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点、线、面”复习法
2016-04-29王英
“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与化学实验、计算、基本理论、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无机化合物知识结合在一道考题中出现,可见,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综合性较强。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在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出现时,没有元素周期表的理论支撑,且高中化学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在此一章中全部介绍完,可见其知识点的繁、乱、杂。结合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以上特点及其在考察中对学生灵活运用能力的要求。我将结合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的教学实践: 以具体物质为点落到实处,以物质类别或氧化还原反应等为线理清思路,以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为面编织网络的形式阐述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点线面复习方法。
一、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中应用“点、线、面”复习法的基本要求
在化学知识的考察中,金属及其化合物涉及了钠、镁、铝、铁、铜等主要元素,其中,钠、铝、铁是考察的重要。他们的性质具有鲜明的代表性:钠是活泼金属元素的代表,铝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具有两性的特点,铁的金属阳离子有+2、+3两种常见变价,这些都构成了复习的重点。明确要求、掌握重点,以教材为依据可以使复习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认识了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复习中就要尽力去解决其知识繁、乱、杂的特点,帮助学生牢固记忆,灵活应用。因此在复习中要将知识系统化和规律化,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深入理解,灵活应用。
二、“点、线、面”复习法在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应用抓住知识核心,明确“点”
1.抓住知识核心,明确“点”
明确点就是以一种物质为中心,从具体的代表物入手,按以下的学习思路构建单个知识点系统,:金属(化合物)→存在→类别→性质→用途。如对钠的学习:金属钠是活泼金属的代表,在自然界的存在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没有游离态,钠要保存在煤油中。因为钠的还原性强,容易失电子,是活泼金属的代表,能与氧气在在常温下反应,还能与水剧烈反应,与盐酸反应由于太剧烈易发生爆炸。
明确了复习的思路,抓住点,按一定的方法可以对物质的相关知识进行延伸学习,同时关注物质在化学共性与化学特性上的关键点,在实际解题中就能随时进行灵活应用。如钠与盐溶液反应时,不是发生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而是由于钠较强的还原性,会先和水反应,然后再发生其他的离子反应,这就是钠化学特性的应用。
2.依照知识线索,连接“线”
连接线就是以物质类别、 氧化还原等为线索,构建知识的主线,理清思路,将物质之间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例如,以物质分类为主线,按照“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相应的盐”的线索来复习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在上述的知识主线中,就是以物质的类型为依据,将所学的钠及其化合物整理成线,有了这条明确的主线,知识点会更加清晰,系统,记忆起来更加容易,在习题中也可以进行灵活应用。
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元素“性质→结构→位置”这条主线将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与结构进行学习。如钠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时反应生成过氧化钠,还能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氢气。这些反应均呈现出钠的强还原性,在反应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所以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ⅠA族。这样的复习思路,不仅避免了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更为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做了铺垫,使学生能以理解及推导的方式建立知识的主线。
3.编织网路,建立“面”
建立面就是在知识主线的基础上采用横向、纵向的梳理方式将线编织成网络,将各物质关联起来,使知识体系更具条理性。在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由点及线、由线及网构建知识网络。例如,根据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主线建立的知识网如图所示:
在网中,由物质引出的箭头表示该物质所能发生的反应,即性质的呈现,指向物质的箭头表示该物质生成时的反应途径。通过网络图,各物质间的关系十分清晰,在复习中再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又能将物质的性质和联系得到具体的落实。如网络图的最后部分呈现出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之间的转化关系及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Na2CO3+CO2+H2O=2NaHCO3,2NaHCO3 Na2CO3+CO2↑+H2O,NaHCO3+NaOH=Na2CO3+H2O,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在反应式中,清晰的呈现了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在实际解题中可以应用这些关系解决有关元素框图题,或是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之间反应的计算及实验题。
总之,在复习中引导学生落实重要知识点,理解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主线,借助化学反应系统归纳知识网络,就能灵活解决考题中金属化合物知识间的综合应用。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