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三千年的历史记忆

2016-04-29李雪念

公民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渝中区风貌文物

李雪念

每当看到那些孤立“留”在高楼中的文物遗址时,我们有的是更多的叹息。为什么不能把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记忆完整地保留下来?渝中区两届人大代表接力关注,人大连续追踪监督,只为了——

“我没什么文化,不懂经济、政治、历史,但我真切地体会到身边的变化,出行更方便了、治安更有序了,环境更优美了。”家住渝中区白象街的林耀碧非常欣慰,“听老人们说,这一带就是过去重庆最繁荣的地方,能够把一些建筑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我们非常高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

这是渝中区十六届人大代表不懈努力,十七届人大代表继续接力,连续追踪监督的结果!

打造新坐标

坐落在渝中区羊子坝15号的药材同业公会大楼洗去了旧日尘埃,神采奕奕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里是白象街整个建设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以它为歷史见证的核心,其余建筑着重体现老重庆的风格,使其成为具有强烈追忆感的开埠文化街区。拥有800年历史底蕴的白象街在建设完成之后,势必将成为重庆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文商业新坐标。

2015年底,渝中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对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

代表们你一言我一语,从注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整体性、原真性、可持续性方面入手,提出要让具体项目规划具有高起点、大视角和前瞻性;要制定抗战历史文化遗产、遗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完善相关保护制度和规章制度等意见和建议。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

对得起祖宗是百姓对这座城市最朴素的情结。回望曾经走过的岁月,经过三年的大拆迁,渝中区大量文物在2008年区人大出台的《关于在危旧房改造中加强文物保护的决议》的贯彻执行中得以分类保存。可是,如何发挥好文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成为了区人大面临的新问题。

2012年2月17日,换届后的渝中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159名代表目光齐聚在了同一个焦点,14件关于建设重庆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议案,提交给了大会主席团。这些占代表总数73%的议案最后形成了《关于规划建设重庆“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决议》,获全票通过。它开启了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巴渝文化的新征程。

围绕这项决议的贯彻,渝中区人大常委会拓展了监督新模式。

2013年7月16日开展“代表问政日”活动,专问决议执行情况这一主题。

“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到了哪一步?”

“有没有建立比较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让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建设有一个明确的进度安排,有一个便于考核的量化目标?”

“有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

代表们从对规划建设认识不足、整体规划编制滞后、重大项目推进缓慢、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四个方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向区发改委、区规划局、区文广新局等8个部门抛出了问题。

与此同时,常委会工作机构则聘请专家组成研究小组,用了近5个月时间开展专题研究,形成长达23万余字的规划研究报告,送交政府。

一年调研两次

“特别要在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上下功夫,借助各方的力量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又要学习借鉴北京、西安、成都等地在文物保护利用、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把眼界放开。”

“各相关职能部门还要明确各自的责任、确定工作思路、加强相互的沟通交流,同时整合资源,加强对街道、社区在社区环境综合整治中发掘各自文化特色的指导。”

……

2013年7月31日,渝中区十七届人大第13次会议在听取区政府关于重庆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建设的专题报告时,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被广泛吸收,政府在报告中将它提炼,最终形成了“巴渝古都、二战名城”的母城建设发展定位。

会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审议意见落实整改,启动了风貌区整体规划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开展了文物普查和抢救修复工作,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启动,下半城风貌区内危旧房拆迁顺利推进,风貌区规划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每一个建设的节奏点上,代表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汇民意、聚民智,为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献计献策,有力地推动了决议的贯彻执行,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项目建设也被纳入常委会监督的视野。

仅在2015年,渝中区人大就组织代表进行了两次集中视察调研。每一次,代表们总能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除白象街项目外,下半城的其它规划项目进展缓慢,推进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对文物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开发利用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文物的原始风貌修缮走样,缺失了对文物本身文化价值的思考,弱化了文物对整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引领作用……

对此,渝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米绍林谈到:母城历史文化底蕴不仅是渝中区独一无二的名片,也是重庆市形象展示的窗口,我们要着眼长远,加强市区联动,深入推进市区互促共赢。这一席话,道出了下一步人大监督工作前进的方向。

编后语:如果说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等硬实力是铸造城市的“筋、骨、肉”,那么人文气韵等软实力则培养城市的“精、气、神”。

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是首批全国文物先进区及重庆市文物大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1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就有18处,占全市总量的三成左右。

如何保护好“母城”文化,打造好“老重庆底片、新重庆客厅”?我们期待并坚信,在这条道路上,渝中区人大及代表们“大手笔”的监督、关注,定会留住母城记忆。

猜你喜欢

渝中区风貌文物
渝中区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
尿不湿里的小秘密
文物的栖息之地
包裹的一切
文物的逝去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文物超有料
重庆市渝中区噪声污染现状、问题及防治对策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