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建设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
2016-04-29薄林海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转变,高职高专教育正越来越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更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而就当今的信息化快速建设的时代,高职高专的信息化建设、高职高职的信息化教育改革必将会成为下一个改革发展的目标。可以说,高职高专教育信息化教育建设是在我国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要求而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展的重难点,本文将首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化下的教育教学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参考建议。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为我国人才教育培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发扬与传播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加速,制造业、旅游业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而这也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发展形势良好,信息化教学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透过良好的现象分析背后本质可以发现,这其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解决。
1.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教育信息化最早是由美国政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主要是通过电脑多媒体教学的大规模普及使用以及互联网通信的融合,将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实现对人才的创新培养,实现教育现代化。
我国在引入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之后,首先对于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随后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其中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同样进行了不小的努力。如前文所说的那样,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极大需求量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推动了之一,在信息化建设的东风之下,高职高专教育更是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通过现代化教育方法更好的培养人才。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计划,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进行硬件水平的升级改造。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更是一种软件上的升级改造,通过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引进与认识,在信息化硬件水平的辅助之下,实现对人才的培养,由内到外的提升培养水平。
2.信息化建设下高职高专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国家对于硬件改造升级投入巨大,普及速度较快,但是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却并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快速提升,人们更容易产生“技术论”、“机器论”的认识想法而忽视了作为教育的主体者—教师,忽视了教师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而认识上的偏颇则造成了高职高专教育在信息化建设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1部分信息化硬件不达标。
虽然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于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上不断投入资金支持,但是在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中,综合考虑地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国家财政的支撑能力,依然无法做到在短时间内完全普及信息化设备,这致使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硬件设备达不到信息化的程度。但是这种局面不会长时间存在,在国家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全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必将可以按照统一布局安排分批次、分地域的完成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升级改造,达到信息化院校的基本目标。
2.2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者,对于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认识严重不足。
信息化的多媒体设备仅仅是教育教学的辅助设备,操作的主体依然是人,本末倒置,教育教学的工作安排完全依照多媒体设备的情况来制定,而忽视了传教解惑的过程。造成了课堂上教师的照本宣科,教育模式的死板教条,难以提升教学水平。同时,缺乏对教育教学的热情,同样会影响教师在学生身上传教的积极性,教师的职责仅仅变成了对于专业知识的问题的讲解,而难以成为对学生全方位发展起到指导的导师性的人物,无法与学生做到心灵的沟通,不能为学生的人生起到到更大的积极作用。
2.3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在信息化技术和应用能力上存在不足,教师在收集信息整合教育资源、推广新式的教学模块上的主动性严重不足,在信息化建设的教育教学的大环境下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学生的对于信息的接受学习效果,更不用说培养创新型人才了。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制作多媒体课件等这样的基础性工作上存在抵触情绪,能力不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也必然不能发挥信息教育的巨大积极作用。
2.4信息化建设下的教育教学缺乏规划。
在解决信息化教学的硬件与软件问题后,所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于教育教学的主体规划问题。作为一项持续性的全面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作为一个全局把握者,判断好并且带领大家走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组织来落实这项工作,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将存在很多问题。 信息化管理有别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主要是需要技术管理与协调管理这两方面,因此需要正确定位管理机构。现在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化教育主管部门定位存在偏差,有的学校将其挂靠在各个部门,造成了机构的性质和职能无法得到认可,人员的具体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3.对于信息化建设下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3.1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对于高职高专教育的投入不能减少且应当呈现出稳定增加的局面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健康推进。首先通过科学的制定发展计划,分阶段、分地域的提升各个高职院校的硬件水平,为信息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十分有主于提升教育者的教育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说也是一种激励。其次加大对于教育者的培训力度也十分的有必要,作为改革的推广者,不仅仅应有模范作用,还应当有着的带动作用,对高职高专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全方面的培训。培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硬件方面的培训,这个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基础培训,特别是一些年龄较长的教师,使其学会初步利用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基本能满足日常的教学任务即可;其二,就是对于软件方面的培训,加强教师对于信息化高职高专教学的认识,提升其认同感,使其能够做到从心底感受到信息化能够带来的巨大积极作用,主动认同,主动提升。
3.2在院校层面。
整合学校资源,明确管理规划。随着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亦是如此。通过成立相对应的管理部门,明确出所承担的职责,并且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路线,做到人事变动但是方向不变。在学校的日常正常教学秩序时,该部门同样应当起到监督作用,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以及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化,通过定期的院校级的培训与奖励机制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根据不同人员的工作性质和要求制定培养方案,首先培养出一批骨干力量,起到红细胞的作用,快速在集体内创造一种积极学习的氛围,其次分批次、分学科的加强培训,培训的同时注重发挥专业特色,信息化与专业特色结合,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3.3在教师层面。
转变认识,积极接受。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是在社会经济生产中分布到各个岗位的最紧缺型人才,把握好定位,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出属于每个人教育计划是再好不过的了。因材施教,作为教师,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教授知识的层面上,同样应当作为精神上的交流者,人生的指导者,就像和学生做朋友那样,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去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
4.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育者,应当有着极强的责任心,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心态去奉献自己。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作为实践的主体,应当有着紧跟时代的思想,时刻的懂得学习,懂得适应时代。虽然现阶段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与困难,但是我依然相信在国家、院校与教师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信息化的建设的程度将不断完善,高职高专教育将作为应用型的培养方式,必将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