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新思考
2016-04-29顾秋菊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今,我们正处于实施课程改革,新旧课程交替的阶段,以苏州为例,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的目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尊重世界优秀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而目前的小学识字教学在这一方面体现得远远不够。小学识字教学应该在传统识字教学的基础上,渗入两个方面的教学,一方面是汉字字形的分析研究,一方面是汉字字义的正确诠释,这种根深蒂固的识字教学要从小学低年级开始。
首先从汉字字形的分析研究说起。时至今日,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汉字字形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所谓汉字字形的文化研究是指探究古人在创制汉字的过程中,通过字形保存下来的丰富而生动的昭示其文化心态及其历史演进轨迹的一种研究。想让这种研究达到最理想的意义和效果,是在人们最初接触汉字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激发其对中国汉字字形分析的兴趣。这种对字形的分析研究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分析字形,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字形剖析。
人们最初接触正规的汉字教学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就要合理地渗入字形的分析研究教学。汉字最初完全是根据对事物的形态的模仿和对事情意义的理解产生的,包括后来的字形的发展演变,也是建立在时代的需要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的基础上。这样说来对字形的分析研究就有一种追根溯源的味道。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中就涉及一些象形字“木、庙、舟、车、网”等,这些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的图画还原其最原始的形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非常直观形象地了解这些字的形成的原因,也可以非常直观形象地把这些象形字通过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而对绘画感兴趣基本上是所有刚刚接触学校教育的学生的共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因为这些象形字基本上都是独体字,我们目前认识的大部分合体字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字(象形字)合起来构成,如果在一年级孩子开始接触正规的汉字教学时就涉及到,这样低年级学生一开始就接触一种“画图式”的汉字学习,自己探索对汉字的认识,就可以避免低年级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机械记忆和无意义识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考虑了解教学进度和低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对于低年级学生可能接触的一些非象形字构字要予以说明,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应“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教师任教于低年级,不仅要对所教年级的教材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也要对学生整个识字阶段可能接触的识字方法进行全面宏观的把握,同样还要对汉字的造字结构与内涵进行微观的梳理,这样才能保证在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可以说,建立在这种分析字形基础上的识字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艰巨的汉字教学的革命。
对于汉字字形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因此对于汉字字义的正确诠释是建立在字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的。随着网络文化、亚文化、新兴文化的层出不穷,像“寒、顶、大虾、残念”等这些字词的意义已完全区别于我们本真的解释,不断冲击着我们对于汉字文化的传统理解和认同。就目前中国小学生而言,接受这些新兴文化的途径和方式非常的便利和快捷,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进行恰当引导,这些在这种铺天盖地的多元文化下成长起来
的孩子,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识,将会发生质的改变。
很多人会把中国汉字等同于其他语言,如同英文、法文、德文一样,是一种符号。但是中国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我们可以不无骄傲地认为正是中国文字的奇妙无比孕育造就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精微独到。所以说对汉字字义的诠释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这种诠释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即传承与更新。中国汉字以一种方式存在伊始就蕴含着其独特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挖掘,从而把这种探索通过识字教学传承下去。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汉字确实也是一种功能符号,作为一种载体在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它继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之一。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嬗变,这种作为传播载体的汉字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比如“水”这个汉字属于整体象形,它是根据水流动的波纹状而造字,我们可以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让低年级学生根据水的流动识记这个字。但是这个“水”字发展到当今时代,已经有些推翻其本意的味道,比如现在广为流传的“水货”(所谓的水货,就是那些未通过合法渠道进入我国市场的商品),在这层意义上水货与行货是相对的。汉字的这种发展演变我们无法评判是对还是错,不过教师从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就要进行适当引导,保证所有学生在从开始接触汉字时就扎实牢固地理解汉字的本意,这样汉字的任何变化相对于它博大精深的内涵来说都只是“昙花一现”。
因此,在识字过程中重视字形的研究和字义的诠释这两方面的教学引导,对当代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可以防止中国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形体结构丧失或脱离原来的形义关系,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中国新生力量从一开始就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和开发,可以慢慢地尝试着回答钱学森先生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道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