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是阅读教学进步的灵魂

2016-04-29代晓茹

知识文库 2016年12期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于怎样有效开展三方“对话”,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选择。也就是阅读教学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注入新元素,以给学生阅读以新的活力,这样才能够实现课标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与“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怎样通过创新来赋予阅读教学以新的活力呢?

一、以问导读,在文中思考

学生阅读,不是让他人的马蹄到自己的头脑中肆意践踏,而是怀抱目的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这也是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要达成这一目标预设,就必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思,否则就会如孔子言“不思则罔”,以不能深刻理解所读之意义而不能作相关知识的有效和合理的运用。自然,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有所疑问,经历质疑的过程,进而在疑问中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学习,恰如明人陈献章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并非虚言。这里,学生经历质疑的过程,其实质是引导学生在经历“生疑——设疑——释疑”的过程中做对阅读的“反思和批判”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进而激发阅读动机、强化探究心向;以此为基,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沿着非常规的思考方法和途径在未知的领域中获取新的阅读突破、获得新的阅读成果。

如教学《敬畏自然》,以初步阅读为基,就应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之第一题“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 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引导学生结合问题做深层次的回读并提出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欲问;并说明,提问不限领域,可就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谋篇布局及其深层意蕴等提问,亦可是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感到困难或有兴趣的地方、或有独到领悟的地方等。一如课标所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此不设限的自由阅读与阅读自由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地深读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竞相提出自己的极具个性化的问题,诸如“文中说‘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根据是什么”、“怎样看待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有了这样的“愤”“悱”之处,教师的讲解也就有了针对性,也就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主旨,即如导读中“当你为宇宙的什么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所言。

二、以个性化激发创新思维

语文课标在有关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是明确肯定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既然如此,教师就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和思想,让学生多看书以广闻博览,敢看书而勇于做思想的积极表达。表现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与新颖性,即鼓励学生做文本的多元解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与审视问题,以“去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去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味、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这一点,在考试的指挥棒上已经有所体现。如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课程观念的进步,在中高考的试卷中,主观题目已经相继多次出现并其答案也不再是千篇一律而允许学生做自由的发挥。

以教学《木兰诗》为例,在学生提问环节,有学生提问“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显然,这里的学生提问是调动了自己的已有知识并深刻思考过的:第一,古代女子是缠足的;第二,缠足女子的走路是存在一定困难的;第三,木兰是一位女性;第四,将此三者结合可得出一个结论,即木兰是无法参军打仗的;第五,矛盾就此产生,木兰是一个士兵。这与历史事实——学生个人的已有历史知识,而据考证女子缠足始于隋唐时代,木兰诗却是北朝民歌——是不符合的。因为个性化的阅读与思考而产生了矛盾的认知,所以说这名学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的,蕴含其中的创新性思维也就孕育出了创新的火花,这会促使他做进一步的并不仅限于教材所提供的文本的探究性阅读,这对其思维空间的有效拓展也是极其有益的。

三、以人文性创新教学内容

作为语文教学之一部分,阅读教学自然也具有其人文性特征,这也赋予了阅读教学一定的人文教育功能,担当传播真、善、美的使命,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精神的培植。只有这样,才会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如我们通过阅读汉语经典著作,既可以感受与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民族人文精神,也可感受与体会到字里行间蕴藏着的价值取向和民族情结等。具体如教学《桃花源记》就应引领学生在认知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要感受其文字背后所体现出的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教学《岳阳楼记》就应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精神,领略其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学《藤野先生》,就应在带领学生在感受鲁迅先生的拳拳赤子之心的同时,也不忘藤野先生身上所体现出的博大仁慈的胸怀;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就应引领学生看到隐藏在快乐与闲适背后的泥土的气息和心酸的血泪,以及对《诗经·豳风·七月》传统——泥土与血汗的强力回应;等等。如此,才会实现语文课标所强调的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等目标设定。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始终要高举创新的大纛。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语)学生阅读的愿望和积极思维,使之浸润其中迸发思想的灵光,进而才会有进行阅读创新的可能,从而使得阅读教学取得更高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冀州市小寨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