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儒释道互补的传统智慧
2016-04-29王敏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精神文化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而且其浓厚的本土文化气息也铸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感受并把握儒释道互补的传统智慧,有利于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社会现实,用传统智慧精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实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儒释道的内涵
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起,一直就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广泛渗透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持续了两千年之久。儒家作为“九流十家之首”,就其字面意义而言,是指为国家培养官吏的学说,尽管儒家不立神,也未设具体的宗教组织但它在中国“可以说,儒学非宗教但它在中国却又宗教之用和宗教的地位。” 它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儒教体系完成于宋代,儒家以“仁”为核心思想,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为中心,吸收佛教、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其信奉“天地君亲师”,注意人的自我修养,要求人与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节俭和谦让的道德境界。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由公元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释迦摩尼创立。于东汉年间由印度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佛教真正兴盛繁荣起来,并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理论和佛学思想。与儒道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以其宗教性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征服了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统治者和普通老百姓,成为输入中国而构成中国人信仰之一的唯一外来的文化思想;又与中国人的自渎自救意识结合,通过宣传苦难世界、因果轮回等观念影响着中国人,其影响涉及到语言、饮食、绘画和雕刻等方面,且更深的引导了中国人的心灵生活也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学和佛教一样。道教学说一面以其哲学性丰富了中国的本土文化,一面又以其道教的形式影响着中国人的信仰生活。道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汉代末年兴起,以道家的思想为核心,杂糅了阴阳五行、方士和民间传说,它在文化传统上继承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理论上,它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德思想;在实践上,道家继承了先秦时术、神仙修炼丹药的经验和成果。因此,可以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以其独特性的形式影响着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例如:中国社会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流行的测字、算卦等具有神秘色彩的迷信活动正是道教影响人民的主要表现。
二、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关系
儒学、佛教和道教一经接触,他们之间就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关系。一般来说,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斗争与融合两个方面,并且融合是主要的,最终形成。“三教合一“的精神文化结构,并且这种精神文化结构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往往在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在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一个佛教。正是中国人这种独特的心理特征使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守中之道和佛家的中道三者相互融合、相互汇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儒释道三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国人的影响之甚远。有学者就认为,儒家以“正”设教,佛家以“大”设教,道家以“遵”设教。儒释道犹如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三字经》所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家就像三才离不开三光。儒释道三家虽然各有侧重,但他们却提供了相似的宇宙观、人生观即把心灵、社会和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加以阐释,试图说明能够使万物共生的一般规律。三教都蕴含着深刻的净化人们内心世界的和谐思想,都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为联系纽带,欲达至“和”的境界。三家虽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人们通过内心自我修养来达到大我、本我和真我的目标,通过明心见性来体认普遍的统一性,通过意义觉解;来获取人生的真谛,通过内心修养来成为圣人、真人或是佛。
三、儒释道给中国人的智慧启迪
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国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儒释道为背景的中国传统精神结构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其政治性、实用性和人文性等特征为中国人提供了丰富的智慧精华,感受、体味并把握这种智慧精华将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今天社会现实,利用传统智慧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万物平等的政治智慧
儒释道三家都提倡以“和”为中心的平等思想,这一重要的政治智慧不仅在古代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三家虽然在平等观念上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强调万物在道德起点上是平等的,万物皆有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自由。例如:儒家就强调以道德责成与人人,强调社会身份的平等。孔子孟子都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认为人的社会身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改变自己现状的权利。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学派也强调平等的思想,老子就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万物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坚持万物平等的思想不任意破坏自然。佛教在万物平等的思想上应当是最恰当的代表。如:《五灯会元》中就说:“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载;日月平等,故四时常明;涅槃平等,故圣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无净。”
万物平等的政治思想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与现实性,当今中国虽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等方面明显增强,但我国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也日益严峻,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更使我们认识到古代哲人们倡导万物平等、尊重一切生命的价值,尊重自然规律的前瞻性与科学性。今天我们要想使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践行万物平等的思想,保护其他物种、维护生态环境,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2、心存善境的人文智慧
“至善”一直都是儒释道三家追求的伦理目标,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一直追求的做人境界。儒释道三家都强调“善”,但他们所阐述的“善”是指精神所达到的一种最佳状态,而这种状态包括品质、智慧和行为的最高境界,并要求人们通过内心自我反省,不断地进行自我批评来使自己的修养完美、理想。
儒释道三家圣哲都力图用对水的感悟、体味来教化人们心存善境,例如:孔子观水,以它“逝者如斯夫”来说明水虽然是不断地流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往直前的精神,来倡导人们“吾日三省吾生”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规范自身行为以达到善的境界。老子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来力图向人们说明凡是凡物都应当具备水的德性,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人们应当近乎到的境界达到善境,佛说“大海不容死尸”,是倡导人们应当像水一样,从表面上看,虽能藏污纳垢,其实它的本质,水净啥明,至净至刚,那种部位万物所污染的品德。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由于受外来思想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一些人可能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而做出一些破坏社会道德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吸取心存善境的传统人文智慧,让人们在与人交往中也能心存善境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3、言传身教的实用智慧
儒释道三家哲人都将教育视为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基础。他们认为教育的重点不是追求理性知识,而是要塑造一种现实的、完美地人格。虽然他们有各自的学派,在思想上有着空前的建树,但他们更注重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和社会,让他们受到熏陶并付诸实行。
儒释道三家一致认为道德教育既要依赖知识也要依赖身教。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就说过“视乎冥冥,听乎无声。”也是强调潜移默化的身教的重要性。又如佛陀告诉他的弟子如果自己不行而去教化别人的话,就像有人只是说他能救人而不采取任何行动一样。
当前要想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这不仅要求教师而且要求全社会成员都能过通过自身的言行来为青少年树立好的榜样,通过自身言行的感化来使青少年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永续发展才能以更好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