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要以教材为例

2016-04-29李凯

知识文库 2016年12期

因工作原因我经常到学校听课,通常是提前通知学校,所以听的多是教师做了一番准备的课。但听课越多,我却越感到内心地不安,因为在听课过程中我对目前教学的肤浅一目了然:教师借助教参阅读教材,并按自己的理解上课,再以百倍的责任心要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在教教材,没有站在课程的角度来解决文体,没有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功能,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把教材当做例子。其实,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我们应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学有所得,而不只是让他们理解了教材中的那几篇文章的内容而已。要真正落实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要做以下两方面的努力:

一、从教材中寻找“可学点”

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总是简单地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内容,而不是通过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去寻求答案,更不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例如在执教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军神》一课时,一位教师这样提问:沃克是怎样评价刘伯承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伯承是真正的军神?另一位教师却这样提问:军神与军人有什么区别?从沃克的称赞中,你发现刘伯承有什么性格特征?显然第二位教师比第一位教师的提问有思考价值,它更有利于学生把教材作为例子,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再如,最近引起大家关注的“群文阅读”,大多数人认为只是多读几篇文章,我却觉得不是。原因之一是“群文阅读”以教材为基础。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为了显示自己在群文阅读,只是找几篇课外文章补充到课堂上。其实,教师在教材内找到的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可学之“例”——一种修辞手法,一个构段方式,一种写人方法等。将教材内的这个“例子”讲清,并在课外文章的重组、整合中,进一步落实,让学生内化,就可以形成能力。原因之二是“群文阅读”是教材的延伸。群文阅读重点绝对不是多读几篇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关注“谋篇布局”比较几篇文章共同点,差异等。这时的抠字抠词意义不大,更不能变成文章的叠加。

比如,在执教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乡下人家》一课时,要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按教学参考,从文中给我们呈现的一幅幅画面入手,也可以从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突破,还可以从中心句引出分总结构,再细细品味。若从表达方式上解决重难点,还可以从对比、拟人化的手法运用上考虑。后来,我结合整个单元及语文园地里的内容,决定以“拟人化手法让画面更生动”为主线,以此为例,作为这一课学生应该学得到的方法。

二、在强化过程中内化所得

从教材中寻找到了“可学点”,也就是让学生有所得的例子,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就是要通过对例子的强化让学生有所得,最后内化成为能力。

还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为了能够达到以教材为例的目的,我从作者拟人化描写的画面入手——“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请同学们齐读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接着出示将“探”改成“长”的句子,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比较两句话读后的感受。通过对词语的比较、品读、感悟,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作者使用拟人手法的巧妙之处。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几个句子,通过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了学生对“拟人手法运用能使画面更生动形象”的理解。接着我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找出运用拟人手法的相关段落让学生再读再体会,最后又补充了运用拟人手法的三篇文章用以帮助学生内化所学内容。在学习结束时,我还让学生运用拟人手法进行相关的练笔。

把教材做例子,通过对文本的一点或某项进行讲解,练习,进而通过另几篇的巩固,使这个知识点或某项内容得以内化,这样做的好处是舍“面”取“点”。

不对课文做面面俱到的分析、理解、而只取某个部分,即取课文的某个部分(即某个“点”)让学生学习,不但学习的内容集中,学生学习的精力也集中。在如此多变“集中”之下,学生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当然,在文本中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那个部分或者那个“点”,应该是适合该年级学生应该知道和掌握的知识点,或文本中的难点所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化”非常明显。几乎每一个环节(即每一个问题出现),学生的学都将经历“独自学——小组合作学——集体汇报学”的学习流程。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就能把所学内容学深、学透、学好。当然,更为主要的还是保证了学习的“面”(全体性)。

由此可见,若将“1+X”群文阅读为切入点,撬动语文课内、课外阅读的一课一得和一课多得,“1+X”的教学应是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1)加上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X)的教学。“课文议题”即课文的主要特征,可以是主题,人物、作者、表达特点等。要保证在课内阅读多篇文章,须精简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减去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和多余的教学手段。把文本中的一点或几点讲清,并在选文中落实、内化。

总之,阅读教学要以教材为例,用教材教,改变教教材、学教材的现象。这样做,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对教师的阅读水平是一种促进和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