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与“活”课堂
2016-04-29李志辉
有的人认为,一年级数学很简单,上课不用怎么说,孩子就懂了,认为一年级数学教学起来会很轻松。相反,也有人认为,一年级的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孩子们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是从0开始,任何事情都要手把手教孩子,这对于从来没有教过一年级的“新”教师来说,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本人一直从事高年级数学教学,今年第一次教学一年级,有很多的感触,经过差不多一年的一年级教学,通过一些教学案例,对一年级数学教学有些思考。
一、运用PPT、e-word等多媒体技术,有效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刚从幼儿园大班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注意力往往会很不集中,自我约束能力也不好。有的孩子甚至因为上课不专心听讲被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从而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有部分老师会用一些课堂用语,如“头-正,身-直,手-放好”等言语来束缚孩子,这是不错的方法,但是这样一来,苦了孩子,累了老师。新的教材,新的教师,应该有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所以为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课外自学了PPT和e-word等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我在教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单元《认识钟表》的一个小案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首先用多媒体PPT课件出示闹钟声让大家猜谜的情境,如果孩子们能猜出闹钟,然后让孩子们说说闹钟的作用。这样的课题引出,可以营造出一种特别轻松的课堂气氛。最后,我会在PPT中展示出各种各类钟表的图片,这样能拓展孩子的知识面。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①首先让孩子们初步认识钟面,在这一个环节中,我先引导孩子观察PPT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你能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孩子们动脑想一想,动手数一数,动口说一说。学会主动探索,认真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的小朋友交流,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当有的孩子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钟面上有12个数字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e-word辅助教学,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再用flash动画制作出“龟兔赛跑的故事”的动画,让孩子对钟面有了非常直观、具体、鲜活的认识,更强调了分针走的快,时针走的慢的新知识。
②然后让孩子初步认识整时这一知识点。在这里,孩子们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对整时的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PPT课件制作出示三个钟面,他们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终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然后引导孩子们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还编了一首小歌曲:“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5是5时”,孩子们很快就学会认时钟的整时,这教学难点,轻易就被突破了。
③最后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借助钟面模型学具,让孩子们同桌互相拨一拨、认一认整时刻,从而归纳小结认整时的方法,既巩固了知识点,又能培养孩子团结协作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又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初步概括能力。
由此可见,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上运用PPT、e-word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由抽象到具体,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成动态,分层教学,层层深入。而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较好地处理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孩子们形成鲜明的表象,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让一年级孩子有话可说
新《课程标准》指出:“孩子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教师和孩子一起共同解决数学问题,让孩子有话可说,在师生的对话中达成共识。师生之间要搭建一座“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关于“0-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中的小片段:
师:我们学过了0-10这些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常常能形成一些有趣的问题。
PPT课件出示:把0、1、2、3、4、5、6、7、8、9共十个数,选填在口里,注意每一个数都只能用一次。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一年级的孩子们没有接触过这一类的题目,所以没有孩子能回答出来。)
师:你们想想生活中有什么像“=”这样也是衡量两边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
孩子们听了老师的引导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个个积极发表意见,有的说像天平,有的说像称,有的说像翘翘板等等。
生1:我认为更像翘翘板,因为翘翘板两边能坐许多的人,“=”两边可以有许多的数。
师:想得很形像,我们就把“=”看作翘翘板,那么题目中不同的数可以当作什么呢?
生2:0、1、2、3、4看作轻的人,5、6、7、8、9看作是重的人,用轻重搭配好才可以让翘翘板平衡呢。
师:如果两位老师和两位小朋友来玩,怎样坐翘翘板才能平衡?
生3:重的老师和轻的孩子在一边,轻一些的老师和重一些的孩子在另一边就可以。
师:聪明的孩子,上题中大小不同的数就像轻重不同的人,你们给它们排排座位吧。(孩子很快就找出答案)
0+9=1+8=2+7=3+6=4+5
在这一片段中,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得以形成的条件是老师抓住了孩子的发问与对答,形成新的教学资源,通过平等对话,人人参与、真诚沟通的合作精神,使孩子们自主地学习、自由地发表他们的疑问和见解,让孩子在课堂上有话可说,筑成平等和谐民主的“活课堂”。
新的教材,新的开始。对于“新”接触一年级教学的我来说,跟一年级的孩子一样,什么东西都是新的,什么东西都是从0开始,从习惯于高年级教学到慢慢适应低年级教学,要有一个适应的过度期,希望我能从一年级开始慢慢地教到六年级,形成一次大循环教学,这样会更好的促进我本身的专业成长,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了解新教材体系,熟悉学段内容,提高新教材的驾驭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洛浦西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