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儒家人伦正道,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2016-04-29吴红萍
走人伦正道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奉行不衰的原则,传承优秀的文化美德,唱响十几亿中华儿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世界人民祈盼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在中国历史的转型时期,却发生了许多有悖人伦的乱象,许多青年人传统美德缺失,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子。为使青少年自觉的遵守人伦规范,自然地展现中正平和的姿态,自动的承担社会责任,自发地关注民族国家,自主地营建和谐的大世界,承担历史教学任务的老师,应注意历史教学承载的重要功能:培养人伦正道意识,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儒家人伦正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人伦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重视伦理道德和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一次中国新年对国人讲话时说:中国对世界贡献很大,其中一个贡献就是家庭伦理。
人伦中的“五常”是中华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仁:孟子曰:“仁者人也,亲亲(敬爱父母)为大。”仁爱之心,天生俱来,仁爱即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正道。仁心就是圣人之心,众生本来是一体所化,同是兄弟姐妹,要慈悲为怀,济人之困,利乐有情,救度众生。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消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名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是需要继续继承和发扬的。
义:符合道义,履行义务的意思。知恩图报,见善则行,于心无愧。“义”,是中华民族的崇高的道德表现。具体说的是人生奉行的良知与责任。做人起码不能缺失善良与恻隐之心。
礼:表达真诚恭敬之心,卑已而尊人。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智: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食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智”还讲究知道遵德。学而致知,智而不奸。
信:指的是诚信,守信用,讲信义,诚实无欺,诚是德之根本,儒家看待诚为至真至善大美。
儒家伦理正道还有“中和”“自强”“忠公”等精髓。中和者,天下之正道也。尚和贵中,是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之精髓。“和”是一种根本性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在精神。“中正者,天下之大本也;何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要求个体本身以及个体与人类、与社会、与整体的和谐,创造和谐、融洽、友好的社会氛围。正道是公正。
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哲学把主体精神提升到宇宙本体一样的高远境界,儒家伦理精神特别强调主体内在道德意志的自律修持,强调人的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乃至杀身成仁。勤劳勇敢、矢志不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理念深深印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凝成我们的民族精神。
忠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于是它培养出来的人有大人格,有使命感、责任感。这种神圣的责任,是道德人格的深厚内涵。这是中华文化延绵几千年的一个奥秘。要到达人的高尚精神境界,在个人和国家之间,人的精神必须落实在国家、民族二字上。“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正心、诚意出发,最后要落到“天下”二字。
只有传承弘扬了儒家人伦正道的精髓,才能达到传统文化最高境界即和谐。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外部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二.途径和方法
1.诵读经典 感悟内涵。儒家经典何其之多,《大学》《中庸》《礼记》《孝经》等。历史教学可引导学生在读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气质和仪态风貌。
2.规范言行举止,进行礼仪教育。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的现实反映,礼仪又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显,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历史教学应从学生的一言一行,课上课下进行礼仪规范教育,这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3.成立团体,组织比赛,激发兴趣。可成立一些诗词、书法、戏曲、绘画、音乐、故事会团体,利用传统节日组织表演、比赛,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爱好。
4.通过榜样示范,师长表率进行引导。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礼让谦和,诚实厚道,善良宽容等内容在历史上都有鲜活的事例。
5.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行为训练。道德品质是在各种实践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引导学生走人伦正道,可开展“日行一孝”“日行一善”“俭以养德”等具体活动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儒家伦理道德强调立己立人,立己即正身,立人即推己及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伦美德即立己,效果即立人,立己立人才能实现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和睦相处,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