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寺庙会供奉关公?

2016-04-29李铁薇

知识文库 2016年12期

关公在我国民间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代历史人物,同时他也作为道教神团中的一位显赫神祇,在民间广受崇拜。在广大百姓眼里,他似乎有无边的法力,管辖范围甚广,不仅可以治病救灾、驱邪避恶,还可以寻财问卜、济民救国;不仅被称为“伏魔大帝、荡魔真君”,经常与张飞一起以门神的形象出现,还作为“武圣人”与“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甚至被作为武财神在当今社会受到空前的推崇。但总的来说,人们一般认为他是一名道教神祇系统中的一员。但是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许多寺庙中也供奉关公,许多寺庙建筑上也塑有关公像,这些在佛经中并无详细记载,因而人们往往疑惑。

关公,名羽字云长,大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据《三国志》载,他生前最大的军衔为“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死后谥曰“壮缪侯”。自魏适唐,关羽在民间其实并无太大影响,到了宋代,因为朝廷江山不稳、战祸连年,统治者便把史书上忠君报国,英勇善战的关羽抬出来封王封侯,用以教化臣民,同时以震国威。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这种传统延续到了元代,元朝文宗皇帝也封关公为“显灵威勇英济王”,元末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问世,更是让关公声名大振,自此他被完全塑造成为忠义、勇武的化身,成为全社会范围内被崇拜敬仰的偶像。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明神宗加封其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朝开国时,据说爱新觉罗氏自举兵以后,常常得到关羽神灵的庇佑,于是统治者们对他的敕封层层加码,到了顺治皇帝时关羽的封号已经多达二十六个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我们可以理解,这里所谓得到神灵庇佑也很可能仅仅是一种说辞,因为满族入关在当时被视为外族入侵,抬出关公,一方面是关公骁勇,符合满族统治者的理想形象,另一方面将汉族推崇的关公作为其庇佑神可以为其政权取得一定的合法性,削弱汉族百姓的抵触心理。由此,关羽从一名武将而升为王,再升为帝,以至大帝。此中不难窥见统治者们的心态,封号变来变去,但“忠义”始终为其精髓,将关公抬到如此高的地位主要也是出于统治者定世道、正人心的考虑。

由于关公在民间广受信奉,再加上受到帝王们的推崇,佛教和道教也争相将关羽拉入自己的教门,壮大声势。虽然现在一般人们认为关公属于道教神祇系统,但事实上,佛道两教争夺关羽的竞争中佛教为先。据《佛祖统纪》卷六《智者传》记载天台宗智顗要在湖北当阳县玉泉山筹建寺院,他夜里做梦:“见二人威仪如玉,长者如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他们自称关羽、关平父子,说是愿做佛门弟子、保护佛法。过后僧人将此事上报晋王杨广,杨广遂将光羽封为保护寺院的伽蓝神。这种说法从宋代开始流行,以后各寺院争将关羽列为本寺护法神。如杭州的灵隐寺中的十八伽蓝旁又加关羽像,护法伽蓝遂成十九之数;山西天宁寺在大雄宝殿一侧建有关帝庙,许多后来的寺院廊檐上也塑有关公的雕像。在这之后,中国本土的道教也不甘落后,把关公封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有的道书称其前身为雷首山泽中之老龙,又制造了种种“神迹”,如《汉天师世家》称,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于解州以符杀蛟,关羽即为其所遣神将。虽然在吸纳关公之事上佛教为先,但它毕竟是外邦传入,不占地利之便,再加上关公尚武的形象与佛教教义有相悖之处,因而传统上还是多将关公归入道教神团。

事实上,佛、道两教拉关公入教门之争并无定案,这种“历史遗留问题”使得人们往往疑惑为何寺庙里供奉关公神像,财神又如何进了佛教庙堂,也有人不断为此引发争论。但是从我国民间信仰的特征来看,这种争论毫无意义。因为中国的民间信仰从来都是兼容并包,无论是外来宗教还是本土宗教,人们都会因时、因地加以改造,使之适合本土民众的口味。在老百姓中,真正虔诚地只信某教的信徒并不多,人们往往多是想通过拜神求佛来期望满足自己去病去灾、升官发财等现世的功利愿望,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的大有人在,这构成了中国民间熔佛、道及传统民间鬼神于一炉的大杂烩时的诸神体系。《西游记》中所描述的神仙体系便是这种民间信仰特征的最好体现。正如日本学者渡边欣雄所说:“如果说汉族宗教的特征就在于此种诸教混全主义,那么,无论以怎样的宗教统计,也不能阐明其宗教的特征……在人们的信仰生活中,宗教区分时不可能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另外,从关羽由将领而候,候而王,王而帝,帝而神的过程可以看出,这本来就是一个人为的“造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帝王到百姓,三教九流、市农工商都出了一份力、也都想沾点光:帝王想以关公的“忠义”为楷模稳定其统治;佛、道二家拉关公入教门为壮大其声势;百姓以关公为通神,驱邪求财、延寿升官,事事想得到关公庇佑。如此说来,关公不管是被供奉在佛家寺庙、道家庙观还是百姓各自的家中,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