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党建示范点的影响力

2016-04-29史伟丽吴金霞

长江丛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影响力高校

史伟丽 吴金霞



论高校党建示范点的影响力

史伟丽吴金霞

【摘 要】高校党建示范点是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示范点的引领作用、扩大其影响力,首先应该明确影响力的科学内涵,针对党建示范点评价要点存在的问题,结合成功工作经验,提出扩大党建示范点影响力的具体措施,激发党建示范点更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 党建示范点 影响力

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应用法律一系党总支于2012年确定为自治区党建示范点以来,不断开拓创新工作,先后涌现了1名全国优秀辅导员、1名自治区教学名师、2名学院教学名师、2名教师荣立司法厅三等功,完成十多项校内外教科研项目,获得自治区教改项目二等奖1个,3名教师入选宁夏法学会首批“法学智库”,1名“宁夏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2个自治区优秀学生团总支,3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项团中央奖励,还获得多项校内荣誉与奖励。可以说,应用法律一系党总支通过拓展党建工作思路,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已经形成了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示范作用突出的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特色,切实发挥了示范点的引领、辐射作用。为此,我们申报了宁夏教育厅工委的研究课题,希望能从理论的高度研究高校党建示范点的影响力,更好地指导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关于影响力的涵义

对影响力的解释,流传最为广泛的莫过于美国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其所著的同名图书《影响力》中的论述,指的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又被解释为战略影响、印象管理、善于表现的能力、目标的说服力以及合作的影响力等。

按照罗伯特·西奥迪尼的说法,构成影响力(或者说权力)的基础有两大方面,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在这种方式作用下,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激励是有限的。与权力性影响力相反的另一种影响力是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具备影响力素质的人通常表现出以下行为,包括“提请他人注意资料、事实与依据”、“利用具体的事例、证明等”、“强化自己的支持者,弱化自己的对立面”等。

二、党建示范点影响力的评价要点、方式

(一)党建示范点影响力的评价现状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我们没有发现直接以“党建示范点影响力”为关键词的文献篇目。继而,我们又调研了党组织对相关党建示范点的验收关注点,了解到验收组一般是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标准,通过听、查、谈、评相结合的方式,从党组织带头人、工作思路、工作制度、活动阵地、保障机制、工作业绩、群众反映七大方面全面检查创建情况。具体做法是:参观党员活动室阵地建设情况;查看党建示范点建设、支部情况、党内活动、党支部学习园地、党员信息墙、荣誉栏和党内活动开展情况等档案资料;听取了党建示范点负责人工作汇报,召开师生座谈和群众满意度测评。通过这些方面的现场考察,了解学校党建工作思路是否清晰、受重视,育人载体是否丰富,工作效果是否明显,以及党建工作在提高师生党员综合素质,推动学院学风建设,发挥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等方面的作用。

(二)现行党建示范点影响力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高校党建示范点建设情况的评价方式,侧重于事后静态物化资料的查看和部分群众感受的抽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建示范点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是较为落后的,如:看重场地建设,而忽视场地的利用率;较多依赖档案资料,查看的是物化结果,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对示范点党建活动的影响力仅依赖个别座谈会代表的意见,难以反映活动当时的真实影响力。

(三)关于党建示范点影响力的评价要点

如前所述,影响力实为“改变力”。评价党建示范点得到影响力,就是要看党组织及其党员对自身、对周边的改变能力,看的是党建示范点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必须建立起党建示范点的科学评价机制,才能准确评价其影响力,才能促进党建示范点的建设。结合这几年本人所在系党总支的工作经验,特提出如下评价项目及其标准:

党建示范点影响力评价要点

确定以上评价要点,目的就是考察示范点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如果说,以前的评价重在“做了什么”;那么,上述的评价标准是重在“做的效果怎么样”。

