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处理
2016-04-29高大鹏
高大鹏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行的加快,很多规划一味地将乡镇也按照城市化的方向和要求规划,使得乡村景观失去了其原有的特点,在城市化发展中被消除。将城市与乡村紧密融合,达到更佳的设计效果,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笔者通过指出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处理应当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将乡村景观与城市融入的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乡村景观;融入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人们对于和谐宜居的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城镇化发展也使得乡村原有的生态、自然的景观遭到破坏,村落居民没有了修养身心的场所。因此,在园林规划中应当重新审视乡村景观的设计和处理,在保护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使其合理融入城市,让城市与周边的乡村形成一个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在园林规划中对乡村景观设计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注重乡村景观的自然、人文特点,真正融入到城市中,给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营造更加和谐、舒适、健康的环境,促进城市和乡村协同发展。
1.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处理原则
1.1自然原则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自然因素是最具特色、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园林规划中必须要遵循自然原则,也就是要在设计中尽可能的保留乡村景观原有的自然特征或者不对原有的自然特征造成破坏。例如,原有的乡村景观中有一处土山体,土山体上有很多原生的树木等植物,这本上就是一个比较完成的自然系统,对该土山体应当基本完整的保留下来,或者对山形进行一些合理化的改造,以与现有的设计方案协调统一。
1.2经济原则
园林建设工程环节较多,整个工作是较为复杂和庞大的,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应当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浪费,严格遵循经济原则。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在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园区各种环境条件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研究,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选择性价比高的娱乐设施,构建适宜的游憩场所,适时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乡村景观原有的特性,形成生产与发展、参观与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景观地域。这样既能保证景观的维护与建设,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1.3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要求在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将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看待,不能破坏该系统的循环、稳定、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之前就应当对乡村景观生态环境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要对当地的自然、气候、物种之间的关系等有较为明确的了解,将其作为一个有机体。要注意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内部各个物种之间的生存关系,还要将城市和乡村两者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保证其生态性的发展。
2.乡村景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途径
2.1
延续乡村历史文脉
每一个乡村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会形成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文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我们应当对这些文化脉系以保护为主,适当创造,乡村历史文脉是乡村气息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乡村地域凝聚感的体现。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风景园林的设计,灵活运用乡村景观内的一部分或者几部分景观。另外还可以将村落整体进行保护或适当改建,现有景观往往更加原生态,给人以自然和淳朴的乡村文化之感。一些农民还通过建立现代化设施的日光温室,种植一些水果或者药材等,每年定期举办“瓜果采摘节”、“赏花节”等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游玩。这样就将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城市近郊的生态后花园。
2.2增加田园风光元素
单纯的参观游览往往不能充分发挥景观的优势,应当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对乡村景观处理时增加一些乡村农业的体验,丰富田园风光的元素内涵,设计多种体验方式来增加田园风趣。比如城市里面很多孩子常年在市区呆着,对农业和乡村只能通过课本来有一定的了解,而没有真正接触过农业劳作活动,对于珍惜粮食没有深刻的体会,也不懂得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规律。因此,田园风光因素构成的农业体验往往能够让城市人感受到乡村景观的风情、乡村文明和社会风土人情等等。在園林规划设计中对乡村景观处理时要适当融入农业体验,增加农村经管的田园风光元素,让园林景观更为丰富化、个性化和多样化。
2.3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一致
一些园林类景区在规划时已经将乡村景观统一规划到景区大发展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带动乡村和当地的经济效益。比如邯郸七步沟景区就是一个半开放式的景区,许多当地居民可以像往常一样进出,或者经营一些与景区相关的工作,而游客在进入景区之后并没有感觉到景区空间的封闭,而是融入感,因此景区既能保持原生态的美感和生态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3.结语
总之,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当将乡村原生态的景观合理融入城市规划中,要注重对乡村原有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文化脉系的保护,创造环保、生态、健康、宜居的有机整体,促进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