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6-04-29敖咏梅

知识文库 2016年12期

从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颠覆性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次。不仅涉及教材,课程评价,课程目标等方面的改动,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育理念,学生学习方式的更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提问这个具体的环节入手,分析一下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师应该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如何问的巧、问得妙,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历史课堂以生动、有趣、贴近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提问教学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 它源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创立的“产婆术”,通过循循善诱,让对方自己找到答案。“提问法”由于其简单易行、目的明确,效果明显,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使用频繁的一种教学方法。巧妙地设问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分触动学生的神经,促使学生积极得参与课堂,提高教学的效率。相反,如果教师不会提问,师生间的思想不能碰撞,产生火花,不仅浪费课堂时间,使提问流于形式,甚至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不用思考,已经设定好程序的机器。

一、如何把握提问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如果教师没有积极得与学生的互动,不管学生是否有疑问,是否有兴趣,只顾自己讲的眉飞色舞,或者象征性的问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这堂课肯定是不成功的。然而若是教师一节课问个不停,整堂课看起来貌似很热闹,学生也积极参与,但热闹过后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空空洞洞,学生什么也没学到。这些都违背了提问法的初衷,抹杀了提问法的价值。因此,教师学会如何掌握发问的频率和时机很重要。教师要努力做到使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抓住知识的关键,设计适量且质量高的问题精问,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认真钻研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整体把握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力求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去学习去思考,使学、思、问、答等活动产生实效。

二、如何掌握提问的方式

首先,教师在提问时,语言要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所谓清楚、就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啰啰嗦嗦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混乱,甚至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相反,表达清楚的提问,则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其次,教师在提问时切忌自问自答,当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时,应该面向全班同学,让所有学生的脑筋都开动起来,做好回答的准备,而不能只是针对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当点到某位学生回答时,学生没有立即给出答案或答案不完整时,这时不能立即叫另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代答,应耐心倾听,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如果教师置之不理,或者简单的评价对或不对,然后立即向学生们宣布“正确答案”,这样的提问不仅流于形式还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从心理学上来说,人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在人际交往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三尺讲台上,作为知识代言人的教师,在学生心中有着无比高尚的形象。老师细微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对学生都有着很深的影响,如果教师提问时,面对学生的回答,表现的不耐烦,甚至嘲笑、鄙视等,那将严重削弱自己对教师的信任感,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和自卑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面带微笑,用鼓励的目光增强学生的信心,不仅能创设一个民主、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进而能使提问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如何选择提问的内容

首先,提问内容合乎科学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它包括提问要明确、具体。表达必须准确无误。用词要恰当,无歧义。提问内容的科学性是学生获得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否则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产生负迁移,甚至形成错误认识。如果教师在提问时出现专业知识的错误这是最为教师的大忌,特别是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增强学科素养,阅读大量书籍,避免此类的错误。

其次,教师在提出的问题不能太多、太大、太空,应该有意识地提出与教学目的相匹配的问题。例如中西文明比较之类的题目,无数专家学者撰文都难以说清,更何况中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既要回忆史实、理清思绪又要组织语言能答得出来,在涉及这类问题是教师要把问题具体化,以适应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心理发展水平,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提问为切入点,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完中国古代明朝政治和经济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发问:明朝后期,广州有一位游客,欲由内河北上到北京一游,你能为他设计一条最佳路线吗?他在沿途可以了解到哪些社会情况?他所看到的北京是什么样子?问题一经提出,学生觉得很新颖,积极思考、寻求答案,这样就会一步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教师长期提一些又空又大的问题,学生就会不知如何回答,进而懒得思考,拒绝听课,让本来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在学生心里留下无聊、死记硬背的印象。

最后,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的知识,而是以自己的经验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得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提出相应的问题,要由易入难,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绝不能针对所有学生提出同样难度的问题。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上的难点或较大的问题,教师应该设法建立问题解决的“台阶”,重视设疑讨论,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拾阶而上,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提出更相对较高的要求,让学生跳跳能够够得着,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何有效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则是值得教师们新课改精神指导下仔细揣摩的,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仔细准备、认真分析,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