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时代特征
2016-04-29韩耀亭张可王兵陈宁
随着高校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历史趋势,“依法治校”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愈发凸显。为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民主管理和法治建设要求,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和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出了参与意识增强、参与方式多样、参与能力有待提升和学生组织化参与程度明显等时代特征。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等调查方法对东北三省的8所高校师生进行了实证调研。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面向高校本科生,分别从其参与意识、参与方式、参与行为和参与效果四个方面进行问题设置。总共发放纸质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62份,回收率为95.3%,有效问卷749份,有效率高达93.6%。访谈法主要应用于高校学生处、教务处和后勤处等相关老师和学生干部。
一、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保障学生权益和促进高校民主管理建设的重要途径。满足大学生参与管理需要高校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进步。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正处于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即由一种传统管理理念向现代服务理念转变,高校与大学生的身份地位不同于以往的等级秩序,“服务”理念更强调高校与学生两者的平等,强调高校为学生服务的角色扮演,强调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利和自由。我国教育部在2005年出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41条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这是发挥学生参与主体作用的政策法规保障,同时也是对高校发扬“服务”理念的要求。由此观之,发挥大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特征
经过对有效问卷数据的整理和访谈记录的分析,笔者发现,当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特征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大参与意识显著,但理性参与行动力不足
随着高校治理理念的转变,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逐步增强。调查显示,在问到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参与高校管理的被调查对象中,认为有必要的同学占到89%,仅有4%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和7%的同学认为无所谓,由此看来绝大多数同学对于高校管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笔者也发现,当对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制度有异议时,仅有35.85%的同学选择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维护自身利益;高达37.74%的同学选择消极抱怨但没有实际行动,22.64%的同学选择沉默接受和1.89%的联合同学集体反抗。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的行动力不足和非理性参与行为的问题仍然存在。
2.学生社团异军突起,学生会建设有待完善
调查显示,在被问到主要通过哪些组织和活动参与高校管理时,选择通过学生会参与的同学却仅占9.43%,而选择通过学生社团参与高校管理的同学高达69.81%。为避免因所选样本的个体特殊性而造成的误差,本研究在问卷中也设计了是否为学生干部的问题,数据显示学生干部的样本占到43%,不是学生干部的样本占53%,两者的样本数量差距不大,以此可以排除因抽样者身份而造成的误差。在访谈中,很多老师反映当前学生社团种类越来越丰富,影响力越来越大。本次调研的8所高校,有的社团数量达到100个,社团数量平均有62个,社团在营造校园文化和促进学生成长方面不可或缺,尤其是在促进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俨然学生社团成为当今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相较于数量庞大的社团而言,学生会的组织形式和种类相对单一,而且还被贴上了“官僚组织”的标签,有不少同学表示一提学生会就觉得反感。一个学生组织如果得不到学生的信任,其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了。
3.参与方式呈现多样性,但是较高层次的参与不足
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方式和渠道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比如说,调查问卷中有关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所采用的方式里,有的通过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参与,有的选择学校官网留言参与,有的找老师和学生干部反映问题,还有的通过意见箱和热线电话参与,足见各种方式被综合使用,多样的参与方式是当代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中的鲜明特征。但是大学生所参与的事务或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学生事务和后勤管理这三类事项之中,学生在政策制定类管理活动中的参与度仅为1.89%。这说明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参与层次相对基础,较高层次的参与仍需加强。
4.情绪化参与现象普遍,学生参与能力有待提升
访谈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学校管理事务空有热情,“纸上谈兵”头头是道,具体实践能力较差,而且有时只求权利不讲义务。学生参与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评价,这既是高校赋予学生的一种监督权利,同时也是学生参与教务管理的一项义务。实际上,仍有一部分同学不去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大学四年基本上没有参与过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还有的同学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会在留言板上对老师恶语相向。由此观之,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中情绪化特征突出,实际参与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问卷数据显示,有关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否需要进行培训的问题,高达87.56%的同学认为仍然需要进行培训和自我能力的提升。有学者认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需要具备两种素质,一种是知识储备,尤其是专业性知识;另一种是自身能力,主要指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对于高校管理的参与层次或参与深度,如果学生的参与能力有限,其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活动的质量也不一定能得到保证。从这一角度来说,当代大学生的参与能力水平亟需提高。
项目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本科生项目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