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久保养能多久

2016-04-29李曾怡SOLOLI王后

VOGUE服饰与美容 2016年2期

24小时持续保湿,全天候防护,整夜修复……这些描述是不是让你怦然心动却又半信半疑?这些所谓的“持续护理”真的确有其效吗?哪些做法有助于延长一款护肤品的保养效果?

持续防护,怎么防?

这几年,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空气中悬浮的污染物颗粒,无论是什么,有多少,都被证实有害健康,使皮肤容易老化。“环境防护”的概念,从最初的防晒,到后来的抗氧化、促进修复,到现在人人热衷于谈论的抗污染,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日趋完整的体系。

说到“抗污染”,几年前,人们还觉得这是一个炒作出来的虚无概念,而现在,如何为了皮肤有效并且持续抵御污染侵害已经变得切实可行。

在Kiehl's最近的研发报告中指出,现在的“抗污染”保养,除了功效比较单一的防晒、抗氧化,较为被动的修复,较为间接的提升皮肤防护力,应对外界刺激物质之外,还出现了一种更新颖的方案:在皮肤上形成一层隐形的隔离膜,除了本身可以阻挡外界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还能减少刺激物的附着时间。

研究人员认为,污染颗粒不像紫外线,一接触皮肤就立即发生反应,污染颗粒对于皮肤的伤害,是相对缓慢和持续的。这些污染物包括空气中没有生命的各种物质以及有生命的细菌微生物。它们停留在皮肤表面的时间越长,伤害就越大,特别是在皮肤表面本来就有的皮脂发生氧化、细菌滋生、菌群紊乱失去平衡时,会对皮肤造成严重伤害。所以无论医生还是美容界的专业人员,都会建议人们在污染严重的时节,注意每日“及时清洁”,尽量缩短污染物在皮肤表面停留的时间,以此减少伤害。

如果能让皮肤表面尽可能少地沾染污染物质,是不是更有利于皮肤“抗污染”?要知道,皮肤表面并不像我们所见的那么平滑,而是布满了无数沟壑褶皱,这些褶皱本身就容易成为“藏污纳垢”之地,但肉眼完全看不出来。皮肤分泌的皮脂又相对容易吸附灰尘,也是细菌微生物喜爱的食物来源。

近来,Kiehl's全新推出了一种环境隔离配方,通过特殊物质,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比天然皮肤更光滑、不易沾染细菌灰尘,又能及时中和外界刺激物质的保护层。实验证明,它可以减少至少30%的污染颗粒的附着,在清洁过程中又能加速污染颗粒尽快从皮肤表面脱离。当这一配方与防止皮肤过度分泌皮脂,以中和污染物造成氧化损伤的抗氧化配方联合使用时,更是大大提升了“抗污染”的效果。由于使用了某类特别物质,使得这一配方能在皮肤表面均匀稳定地附着,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削弱,以此真正实现了“八小时持续抗污染”的效果。这一配方率先用于Kiehl's的香芹籽澄净面膜中,这种特殊的免洗面膜既能常规敷涂,也可以涂抹在面霜外层,起到隔离与防护的效果,成为皮肤的抗污染隐形面罩。

持续保护,有多安心?

以往补涂是延长保养品护养效果的最有效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尤其在使用防晒类产品时,无论开发出多有效的技术,让防晒品有更好的持久效果,但“及时补涂、长时间曝露在阳光下时必须严格按时按需补涂”,仍被广泛地建议,也有使用者仅仅出于安心,也宁可选择“经常补涂”。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尽量减少补充涂抹的次数,简化护理保养的复杂度,但不降低应有的效果,才是更重要的。所以持久配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早在数年前,Sisley就提出了“八小时持续保护”的概念,声称可以为皮肤阻挡90%以上的外界刺激物长达八小时,而Skin Ceuticals的经典产品,维生素CE精华,同样也有长达数小时的高效保护配方,而且保证产品所拥有的保护效果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衰退,可以全天候地为皮肤提供均衡、高效的保护。这些持续保护的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测试的验证。

不过使用者本身的皮肤状态、使用习惯以及身处环境,有时候也影响到了产品的效用发挥。理论上,特别油腻或者爱出汗的皮肤,经常有意无意用手摸脸、用纸巾擦脸的动作,暴热或者暴冷的环境,都相对容易影响保养品在皮肤上均匀分布的程度,或者直接把皮肤上原有的保养品冲去、擦落,降低了它的保护力。而目前还没有特别可靠的技术,能够保证护肤品在这些非常态的情况下仍能够充分地附着在皮肤表面。所以美容专家建议,特别注重皮肤护理的人、皮肤状态不够稳定健康或者长时间身处室外不良环境中的人,除了选择持久配方,在目前的技术制作水平下,最好仍旧考虑适时地补涂,保证在不良的环境中,皮肤也能获得更持久安心的保护。

持续滋润,靠什么?

