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看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成语英译方法
2016-04-29雷莺莺
雷莺莺
1986年,Sperber和Wilson提出关联理论,随后其学生Gutt运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研究,并提出关联翻译理论、指导和解释一系列翻译活动,汉语中的成语作为一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信息的语言形式,其翻译也受到众多译者的关注。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成语进行探讨,以寻求最佳关联为目的,分析并总结成语翻译的方法。
一、关联理论与关联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
根据Sperber和Wilson关联理论,关联性是制约演绎推理的原则,而语境效果则是衡量关联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二者之间成正比。此外,还需要人们在处理信息上所付出的努力,处理努力与关联性之间成反比。关联理论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分别是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其中信息意图是指使听话人明白或者更加明白的一组假设,而交际意图则是使交际双方具备该信息意图,交际成功与否主要在于意图的传递与识别。即说话人明示信息意图与听话人推理交际意图这一明示一推理的过程。
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作为信息的传递者,首先要对原作者的信息意图进行推理,然后将自己所理解的原作者的交际意图明示给译文读者,让译文读者进行推理以获得最佳关联。因此,翻译就是一个译者进行推理与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通过各种翻译策略与方法帮助读者理解译文,促进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沟通,以实现最佳关联。
二、关联理论下的成语翻译方法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加深,翻译已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行为,更多的是文化形式的转化,成语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语言精髓,也逐渐受到翻译研究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译者正对成语的翻译方法展开研究,包括语用学、社会符号学、目的论等多个角度。
译者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对成语进行翻译时,要认真考虑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各自文化背景和认知语境的差异,以实现最佳关联为原则去探析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差异,将意译、直译、增译和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最大程度地传递原文中成语所表达的交际意图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译文读者用最小的认知努力来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并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同的认知效果。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是作为原文的读者,对原文进行第一次明示-推理,充分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第二次明示-推理则是在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通过译作这一媒介产生的。那么,如何让译文读者最大程度地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则需要译者对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进行合理有效的搭配和取舍,实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关联。笔者根据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成语翻译,从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两方面总结三种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的翻译方法(下文中的“形”指信息意图,“意”指交际意图)。
(一)存形达意法
存形达意法是指译者在进行成语翻译时,既保留原文的信息意图,又有效传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采用直译原文字面意思的方法将原文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都传递给译文读者,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具有相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情况,原文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与译文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基本相似。例如,“鸟语花香”译为“the singing birds and fragrant flowers”,这样的译文既保留了原文的形,又能准确地传递成语背后的文化含义,让译文读者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就能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
(二)释意存形法
在汉语成语中,有大量英语中并不存在或互不相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译者在翻译这些成语时应尽可能地向译文读者还原并传递原文的文化含义与历史背景,一方面要保留原文的信息意图,即存形,另一方面采用注释的方式对译文读者不能理解的重要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解释和说明,即释意,这样既能让译文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形式,又能让译文读者理解原文所传递的文化含义,实现最佳关联。例(1)
原文:其实,古人早就以鸡喻人了,《尚书·牧誓》里就有“牝鸡无晨”之句。
译文:As a matter of fact, our forefathers long ago already drew an analogy between the hen and a human, as witness the Chinese idiom “No hen crows at dawn” (meaning “No woman is to usurp mans power”) in The book of history; mu shi.
其中英文括号中即是对“牝鸡司晨”的解释,可以方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
(三)弃形意译法
弃形意译法是指译者在翻译汉语成语过程中,为更好地诠释原成语的文化含义,即实现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需要放弃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形式,即信息意图,才能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例(2),我不假思索地随口讲话。译为:I chattered away freely.
(四)形意兼备法
形意兼备法是指译者在原文成语的翻译过程中,对较易被译文读者理解且能获得最佳关联的字面信息保留其形,对于译文读者难以理解的信息则采用意译的方式传递其交际意图,在一个成语的翻译中实现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的完美结合,以实现最佳关联。例(3)这自然是书生之见,不免通达的人一笑。译为:All this is undoubtedly the pedantic view of a bookish person—a view which must sound ridiculous to all sensible gentlemen.
三、结语
以上四种翻译方法中,存形达意法能同时保证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准确传递,关联性最强。弃形意译法虽能使译文读者轻松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但字面信息会有缺失,影响汉语成语的生动性。释意存形法最大的弊端在于添加的注释会影响读者的思路,增加读者的信息处理量,使关联性减少。形意兼备法则需要译者清楚地认识哪些该注重形哪些该注重意,如何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对汉语成语进行翻译,做到形、意兼备,实现最佳关联。
(湖南文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从关联理论看散文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项目编号:16C11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