三、提升高校党建示范点影响力的具体策略

(一)充分利用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1、充分发挥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的领导组织作用。高校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强烈2,特别渴望被党组织及其领导所认可或发现,党组织书记的要求基于其职位的影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涉及到学生党团重要活动时,往往系书记或支部书记几句话或亲临现场,就能迅速凝结集体力量,将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2、依靠辅导员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感召大学生参与党组织活动。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组织或参与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活动等活动,使大学生党建工作课程化,将大学生党建工作各部分内容,通过“教学活动”转变成一门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稳定性和工作的灵活性,充分建设第一、第二课堂载体联动,使党建工作实施地点更加灵活,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学生寝室、课外活动场所,其形式不只是上课、谈话、实践活动,而是大学生群体的任何活动,从而极大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优势。实现了用上课的模式完成学生党建工作任务,实施对大学生有效教育和思想引领的目的。

3、调动专业领域的专家现身说法,培养大学生在职业和专业素养、人文素养。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现场观摩、沙龙研讨等形式,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能起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强化了正能量的灌输。

(二)加强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建设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应该有一桶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调“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是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认识的深化和飞跃,是党在基层执政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的重大转变,为我们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指南。

1、加强党的重要思想理论学习。作为高校直接服务师生一线的基层党组织——系党总支,首先应将提高教师党员和党团组织团队的思想组织工作理论水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及时开展专题学习,组织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党员开展工作提高坚实的理论支持。

2、培养青年党员的工作能力。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差不多,沟通更为顺畅、工作方式、内容和手段更能为学生所接受。通过必要的指导,大胆启用年轻教师组织党组织有关活动,既锻炼了教师党员、也起到了积极的活动效果。

3、为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基层党组织没有独立经费,开展活动往往精神支撑更多。因此,党组织所在部门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党组织和所在部门团结一心,为党组织提供人力、物力、场地、资金等支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组织或支持大学生开展大学生所喜爱或欢迎的活动

1、创新活动形式。高校党组织除了完成上级安排或要求的工作任务,还要开展创新性活动。比如本人所在系党总支在重要节点分别开展了“我与女生有个悄悄话”、“诵读经典缅怀先烈”、“身边的雷锋”、“最美新教师”、“禁毒,我们在行动”等系列活动,让大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参加不同内容的活动,感受多面的实践教育活动。

2、贴近大学生需求。在校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样性的,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选取其中有代表性、有积极效果的活动切入点,才能赢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首先,要找准时机。比如在党的重大会议之前、之后一周,学生们往往对会议的意义、内容有较强烈的求知欲,过早或过晚学生都不会有兴趣,因此,党组织就不能坐等上级党组织的要求或安排,而应抢抓时机,及时开展宣传教育。其次,抓敏感问题。在高校评优评先、奖助贷、校园内外安全事件等问题上,学生往往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开始党建活动的切入点,此时开展相关主题的党组织活动,最能抓住学生的心。

(四)利用新媒体广泛开展正能量宣传

目前的信息化时代,使得自媒体、碎片化资源等形式让人目不暇接,而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QQ群等形式宣传党的重要决议、讲话等精神、传播党组织或党员活动的先进事迹,传播正能量,就成为党组织传播信息的不二选择。

综上所述,高校党建示范点的建设,始于示范点的创建,落实于其影响力。只有建立和抓住科学的评估要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工作,真正实现其广泛的积极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徐双敏,吴翠,陈尉.在校大学生入党意愿与动机的现状研究—基于对武汉部分高校在校生的问卷调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张挺,高飞.课程化视角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J].经贸实践,2015(09).

(作者单位: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史伟丽(1968-),女,汉族,宁夏青铜峡人,法律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区域法治、教育管理;吴金霞(1974-),女,汉族,宁夏吴忠市人,法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教育工委2015年党建示范点重点研究课题(宁教工委办〔2015〕3号)。

猜你喜欢

影响力高校
论慈善组织的影响力投资及其立法完善
太极拳,风縻世界的影响力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