“持续整夜滋润皮肤”“让细胞享受连续八小时的营养spa”,听到这类描述,我们脑海里的第一反应一定很美妙: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入,细胞浸润在充足的养分中,皮肤吸足养分,自然光润细致。

不过想要皮肤真正地细软滋润,并不是“给点有营养的”那么简单的事。皮肤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何时需要何种养分护理,如何在皮肤有需要时再提供养分避免“浪费”,都是需要考虑的事。很多人担心,皮肤‘营养过度’会造成负担,引起刺激敏感,事实上,所谓的“营养过度”往往是因为大量活性物质渗透过快过多,被皮肤内部防护系统视为刺激物所致。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皮肤获得充分营养,又不会受到过度刺激呢?近年来的化妆品制作新技术给出了很好的答案。通过来自药物缓释技术的灵感,让护肤品内的活性物质也能“少量、持续”地提供给皮肤养分,甚至有的配方可以根据皮肤状态进行调节:只有当皮肤缺乏某些物质的滋润时,才会释放出充足的这类物质,为皮肤带来营养补给。这类更为智能型的护肤品,也是未来保养技术的一大趋势。

传统护肤品如果想要提供比较持久的滋润,需要把活性物质的含量大幅度提升,或者建议使用者增加使用量。对于承受力较差的皮肤来说,就存在刺激的潜在风险。随着新技术的运用,护肤品中只需相对少量的活性物质,也能发挥更稳定持久的滋润作用,大大降低了敏感率。而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一个大受成分派诟病的问题:为什么不少优质的保养品,某些活性物质在成分表上的排列位置在香料之后。并非它们只是“点缀”,而是好的技术保证了它们只需一点点的使用量,就能发挥应有的效用,既保证了效果,又避免了可能引发刺激的风险。

持续保湿,到底能持续多久?

保湿霜刚抹完,皮肤感觉很好,又润又光,但过会儿就没啥感觉了,好像什么也没抹。如果遇到风吹或者环境干燥,皮肤很快会觉得干,这时必须再补充涂抹保湿品。如果是化过妆的皮肤,情况就变得很麻烦:直接补妆,皮肤更干更容易有小细纹,反复数次补妆后,妆面变得又浮又脏,也补不上去了,若是直接涂抹保湿类产品,却很容易弄花妆面。所以当市面上出现声称“24小时持续保湿”的产品时,自然大受欢迎。

然而当24小时保湿霜的概念不再那么新颖,48小时甚至72小时持续保湿的概念相继出现时,不免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两三天抹一次保湿品就可以了?为什么明明涂了长效保湿霜,一天下来,仍旧觉得干燥?事实上,某件产品声称的“持续”,和我们所理解的“持续”,并不完全一致。

以保湿产品为例,在功效的检测上,可以通过皮肤表面和内部含有的保湿物质的多少,来判定它的保湿性。比方说,使用某款保湿品之前,保湿物质的数量为10个单位,使用后,上升到了40个单位,但一天后,仍能测算出15个单位,从产品角度来看,这就可以算作是“持续保湿”了。不过对于使用者来说,10个单位和15个单位之间差别并不明显。如何缩小“概念”和“实质”之间的距离,才是专业人员不断研究的目标。

从实用角度来看,目前优质的保持产品在正常的天气环境下,能大约保持6~8小时比较出色的保湿状态,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降低其保湿性能。而在坚持使用一到两个月后,皮肤自身的保湿储水功能也会有所提升。但是如果你处于特别干燥恶劣的环境下,或者本身皮肤极为干燥,那么“及时补充涂抹”的效果,会比“找到最持续保湿的配方”的效果相对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