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导下音乐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6-04-29石胜
石 胜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
探析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导下
音乐表演专业形体与舞蹈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石 胜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
【摘要】当今社会由于文化多元的相互植入,致使大学艺术教育不能完全按照以往模式授课,音乐表演形体与舞蹈课改革迫在眉睫。音乐表演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只是唱得好,弹得好,拉得好而且要演得好。学生学习形体与舞蹈课对他们在台上增加艺术表现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如何提升音乐表演形体与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当从以往“课本主义”教学理念回到“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中来。
【关键词】人本主义;表演;形体与舞蹈;改革
当今高校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在进行修正,每门课程内容设置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如今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形式不仅仅只是单纯通过乐器演奏,人声歌唱,以及包括指挥在内的多种形式单一表达,而是更加注重表演者在表演中自身肢体语言所散发出肢体语汇空间的深度与外延。对于音乐表演非舞蹈专业同学来讲,旧有形体与舞蹈课程对他们来说难以驾驭,学习积极性很难提高,致使很多学生抵触性较强,心里压力较大,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与要求。如何让学生喜欢该课程?如何展示出形体与舞蹈课程独有的艺术魅力,这与教师自身的审美趣味、精神需求以及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与探求密不可分,“人本主义”概念与形体与舞蹈课程嫁接是当代音乐表演的审美要求和艺术境界提升的文化现象。
一、人本主义教学观概述
人本主义源自于德文Anthropologismu,译为人本学,最开始是由德国著名思想家费尔巴哈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作为一种心理学流派在美国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凯利等等。主要尊崇的是以人为本位出发来作为衡量事物的准则。而人本主义教学观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关于人本主义的相关理论观点向教育学范畴进行扩充,拓展。人本主义教学观点主要强调受教育者的自身情感、果敢、自信等心理,倡导以人为本,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尊重并重视其个性发展,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潜力。
二、高校音乐表演形体与舞蹈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不科学性
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设置在诸多高校都是按照舞蹈专业授课模式,形体与舞蹈教学长期将舞蹈基本功以及技术技巧作为该课程基础教育,用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软开度训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训练性比较强的表演性,风格性组合则在舞蹈教学内容中只占据小小课时。如何在音乐表演形体与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体现以“音乐表演方向性诸如吹拉弹唱层面的形体与舞蹈内容作为课程基础,以此来构建符合音乐表演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学课程结构。
2.形体与舞蹈教师个人艺术素养全面性不够
当前很多高校音乐表演的形体与舞蹈课程教师大多数都是毕业于各大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由于在以往学习过程中接触课程门类几乎都是与舞蹈相关课程,专业性非常强,而对音乐类相关课程与性质基本上不清楚,就更谈不上音乐素养的全面,因此形体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音乐素养,了解音乐表演专业特殊性,学生心理的独特性,形成良好教态与学态,轻松愉悦完成教与学的目标。
3.音乐表演学生舞蹈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音乐表演学生生源的区域化,因此舞蹈基础个体差异化十分明显,所以导致音乐表演学生舞蹈水平良莠不齐。假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进行固有模式讲课,诸多问题就会凸显,一是基础好的同学感觉知识不够,自我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舞蹈基础弱的同学则完全跟不上学习节奏导致他们对形体与舞蹈课丧失信心从而厌倦该课程。因此教师根据学生良莠不齐情况对舞蹈课程结构进行重新改革设置以便适应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专业性要求。
三、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导下形体与舞蹈课程改革
1.转变旧有课程理念,凸显课程实用性
在以往高校音乐表演形体与舞蹈教学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自身软开度以及肌肉能力为教育核心,旧有教学模式机械性大于艺术性。这种课程理念忽视了学生自身对肢体开发与运用的美感,对于音乐表演学生来讲并没有多大实用性。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市场对音乐表演人才能力要求多样化。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课程理念,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凸显音乐表演学生专业实用性,改变以往枯燥乏味教学模式,以学生兴趣和内在潜能为导向,再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特殊性为内在动机,丰富教学内容。
2.调整课程大纲,提高学生艺术表演水平
音乐表演形体与舞蹈课程并不是单纯借用舞蹈专业课程大纲在形体课与舞蹈课程中使其简单化,模式化。在人本主义教学观下,一切以学生实际出发,因此在课程大纲设置上需要进行调整,按照音乐表演学生专业特殊性进行大纲设计。一方面老师可以在舞蹈组合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进行手,眼,身,法,步的动作编排,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特色自己分析、自由创编动作,老师再给与一定艺术指导。
3.改进课程考核机制,建立有效评价方式
传统意义上来讲,期末对学生进行课程成绩考核,教师必须给每一个学生打分,毋庸置疑。然而单一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优劣不仅不利于学生发展更甚者会让学生对该门课程彻底失去信心。老师应该适当加分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就会在班上形成良好学习风气,基础差的得到老师肯定会更加努力,也会在以后学习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基础好的也会认识到自己不努力老师也不会偏爱自己,也不会给自己高分,进而会改变自己学习态度,争取较大进步,在学风班风上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改进课程考核机制,建立有效评价方式对将对我国高校非舞蹈专业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导下音乐表演的形体与舞蹈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既突出了形体与舞蹈课程训练内容的针对性,专业特殊性,又突出了社会性与广泛性。形体与舞蹈课程改革不仅对传统教育知识结构进行整合,提炼,加工,优化课程大纲,而且把形体与舞蹈以往单一,枯燥,乏味训练模式与音乐表演学生实际专业方向相结合凸显出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将人本主义教学观实实在在贯穿到形体与舞蹈课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目标,不能够让课程改革流于表面化,物本化,形式化。
参考资料
[1]于平.深化舞蹈教改推进素质教育—舞蹈教学潮断仑习什把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3).
[2]王中华.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刍议[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3).
[3]黄明珠.舞蹈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
作者简介:石胜(1980—),男,硕士,研究方向:舞蹈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