。当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埋下“质疑”的种子,当老师引领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时,高效已悄然而生。

四、让学生的质疑得到诊断性评价

有位教师讲《小猪变形记》时,师:“小猪还会变什么,它会怎么做呢?”,生:“小猪想变大狮子。”,师:“小猪怎么会想变大狮子?文中没有小猪变狮子的。”。老师的全盘否定打击了学生的质疑的积极性,挫伤了学生的质疑的热情。

再如有位老师讲《司马光》时,学生质疑:“司马光砸缸不是破坏公物吗?”老师严厉地说:“你听清老师的要求了吗?”。当学生的提问偏离了自己的视角发表看法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大家讨论,当时的情景,人命关天,救掉入水缸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切不可置之不理,甚至一票否决。

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质疑仔细分析,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要给学生一个温和的鼓励,要给学生一个顺畅的引导,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质疑走向价值探究方向,才能让学生质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赞科夫说:“教学生学会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都说明了思考与质疑的重要价值。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敢质疑、乐质疑、会质疑、善质疑,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让新课标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