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6-04-29程剑斌
在当前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生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也为了终生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高分数,沿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致使初中历史教学成了理论知识的训练场,加之,学生甚至有些教师将初中历史看作一门副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大多数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和与历史学科相关能力降低。如何改变当前历史教学现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搞好初中历史教学成为广大教师所面临的重点课题。笔者认为除了学校、老师必须改变历史课是副课的观念外,老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也必须改变,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死记枯燥的历史知识到熟记生动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轻松的学,主动地问,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不再是一种负担,从而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往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把学生当成听众,根据讲课的重点,让学生在书上划线,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历史课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不是打瞌睡就是做其他科目习题,把老师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新课改教学理念倡导学生的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在课堂教学学习的自主权,培养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优势,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历史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提高重新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如讲《戊戌变法》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被普遍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多媒体以其形象性、趣味性和直观性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如再如在讲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时,可以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四、运用历史故事,加深印象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感到学习历史很有趣,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新渡镇新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