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问贫”
2016-04-29廖灿勇
廖灿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尤其2015年11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明确要求2020年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这场脱贫之战,承载着人民之福,凝结着民族之梦,汇聚了全球目光。2015年7月,重庆市扶贫攻坚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2017年底扶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2018年“打扫战场”的目标,全市上下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
一年过去了,重庆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其中还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能否预期全部脱贫“摘帽”?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16年7月25日—29日召开的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并召开联组会议进行了专题询问。
四个短板需要补好
市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的相关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重庆还有1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1111个贫困村,约19.85万贫困户、70.58万贫困人口(含动态调整对象)。
“面对量大面广的扶贫任务,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扶贫的路上,不落下一个家庭、不丢下一个群众的要求,我市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必须补好其中‘四个短板。”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道出共同的希望和要求。
这四个“短板”是:
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一些基层干部对脱贫攻坚还存在盲目乐观的思想,认为就是一个“算好账”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有应付了事的倾向,存在送鸡鸭、卖猪肉、给现金的直接方式“算账脱贫”现象;或者为了避免矛盾,将扶持政策的优惠补助简单地平均摊派,没有做到精准到户。部分贫困户由于认知水平有限,长期以来看重发放的物品和资金,有“等靠要”的思想,认为戴着“贫困帽”虽不好看但实惠,脱贫信心和动力依然不足;有的群众还存在“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认识,不支持子女接受教育改变命运、摆脱贫困。
资金和产业统筹协调还不够。
一些资源投入主要集中在贫困村,对非贫困村的支持力度有所欠缺;部分区县面临资金困难,难以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助扶贫等项目配套资金;一些贫困村的产业特色不鲜明,基地建设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头;一些地方的产业规划缺乏针对性,产业到村到户的措施不够细,见效不够快;新型农业经营体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的问题,贫困户的受益面不大。
政策执行还有差距。
医疗救助政策存在多头管理、手续复杂等问题,特别是重大疾病后续治疗、慢性疾病维持治疗的费用无法报销,一些群众自付部分依然较高;“先诊疗后付费”结算机制还没有完全推开,一些群众只能选择保守治疗,一旦拖成重病,可能因病返贫;学前教育的资助比例仅为10%,大部分义务教育贫困生因为未寄宿未获相应资助,每年招收500名师范类、100名医护类贫困大学生的政策还未完全落实;就业促进政策额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如农民工失业后只能领取一次性补助,没有失业保险金;易地扶贫搬迁后,个别地方产业发展、就业保障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还需进一步加强。
金融扶持力度不大。
信贷总量不够充足,部分银行惜贷慎贷,导致目前涉农小额信贷的总量不大,贫困农户的贷款门槛较高;投入结构需要优化,对贫困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体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够,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还不到6%,贫困户参保面不宽,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因灾返贫。
“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建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要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化脱贫攻坚认识,增强责任,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大宣传教育,形成干部与群众良性互动、协力脱贫攻坚的局面。
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细化脱贫攻坚规划,引领和统筹相关资源要素,着力实现扶贫开发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要抓好金融扶贫,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护机制,确保发挥效益;要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业、乡村休闲体验旅游业,创新营销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
“坚持既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推动各项政策在实践中且行且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要求,要放眼长远,健全扶贫成果巩固机制,及时应对新常态下农村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努力避免“边扶贫、边返贫”情况发生。
三次追问直击要害
“脱贫攻坚如何做到对象识别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在产业扶贫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样?还存在什么问题?”“在统筹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方面情况如何?”……
7月28日下午,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出席本次常委会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及市人大机关副厅级以上干部、各区县(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负责人、部分市人大代表等参加会议。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副主任郑洪、杨庆育、杜黎明、张定宇、夏祖相,秘书长龙华,常委会其他组成人员和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人员当“考官”出题发问, 市政府副市长刘强带领11个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作为考生“应考”。考官们一共给出了12道考题,不少热点考题获得关注,而其中三次追问更是成为考场的精彩环节。
Ⅰ涉农资金、政策文件公开了没有?
当天第二个“应考”的考生,是市农委主任路伟。
当他回答完考题后,张轩就第一个发出追问,给出了一道“加试题”:“刚才几次讲到资金,政府有关文件说涉农资金政策文件、管理制度,还有资金的分配、工作进度等等都要向社会公开。你们公开了没有?通过什么渠道公开的?群众知晓不知晓?”
“现在我们的资金一般都由财政安排,农委通过文件发出去,文件都是上网的。对农业方面的资金,在网上作出专门公示,还没有这样来做。但是每一次资金安排出去,文件形成以后,在农业网上都公示了。”路伟回答。
“刚才张主任问到公开没有,在本级安排的扶贫方面的一些专项资金,在每年初的人代会财政报告的预算里,应该是在门户网站上公开了。”涉及到资金方面的问题,“考生”——市财政局副局长祝轻舟也赶忙做了补充回答。
祝轻舟说,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补助标准,比如说一些农业项目,补到每个户标准是多少,金额是多少,这部分主要还是通过农委的网站,包括财政的一些门户网站进行公开,让社会各界都知道。
Ⅱ如何使返乡农民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实现贫困家庭稳定脱贫,让贫困人口有效就业是一项重要举措。如今,农村外出务工的部分人员返乡“回流”,如果不能及时再就业,难免会导致返贫的现象发生。
奉节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龚举品非常关注这类现象,并给出“考题”:在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技术指导方面有什么举措?
“实现贫困人员的精准扶贫,首先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还将在小额担保贷款方面推动更多人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市人力社保局局长陈元春回答。
“对返乡不再外出的农民工群体,农委是否能发挥技术优势,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就地创业发展?”夏祖相接过话题发出追问。
面对第二道“加试题”,“考生”路伟回答也思路清晰。
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的五个问题当中,就提出了农业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现在农村是“386199部队”(妇女、小孩、老人),再过十年二十年,农村谁来种地,这不是杞人忧天。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农委特别关注返乡农民工群体,一些农业中职学校、区县中职学校的学生也是重点。
路伟称,下一步将和人社局一起,把返乡农民工的底数掌握清楚,调查他们的需求,然后把农业产业上的规划有效对接。在培训上,如果是生产性、经营性的,也会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Ⅲ对外出打工的如何“算脱贫账”?
第三个发出追问的“考官”是杨庆育,他的追问将“考试”推向了高潮。他给出的这道“加试题”涉及“算帐扶贫”、“返贫”、“精神扶贫”等多个环节,“考生”则是市政府副市长刘强。
“有没有这种情况,到家里面走访,问家里面有没有人外出打工,然后打工有多少钱,账一算超过了这个数,脱贫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农民工的工资可能都在逐步下降,如果要算这个账怎么算?”杨庆育问。
“去年按照脱贫的指标,人均收入低于2736元,作为贫困人口,我们是按照年收入3000元这个指标进行实际考核计算。”刘强说,农民工的算帐基本上就是根据其本人申报,再就是根据农民工外出家庭平均数据来进行测算。所以,在农民工外出打工过程中,进村入户到每一家去进行了解的时候,基本上是以他们申报数据为准。
“我想了解一下家庭平均数据是多少?”杨庆育接着问。
“去年农民纯收入1050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4500元。”市人社局局长陈元春答出具体数据。
“一个家里面如果有一个人出去打工,就脱贫了?”杨庆育继续问。
“那要看他家里面是几个人,基本是按照家庭人数。”刘强解释,现在农民收入10505元,其中经营收入占35%、转移支付占27%、财产收入占2.6%。” 刘强表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我们要如期全面建成,短板在农村,短腿就是脱贫。针对脱贫攻坚的任务,我们把它完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