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29杨玲

知识文库 2016年12期

新课标要求高校的英语教学要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模式上要选择与高校学生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对高校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而高校英语教学中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运用就是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班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不同情况进行系统综合的考虑,再根据学生英语能力的不同对他们进行隐性的分组,进而根据各组的综合能力实现分层的教学。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因显性分组而失去学习自信的情况,还能实现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学,进而来有效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

一、研究对象

针对这一课题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某高校英语专业两个不同的班级。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对象在该班级中采用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以下表示为A班;另一班级为对比对象仍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以下表示为B班。选取这一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同是英语专业的班级在教材、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方面都能保证一致性,并且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两个班级的英语基础能力较统一。在实验过程中,由笔者担任这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师,以保证除教学模式不同之外A、B两班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进步都保持一致性。

二、研究方法

笔者在目标高校中针对英语专业的A、B两个班级进行了为其一学年的教学实验。在教学中保证除教学模式不同之外A、B两班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进步都保持一致性。在实验之前,笔者首先对A、B两个班级的英语能力进行的相关的测试,以了解在隐性分层教学模式使用之前A、B两个班级在英语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在实验过程中,以A班作为实验班级才采用隐性分层的教学方法,B班为对比班级与A班保持相同的教学内容和相同的教学效率,但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这两个班级实施维持一学年的教学;在实验之后,利用相同的试卷分别对A、B两个班级进行英语测试,通过测试成绩的对比来分析不同教学模式下A、B两班英语的学习状况。

在实验过程中,B班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而A班所采用的隐性分层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学生能力的分层

根据实验前针对A班学生所进行的测试以及在教学一周后对个学生英语学习方面包括综合能力、学习习惯、反应能力等不同方面的了解来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注意的是在分组中要坚持自愿的原则,进而将整个班按“甲”“乙”“丙”三个层次分成不同的组别,并在每组中选择一名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让其负责与组员之间行进沟通与交流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协调组织。在这一基础上根据组别的划分对A班的学生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并根据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目标让“甲”“乙”“丙”三组的学生在各组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以实现教师教学外学生自学的目标。

(二)教学目的的分层

根据A班“甲”“乙”“丙”三个层次不同组别的学生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的。一方面,要能有效使三个层次不同组别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要保证三个层次教学目的的针对性,首先“丙”层次的组别在教学中要能保证各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性,并要强化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以强化他们的基础能力;其次“乙”层次的组别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多他们分析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除了“丙”层次的教学目的之外,还要就其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进行强化教学;最后“甲”层次的组别在教学中应当在“乙”和“丙”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课外拓展。

(三)备课与教学的分层

对于备课和教学的分层要建立在教学目的分层的基础上,以保证备课和教学的内容既包括面向“甲”“乙”“丙”各层学生的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各类知识点,也包括针对“甲”层组别学生选择的与他们能力相适应的课外知识的拓展,还包括针对“丙”层组别学生在教材主要知识点方面的内容强化。

(四)教学活动的分层

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能有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然而,在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运用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应当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进行分层。比如针对“丙”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剧本表演或模仿表演,或是在课堂提问中多采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而对于“甲”“乙”这两个层次的学生而言,就应当在“丙”层次的活动设计中进行拓展,比如可以拟定题目让他们自行创作演讲,或是组织一场辩论赛等等,又或者是在提问环节中多采用总结性和理解性的问题。

(五)自主学习的分层

学生的自主学习通常包括预习和复习两个不同的环节。通过对这两个环节的分层要能使学生在充分的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来提高其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并提高学生在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的分层

在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中采用教学评价的分层能有效对高校传统的评价模式进行转变,并通过来自自我、同学、教师三方面的评价使评价的结果更具全面性。在“甲”“乙”“丙”这三层的个分组中,可定期让学生进行自我或者是同学互相之间的评价,使他们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并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互相监督的模式。而英语教师对学生所用的评价方式也应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并从学生学习的态度、成长、最终成绩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实验结果

笔者在实验结束后利用SPSS 10.0计算对实验前两班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试验后他们的英语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所示,实验之前研究对象A班英语成绩的平均分为68.76分,而对比对象B班的平均分为70.45分,A班的英语平均分比B班的平均分低1.69分,p为0.365>0.05,表明A班和B班的英语能力在实验前并无明显差别。

如上表所示,在实验对象A班运用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之后,A班的英语平均分是84.65分,对比对象B班的平均分是75.43分,A班的英语平均分比B班的平均分高9.22分,p为0.004<0.5,这表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隐性分层模式的教学之后,相较于没有运用这一模式的B班而言,A班的英语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由于在实践和地域等方面有所限制,因此无论是实验的时间还是实验的对象都并不充分,这也就造成了此次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因此,笔者更期望将此次的研究视作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高校的英语教师能就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教学研究,进而使研究的结论更加具有效用性,旨在使高校的英语教学方式不断变革并能有效提高其教学效果。

本文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隐性分层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研究》(编号:14JG008Q)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