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气象科研业务合作,提高气象为农业服务能力
2016-04-29彭艳华
彭艳华
摘要:农业气象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国民经济建设。本文介绍了我国我国的农业气象研究历程以及我国农业气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并对如何做好农业气象科研业务合作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包括: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网络,重视农業气象灾害和病虫灾害的预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产品,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基层的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农业;气象;合作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的农业气象研究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受到重视。20世纪50年代,中国气象局出现了农业气象的工作分支。到1956年,共有10名专业人员从事农业气象的工作。1957年1月,农业气象研究室成立。到了1959年,农业气象专业人员达到67人。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在此期间逐步完善,专业人员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农业气象业务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展研究,推动了农业气象科学的发展。
“文革”十年,农业气象研究工作滞后,农业气象研究机构被撤销,1973年逐渐恢复。在此期间,农业气象研究工作仍有一定进步,这为后面的蓬勃发展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新的研究和思想争先涌现,农业气象机构进一步扩张,此时的气象机构开始结合生产实际深入研究生产中的主要农业气象问题。除了国家级的气象研究机构,很多县、市也建立了地级气象机构。
2000年以后,农业气象的科研实力大大提高。农业气象业务不再局限于气象预报和农业产量预报,开始向生态环境预测、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气象防灾工作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农业气象科研与业务服务仍旧任重而道远。
2.我国农业气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业气象工作发展迅速,但是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监测自动化设施、为农服务水平、农业气象科技支撑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2.1农业气象预测不够及时准确
每个县虽然有很多区域站,但这些站基本都不在大田,而农业对于光、热等自然环境比较敏感。在同一县城内不同区域气象条件有差距,如果用周边气象台预测的信息指导当地农业,不利于从整体上发挥气候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力。
2.2自动化程度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气象站现代化手段不足,气象观测仪器比较落后,观察收集到的数据没有进行信息化处理,不能形成一个完备的可进行资料共享的基础信息库。
2.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气象有许多对于高新技术的研究是借鉴国外,特别是建立某些数学模型时,一般是通过修改国外模型的参数来建立本地模型。
2.4农业气象服务领域不够完善
现在的农业气象服务很少能涵盖到作物发育期预报、关键农时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等,另外,遥感方法不能迅速获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2.5人才队伍比较薄弱
目前,农业气象观测的人才比较缺失,从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骨干力量不足,现有人员的专业比例、工作能力不能适应农业气象业务工作的需要。基层的农业气象工作人员尤其紧缺,业务能力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3.做好农业气象合作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气象研究内容越来越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应因地制宜,加强科技化、自动化的进程。以下是几点农业气象科研业务合作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1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网络
依托于现在的农业气象机构分布,推进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观测资料的综合利用。充分分析各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气象环境的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增加相应的农业气象点并完善对应的科研服务业务。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程度高的观测仪器和定量分析设备,逐步的完善气象资料库,增加农业气象的准确性。
3.2重视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灾害的预报
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预估模式。对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频率等进行统计、记录和分析,分析极端气候灾害与农业气象的关系。唯有防患于未然,才能尽量减少损失。
3.3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产品,鼓励自主创新
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同时鼓励扶持培养新的人才梯队,将科技应用于实际服务,增加农业气象的自动化程度。
3.4加强基层的人才队伍建设
对基层现有的气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满足现在农业气象业务的需要。同时鼓励人才服务基层,传递优质的农业气象服务知识。
4.总结
农业气象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加强农业气象科研业务合作,我们需要统筹考虑农业气象业务改革过程及方式,协调各级气象科研部门,共同建立完善先进的农业气象监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