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阳印象

2016-04-29长啸

山东画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茶社初识残荷

长啸

初识向阳笔墨,是差不多八年前在玉渊潭边的湖畔茶社。茶社有一本向阳草书册页《后赤壁赋》,尺牍之间气象万千,既沉着质朴、力透纸背又纵横恣肆、气韵畅达。师古而出古,自信且自由,似信手点画又法度严谨,每每赏玩,不忍释手。后听茶社老板——我的一位山东菜农兄弟介绍说,书者乃其同乡,姓葛名向阳,亦曹县人氏,年近花甲,以画闻名,尤善花鸟。

初识向阳,当然也是在茶社。只不过这回端的不仅仅是茶,更多的是老白干。炝炒圆白菜、油爆花生米等三两个下酒小菜,相聚甚欢。我是酒徒,常在推杯换盏间识人交友。葛兄素不多言,每举杯则相视后而饮尽,绝无推诿计较,痛快淋漓,亦如其笔墨。

仁兄既熟,交往日多,日佩服其宽厚待人。某日酒酣,厚颜张口求画,点题索画,非“耿荷”不收。(小注:我一向反对向书画家索要作品而不付分文报酬!当然,自认交情到了,那该另当别论。两瓶老酒、一顿欢聚。兴之所至,携宝而归,皆大欢喜,偶一为之,未尝不可。)及至点题作品到手,沐手以观,尺幅之作,不着点彩,只水墨氤氲,我竟然“目亦益瞠,口亦益张尔”。顷刻间,似有阵阵荷香扑鼻,秋风萧瑟,满目萧然,寂寥神伤。脑海中油然跳出诗人流沙河的名句“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再细审,脑海中又跳出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来——“吴冠中”。因为作品中的某些神韵实在是似曾相识但又截然不同。翻看四川美术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吴冠中画集》,看到《残荷1987年作》,里面有吴先生自己的一段文字注解:“许多画家在残荷断肢碎叶之错综中谱写线的舞曲,尽情而又自由地写,既要重视提炼,又勿抹杀‘错觉。‘错觉仿佛是孩子的淘气,是任性吧,但往往在艺术中表现了独特的敏感。”这段话用在葛向阳的荷花图里该是何等的贴切呀。

及至后来看到他的彩图系列,无论是《牵牛迎春》,亦或是《石榴葫芦》,更有叫不出名字的色彩斑斓之色块,鲜艳夺目、朝气蓬勃。吴冠中先生在造像时选择了最直接最有效的线条表现,而向阳兄的笔下有线条但更多的是色块;吴先生的画作无论怎样变都是具象的呈现,而向阳兄则融入了抽象的概念。吴先生曾经苦苦追求“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我不知道向阳兄是否深入研究过吴冠中大师的作品,但从他颠覆传统的作品中,我分明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创新求变的意识和冲击力!

“老缶画气不画形”,这是海派大师吴昌硕的自我追求。向阳兄从笔墨师承上而言,可以追溯到另一大师——潘天寿。潘老的浑穆雄强确实烙印在向阳兄的画作里。向阳兄一直呆在牡丹之乡——菏泽,但他喜游历,外木讷而内豪放。他的一切感觉来自于他内心的感悟。我去过他的寓所,一套复式的小房子,楼上是他的画室,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除了画案,只一个茶几而已,富藏的是他的书画,是他在这方天地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对自我嫩新的感悟。向阳兄可能不知道波洛克是谁,但是他们的审美意识是一致的。向阳笔下的寒梅荷花甚至于一花一鸟,无不形神毕肖,既遵传统又巧加变革,将花鸟做些许葛氏变形夸张,将传统构图做大胆解构,雪花瓣型的发散构图乃至循环开张、无限叠加,融入现代装饰审美,将现代工业设计理念揉进了他的笔端,这便有了我们眼前的这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绚丽多彩、鲜活热闹的“百花园”!盛年求变,向阳必红!

大师,已在路上。

(2014年11月于洛杉矶)

猜你喜欢

茶社初识残荷
残荷听雨
初识地球
初识等效替代法
我的样子
留得残荷听雨声
宣城星级酒店内开设茶社的探索
听雨的残荷(节选)
残荷新爱
基于“情绪记忆”的茶社插画和灯具设计研究
初识“一线三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