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的认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2016-04-29兰英
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西部一高校的大学生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识和态度。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标示认识还不够准确,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还有欠缺;其垃圾分类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和“学校”;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校大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比例都不高;“是否参加过环境保护活动”对“垃圾分类行为的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家垃圾分类行为”对“在校垃圾分类行为”有比较强的影响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相契合。对于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居民而言,能否实现垃圾分类进而促进垃圾回收是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研究以西部某高校(简称Q高校)的大学生为例,就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1.研究选题
美国学者约翰·福布斯在论述21世纪教育需要认真应对的挑战时就把“环境教育”放在第一位,他讲的环境是生态环境,环境教育也就是生态环境教育。美国佛罗里达学院这样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价值和澄清观念的过程,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其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与态度” 。环境教育还促使人们对与环境质量相关的问题做出决策,并形成与环境质量相关的人类行为准则。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一章专讲环境教育问题,指出“从小学学龄到成年人都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鼓励大学设立对环境有影响的跨学科课程”,“推广与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有关的成年教育计划”,并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最近一二十年来,很多国家已把生态环境的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之中,纳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如意大利1983年就创办“绿色大学”,1986年发展到16所。澳大利亚也把生态环境教育普及到学校,其他很多国家也创办了“绿色学校”。
2.国内外对于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针对垃圾分类行为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下文是简略的介绍。
2.1相关理论与模型
在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中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理论认为影响现实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行为的意向,行为的态度(即个人对这一行为是否有助于达到有价值的结果的态度)、道德约束(subjective norm,即感受到的社会压力的影响)以及感觉到的行为控制(包括两个成分:一是个体对自身完成行为的自我效能感,二是个体对行为实施与否的控制能力)会通过行为意向影响现实行为。
2.2有关的实证研究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再利用的关键,这些都已经成为民众的共识。国内学术界展开了一系列的针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实证研究。其中城市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是研究的重点,蒋妍、张肖阳等对北京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做了描述,研究表明很多居民对垃圾分类持肯定态度并愿意以实际行动坚持,如果小区普及垃圾分类设施,估计垃圾分类的比例可能会提升20%。吴书超、李新辉对新疆石河子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除了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描述之外,还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确认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与年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知识和意识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戴晓霞与季湘铭的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收集意识,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收集意愿受到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因素的影响。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Q高校四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就其垃圾分类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进行分析。单个的大学生既是研究对象也是调查对象,同时也是研究单位。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survey research)的研究方法。参考国内外关于垃圾分类的研
究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问卷共有30个问题,涉及到基本的背景情况、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垃圾分类的行为和校园垃圾收集的设施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对象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在教务管理部门获得所有的在校学生的名单,依据名单以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了500人。对调查员进行了统一的培训,共回收4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2%。
问卷回收编码后,将之录入到计算机,用SPSS 17.0进行分析,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这两种分析方法。
3.3信度与效度
信度反映了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效度说明测量工具的有效性。本研究的信度主要采用的是再测信度方式加以说明,具体来说既是再次对20个被调查者进行问卷调查,前后两次的调查结果基本上一样。效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内在效度,由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对问卷加以审定和修改。
4.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主要涉及样本的基本情况、对于该校大学生垃圾分类认知、分类行为和分类态度的描述、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究。
4.1样本的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的样本规模为471,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四个年级都有涉及,其中大一的比例最大,为32.8%,大四的比例最小,不到20%,大二和大三的比例相差不大。该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比例占到了将近60%,其次是来自乡镇的学生,比例占到了20.4%,县城、地级市和省会城市的学生比例为20.8%。
4.2 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情况
4.2.1对于垃圾分类优点的认识
从表1中可以看出,针对垃圾分类的三项优点,有8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垃圾分类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变废为宝”,而对于“减少占地”这一优点只有44.9%的大学生认同。说明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优点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4.2.2对于垃圾分类示意图的辨识情况
对于有毒垃圾的示意图,43.7%的大学生认识错误,说明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标示认识还不够准确,这对于实际的垃圾分类行为的实施具有负面的影响。
4.2.3 大学生对生活垃圾主要分类的认知情况
在“果皮”、“一次性餐具”这两项类别判断的错误率为80%左右,在有毒垃圾“电池”这个项目上的判断错误率为43.3%,对于“玻璃”和“一次性餐具”这两种垃圾的归类判断错误的比例为30%左右,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还有欠缺。
4.2.4 大学生垃圾分类知识的来源
大学生垃圾分类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和“学校”,比例都在50%以上,而来自于“社区和村委会”的宣传的比例很低,说明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庄在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上还做的不够。
4.3 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
这里主要从大学生在家时和在学校时的垃圾分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4.3.1 在家时的垃圾分类行为
大学生在家有垃圾分类的行为的比例仅仅为40%,这是一个比较低的比例。
4.3.2 在学校时的垃圾分类行为
大学生在学校时“经常”有垃圾分类行为的占24.6%,“偶尔”有垃圾分类行为的占53.4%。
4.4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
认知、态度、价值判断、收入等变量与垃圾分类行为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很多研究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本研究主要探究“是否参加过环境保护活动”这一变量对于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以及“在家的垃圾分类行为”对“在校的垃圾分类行为”是否有影响。
4.4.1是否参加过环境保护活动对于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
将“是否参加过环境保护活动”这一定类变量作为自变量,将“垃圾分类行为的程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卡方分析,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φ系数为0.160,可以看出这两个变量存在着比较弱的相关关系,“是否参加过环境保护活动”对“垃圾分类行为的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4.2“在家的垃圾分类行为”对“在校的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
将“在家垃圾分类行为”这一定类变量作为自变量,将“在校垃圾分类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卡方分析,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φ系数为0. 392,可以看出这两个变量存在着比较强的相关关系,“在家垃圾分类行为”对“在校垃圾分类行为”有比较强的影响。
5.研究结论
通过上面的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优点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于垃圾分类的标示认识还不够准确,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还有欠缺。其垃圾分类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和“学校”,而来自于“社区和村委会”的宣传的比例很低;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校大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比例都不高;通过卡方检验,可以确定“是否参加过环境保护活动”对“垃圾分类行为的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家垃圾分类行为”对“在校垃圾分类行为”有比较强的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将为环境教育和推广垃圾分类奠定一定的基础。
(作者单位:贵州省龙里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