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火”原理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16-04-29陆桂芳
陆桂芳
生活是个大课堂,受教育者涵盖所有人类。生活中的许多经验也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原理。例如,将生活中“取火”的原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能成功地“点燃”班集体,班级就会展现出成长的真谛,张扬生命的风采。
“取火”有四个关键要领。分别是“引火”“空隙”“均衡”和“火钳”。引火关键是取材;空隙关键是要有耐心去等待燃烧的缓慢的过程,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自然法则,同时也为燃烧留足补给氧气的空间;均衡则是维持不向一侧倾斜,保证完全燃烧;“火钳”的作用是引导火烧得更好。
班级管理中,“引火”就是用与时俱进的各种新闻热点生活事件引导良好的班级舆论;“空隙”则是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适时给予鼓励,促使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均衡”就是实施民主管理,协同发展,积极个人成就优秀集体;最后,班主任就是那把“火钳”,陪伴和引领学生共同成长,为班级健康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若生活中有过“生炉子”的经验的人都知道,取火是一件非常奇妙的工作。怎么取火,如何让火能持续且稳定地燃烧大有学问。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燃烧的第一原理就是成功地点燃细柴火,然后才能燃烧大木头。切勿有贪欲,否则欲速不达。这就是自然法则,也是顺序的法则。
而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笔者看来,生活这个大课堂,教育的对象涵盖了所有人类。也就是说,学校里的“教师”也是生活的教育对象。生活中的许多经验也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原理。比如,生活中“取火”的原理其实与班级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而,笔者想到,如果想“点燃”整个班集体,想让班集体更有活力并能可持续健康地发展,将“点火”原理灵活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不失为一个很有效且特别贴切的方法。因为,教育同样需要遵守“循序渐进”这个自然法则。
一、引火——与时俱进的材料引导良好的班级舆论
引火材料可以用报纸或干草茎等易燃物质,点火后,慢慢地放入细树枝完全点燃,之后再放入大木块直到完全被点燃。这显然是一个循序渐变的自然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班级管理中,笔者认为“点燃”班级的第一要义是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班级就会展现出成长的真谛,焕发出生命的风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面对“累觉不爱”的00后,如果还是以呆板的校纪校规、法律法规教育以达到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目的,那这些“新新人类”确实会感觉“好累,不再爱了”,也会与班级德育目的背道而驰。
因此,班级管理中,想要点燃这群在因特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最有效的引火材质,笔者认为,是来自生活的各类与时俱进的各种热点或新闻事件,或者是同校学生的成功励志案例。例如,每学期开学都会有一个校纪校规的常规教育。笔者会用“自律才会有自由”作为经典语录,同时辅以具体生活实例。例如,笔者以“北京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为例,让学生发表个人看法,并得出“遵守规则是个人最好的保护盔甲”的结论,最后回到学校规章制度教育中,一切水到渠成。再比如,常见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防止其变成空洞、乏味的说教?笔者尝试用韩国“萨德”事件,引出“限韩令”以及面对“限韩令”网民们的态度,最后引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提到的“文化自信”,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为生活在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中感到幸福。这就是一次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成功校友的励志案例,则是给了学生们最直接的激励。这些校友也不是遥不可及,是笔者带过的往届学生,笔者偶尔会请他们回校与师弟师妹们做面对面的交流,这比班主任单纯讲故事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二、空隙——足够的耐心、适时的鼓励
空隙一方面指的是每一个步骤之间留有空隙,同时还指燃烧物质之间需要留有空隙。步骤的空隙需要“慢”,要有“等待”的耐心;燃烧物质之间的“空隙”,则是为保证空气对流顺利,也就是保有足够的氧气。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过往曾是当年学校里的“学困生”“后进生”“潜力生”“待优生”……不管怎么称呼,总之是“难教学生”。若不转换我们的心态,正处于不定型年龄阶段的他们将未必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实践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一个不定型的年龄里,学生会不断犯错。因此,班级管理中,这“空隙”就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这空间里包括允许学生重复犯错、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想、学会反思与总结从而健康成长。这个成长的过程必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时候,许多事件也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不是“就应该”“必须”这类词就能定性的。教育的结果,班主任要做好耐心等待。同时,这“空隙”中,“氧气”的补给也是必不可少的。“氧气”就是班主任细心的观察后,给予相关学生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以及适时恰当的引导。
例如,笔者所带班级曾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事故造成一女生面部缝针,经过教育,肇事者向受伤女生道歉,但不诚恳。面对该生,笔者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怒,有“放弃算了”的灰心丧气。著名的李镇西老师曾说:“把难题当课题,年轻老师才能成长”。笔者暗自思忖,若能多研究多琢磨,了解该生的成长背景,此次事件不失为一件教育该生最好的契机。此后,笔者报以宽容的心态,细心观察,找到了该生的优点,并在班内加以肯定和鼓励。一年后,该生成为笔者期待中的阳光少年。
三、“均衡”——协同发展促全员发展,积极个人成就优秀集体
维持不向一侧倾斜的均衡,才能让火尽情燃烧。“均衡”的目的,是让木块燃烧得更完全,保持燃烧得持久稳定。
而班级管理中,最忌讳将学生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优待偏爱优秀生,而忽视或无视“后进生”。想要全员“燃烧”、上进,最有效的做法是着重培养一支独立自主团结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始终保持为班级服务的意识,以他们为核心,经常组织集体活动,通过各类主题活动激发全员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的热情,建立“我是xx班不可缺少的一员”的自信,时刻明白“我就是班级的主人,自己的主人”。班级的好就是每个人的好,每个人的好成就班级的好。这就好比是,如果想让整个火坑里的柴火整体都熊熊燃烧,火就要从四方均匀地燃烧。只凭借一个角落的燃烧,难以燃烧一个大木头块。这其实就相当于燃烧也有协同效应或扩散原理。
四、“火钳”——班主任的陪伴引领保障班级健康发展
“火钳”的作用,一是为了方便把方木块放到火堆中,另外是为了随时拨动燃烧的木柴。因为燃烧掉一部分,体积变小的木头会导致柴火的排列散开,这样一来,有可能会堵塞从下部提供氧气的空间。这把“火钳”相当于正在燃烧的柴火的导师。而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有了好老师,火就可以更为轻松地燃烧起来。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就是那把“火钳”,其作用不再是权威的旁观者与批评者,而是让学生活出真实、活出自我、成就幸福人生的陪伴者和引领者。
班主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走下神坛,一路教育,一路看风景,一路陪伴,彼此既是师生,也是彼此的旅伴,又是彼此的老师。作为班主任,应努力引领孩子不走或少走弯路,学会耐心等待,学会欣赏目标意外的各种风景。
综上,这“取火”过程的心态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边观察边等待边找机会加“燃料”。最后,粗到令人怀疑甚至烧不起来的大木头块一定会很快地被点燃。教育契机,最后一定也会变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的奇迹。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