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药的药性与季节性关系谈中药合理用药
2016-04-28于寒
于寒
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大成分店 150000
从中药的药性与季节性关系谈中药合理用药
于寒
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大成分店 150000
目的:分析中药的药性与季节性的相关性,为中药合理用药提供良好指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3年8月的37521张中药药方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的38169张中药药方,根据中药药性总结不同季节的用药情况,并总结中药药性与季节的相关性,以此探讨合理用药方法。结果:在2013年6至8月(夏季),红参、鹿茸、附子、肉桂、干姜、生晒参等温热药使用量明显低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冬季)期间使用量,而藿香、佩兰的夏季使用量则明显高于冬季使用量,黄连、黄芩、黄柏、蒲公英、金银花等寒凉药性的药物冬季使用量明显低于夏季使用量。结论:每个季节或时令,有不同的多发症候群及用药的特点,掌握中药药性理论,按照季节的变化,辨证施治用药,保证用药安全,确保临床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药;药性;季节;合理用药
中药材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中药药性又称中药性能,每类性能均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之后所出现的效应总结归纳而得。“药性”一词的最早记载是《神农本草经•序例》:“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药性的内容,最终将其内容定义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几部分。“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标志之一。“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中药功能主治是药物治疗作用的直接概括,它以临床疗效与四气、五味、归经等为依据,贯穿药性与应用的中心环节。《神农本草经》谓“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四气这一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的主要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3年6至2013年8月37521张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38169张中药处方部分中药用药,包括寒凉药性及温热药性中药的用量进行分析比较。
1.2 方法
我院2013年6至2013年8月37521张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38169张中药处方部分中药用量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两个不同时期的中药使用情况。
2、结果
根据表1所示,在2013年6至8月(夏季),红参、鹿茸、附子、肉桂、干姜、生晒参等温热药使用量明显低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冬季)期间使用量,而藿香、佩兰的夏季使用量则明显高于冬季使用量,黄连、黄芩、黄柏、蒲公英、金银花等寒凉药性的药物冬季使用量明显低于夏季使用量。
表1 不同时期中药材使用量统计结果(Kg)
3、讨论
在不同的季节中,临床用药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掌握相应的四气理论,对于指导临床用药规律具有重要的影响,通常在天气比较寒冷的季节,尤其是在冬季,采用的药物不应该过于寒凉,这样会对阳气造成一定的损伤,在夏季时,因为气候比较炎热,所以在选择中药时,应该避免选择燥热以及辛散的药物,这样会产生伤津化燥的效果。在出现真寒假热的情况时,那么应该采用的治疗方式为热药,在遇到真热假寒的症状时,那么所选用的药物应该是寒药。常见的中药中,其性质是不同的。以藿香为例,这种药物的特点是辛,并且微温,能够起到化湿的效果,在止呕与解暑等病症中效果显著。黄连味道微苦,属寒性,主要是用来治疗清热燥湿等症状的。金银花的性质为甘、寒,所以常用作清热解毒之用。还有附子,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人参,可以起到补元气的作用,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等功效,这些药物的药性与季节都具有一定的联系,为合理的用药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以长春为例,其处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具有半湿润的特点,在春季比较干燥,并且风力较大,在夏季则比较湿热,并且降雨量较大,在秋季多呈现出天高气爽的特征,而在冬季则主要表现为寒冷漫长,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说是四季分明的,并且具有雨热同季的特征,所以在夏季以及冬季的用药情况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夏季中芳香化湿药的用量是较大的,与冬季相比十分明显,如藿香以及佩兰等,而在冬季,主要是应用温里助阳药以及参类补气药比较多,例如附子、肉桂以及吴茱萸等,上述的现象满足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在对中药药性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夏季应用寒凉性的药物较多,例如黄连、金银花、黄岑以及蒲公英等,这进一步证实了中药用量和季节之间所具有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因为天气寒冷的缘故,对于中药的应用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南方地区,这一现象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寒凉性中药的用量在冬季与夏季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从临床特点以及处方对上述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因为温度的影响,冬季天气寒冷,容易出现反温的现象,在自然界气候的作用下,人体内会产生蕴伏积热的现象,并且在温邪的影响下,加上外界的风寒因素,就会在人体内产生内热外寒的“争夺”,造成人体出现病症。相关研究者对冬月病热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对于此类原因产生的病症,是不能使用桂、麻等中药进行治疗的,应该以黄连、黄岑等中药为主。冬温引发的邪气集聚在人体内部,需要排泄出来才能缓解病人的病症。而与之相反的一种是冬燥的现象,这种病症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冬季的温度较低,并且比较寒冷,人体不经常出汗,所以就会造成阳气内敛的现象,人们常说的“上火”就是这样形成的,从饮食方面来看,冬季人们经常食用的食物是火锅、烧烤等,这些食物自身就是偏温性的,如牛羊肉等,再加上一些辛辣的配料,就会产生“燥上加燥”的效果,经常食用在体内就会产生积热的现象,不容易将热量散发出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上呼吸道、口腔黏膜等位置出现问题。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很多的年轻人在白天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压力,造成作息时间极不规律,夜晚也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所以也会产生上火的现象,或者是因为室内外温差较大的原因,很容易受凉,导致外寒内热,冬季流行的感冒既非风寒感冒,也非风热感冒,而是属于内热外寒的寒包火感冒。
四气药性理论作为药物作用的理论依据之一,主要反映药物对人体的寒热变化和阴阳盛衰的作用倾向。每个季节或时令,有不同的多发症候群及用药的特点,因而掌握中药药性理论,按照季节的变化,辨证施治用药,保证用药安全,确保临床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李学林,高晓洁,刘瑞新等.试论中药药性理论的整体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6):2038-2041.
[2]孙涛,张岗,王继涛等.太白山药用植物的中药药性与海拔相关性研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2(3):90-94.
[3]李海滨.中药的季节性临床用药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686-687.
R288
A
1672-5018(2016)11-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