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析
2016-04-29马婧
新媒体是依托互联网、数字技术、手机等移动终端发展起来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主要包括4G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媒体形态。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资讯、表达个人意志及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道德观念等产生着愈益深刻的影响。基于新媒体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互动性的传播特点,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1.社会舆论环境复杂,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矛盾凸显,以及官僚主义、奢靡之风、贪污腐败等问题频发。基于新媒体开放性、快捷性、虚拟性、海量性的传播特点,各种社会现象、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都通过网络的“扩音器”宣泄出来,一些负面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观念乘虚而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网上斗争”,是一种新的舆论斗争形态。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着住、打的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因为对教育信息的垄断性占有而生成一种权威,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新媒体感性化、娱乐化的传播方式对大学生更具吸引力,加之新媒体的企业化运作,逐利特征日趋明显,各种言论和思想泥沙俱下,各种“恶搞”及恶俗现象极易传播和流行。大学生利用微博、微信及时的进行评论、转载,信息传播的重复性增加了更多的心理暗示。阿尔蒙德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人就某个政治对象获得了一组前后连贯的信息,特别是当这些信息又涉及他们自己的活动时,他们就可能对该政治对象形成一套坚定不移的信念。”因此,与新媒体时代下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传播相应,传统教育模式所倡导的传统和崇高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掌握着的垄断性的话语权受到冲击。
2.受教育者主流意识形态淡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阶级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趋于物化,往往把追逐物质利益最大化和获得丰厚的物质待遇作为奋斗目标。
从“郭美美炫富”、“我爸是李刚”到当下涌现的“官二代”、“富二代”、“拼爹门”等事件,这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强烈的冲击。加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其判断力、鉴别力在虚假信息、网络谣言面前不断下降,导致价值迷茫、价值困惑、价值错判。
3.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网络强国,在意识形态输出方面拥有独特的网络优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把中国的崛起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在新媒体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的环境中,更是加紧以自由、民主、人权和普世价值为幌子,潜移默化地推销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悄无声息地消解和改造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理想信念,以颠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探析
1.教师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实现,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在其思想输出过程中,注重理论的系统化,容易引起学生的距离感。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体平台,基于新媒体碎片化、生活化的传播特点,把充满政治意味和政治色彩、具有理论化和系统化特点的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平台植入普通大学生的生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博的微话题形式开设读书专栏,适时适度的连载毛泽东思想、马恩经典著作等主流意识形态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评论和转发。还可以通过录制微视频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解读,以通俗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方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丰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教师在话题选择时,应注重与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相结合,可针对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民生问题,及时进行回应和讨论,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和社会中的现象、问题、观念,在与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熟练使用新媒体,更新教育观念。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还应当具备相应的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熟悉网络流行语言,这样才能与大学生无障碍的交流,潜移默化的进行思想启迪和价值引导。高校也应当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新媒体技术应用的相关辅导和培训,打造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让其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开展工作,保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编号:2015SSK16)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