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路径探析
2016-04-29雷鸣
开展生命文化教育是高校育人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文章认为高校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命身体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价值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审美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等。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基本路径有:树立生命文化教育理念、开设专门的生命意识教育课程、通过 “两课”教学激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打造以生命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提升教师的生命情怀和生命质量、建立“互信互爱”的师生关系、通过生命叙事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等。
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内容,教育的终极价值归依就是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近年来,高等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从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到清华大学的刘海洋案,从中南大学的杀人案到复旦大学的投毒案,以及每年不断高企的高校学生自杀案件,让我们深思高等教育的终极价值归依如何实现这个大问题。普遍认为,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手段。生命文化就是对生命的看法和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以现实的个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为研究对象、以如何实现和确证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为旨归的文化研究学科。结合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和生命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本文拟对高校生命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路径做一探讨。
一、主要内容
(一)身体健康教育——解决生命生理和谐问题
身体健康是从事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当前大学生的体质不容乐观。2012年北京大学新生军训期间多人晕倒,累计约6000人次看病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学生的体质一时间成为“必须面对的人才问题”。生活不规律、工作强度高等都会造成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影响身体健康,严重者危及生命。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工作和休息,教育和帮助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塑造健康体魄,促进学生生理健康协调发展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其他生命文化教育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二)思想道德教育——解决生命价值取向问题
生命意识教育不仅要教学生珍惜生命,寻求生存的意义,还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自我价值。这对培养其成熟的道德思维判断能力,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而高校的德育工作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的同时,注重对青年大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新课题。在课程中加人与生命、生活休戚相关的内容,道德教育就会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对学生的帮助也是切实而长远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生命内心和谐问题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事方式等等,而这些是生命意识教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能保证生命意识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因为学生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更合适。如果只是一味地说教,学生的抵触情绪会很强烈,若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教育,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就会感到教育者是切实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将更会有说服力。
(四)生命价值教育——解决生命意义问题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缺少其中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要善于引导他们发现和探索人生的价值,使他们懂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要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更高境界,把好正确的三观这个总开关。
(五)人际交往教育——解决生命与生命的关系和谐问题
当代的大学生朝气蓬勃,有青春和活力。但是限于生命阅历,交际技巧和方法仍有不足,影响人际交往,这往往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因此,教育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和睦相处,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社会关怀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爱护他人,显得十分必要。只有教育学生拥有高尚情操,学生才会尊重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才不会发生伤害自己和他人身体或生命的事情。
(六)审美教育——解决生命与社会的关系和谐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工作,还要教会学生生活,一个不知美丑,缺乏健康审美情趣的人是做不好工作,过不上幸福生活的”。社会光怪陆离具有多面性,美丑善恶交替冲击着大学生的身心,影响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生命价值观。目前,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外在美而忽视内在美,有的甚至美丑不分。如果不加强审美教育,大学生就会形成对美的追求的误区。审美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一种重要的素质。通过美育,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就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亦即提高生命的质量。一是要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二要用美的环境熏陶人,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七)生态道德教育——解决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和谐问题
自然环境是各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珍惜生态、保护环境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一要在大学生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不失时机地把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到尊重自然、珍惜生态、保护环境等方面来;二要唤起大学生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引导大学生从生态伦理出发,保护好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生存权,自觉地摒弃那些破坏环境和生态的不道德行为;三是要在大学生的心目中重新树立起祟尚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以节俭和适度消费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
二、基本路径
(一)树立生命文化教育理念
树立生命文化教育理念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教育在本质上是培育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的生活能力的活动。教育决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在创造中体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实施生命教育就是强调教育的根本意义即生活的变化、生活的改造,蕴涵着对教育的重建与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它昭示人们应该格外重视对人和人类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在这一方面,广东医学院将实施生命文化教育写入学校第六次党代会报告,将生命文化教育理念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具有开创性。
(二)开设专门的生命意识教育课程
在国外的很多学校都设有与生命和死亡教育有关的课程。但中国忌讳死亡的传统文化,生命与死亡教育很难得到国人的认同,至今在学校教育中仍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尽快让生命意识教育走进课堂,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课堂教学的过程要具有生成性。生成性指课堂教学应给参与者留有余地,应有利于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生命意识教育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生命创造的重要性,尽量为学生生命发展创设多种可能性,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这些丰富的生活世界中创造自身、生成自身。
(三)通过 “两课”教学激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
高校的“两课”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题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提炼。
(四)打造以生命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开展生命文化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让大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生命教育的气息。要大力提倡、宣传、推动生命文化教育,以多层次的校园文化营造生命教育的整体环境;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传媒、宣传教育阵地大力宣传生命教育,特别是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把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信息通过网络来开展,优化生命教育的信息环境,使生命教育无时无处不在,深入人心;要以正面积极稳妥的方式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宣传报道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取得的成果,推广生命教育在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育更多的青少年珍视生命,积极面对人生。
(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
生命文化教育应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必须通过实践来来入脑进心。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途径来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此外,生命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还需注意层次性与渐进性,应依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专业性质等具体情况细化教育目标。
(六)提升教师的生命情怀和生命质量
教师具有“行为世范”的责任。实施生命文化教育要求教育者自身应生活充实、积极向上,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如此才能在生命教育中感染学生。教师应该把所肩负的教育职责与学生在知识理论、求知欲、情绪与追求真、善、美的心态之间的互动纳入到课堂的互动教学中,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会通过这种互动传递给学生,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教育气氛,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建立“互信互爱”的师生关系
基于信任基础上的爱,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情感,是维系人类、民族、家庭和社会的最基本的力量之一,它也是一种生命活动。只有爱学生,教师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才会对学生以同情、关怀、信任、体贴和帮助,让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和谐,才会在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真正发生互动、共鸣,使课堂教学的基本育人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只有爱老师,学生才能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激发教师的育人热情和爱的力量,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力量。
(八)通过生命叙事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意识
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生命故事是指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中形成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体验和追求。它包括叙事主体自己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生命追求和对他人的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体验和追求的感悟等。生命叙事直接触及个体生命的生活经历、情绪感受、情感表达、生命经验,并再现生命经验、触发生命体验、展现生命意义
高校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高校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紧迫性,构建以高校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做好高校生命教育工作,使高校学生走出道德冲突与困惑,这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新世纪承担的重要任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医学生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