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家思想中的现代管理意蕴

2016-04-28陈思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管理思想韩非子荀子

陈思

摘 要: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我国漫长的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包含的管理智慧、思维方式和管理文化代代相传,很多已经融入到民族习惯和心理素质中。探讨荀子和韩非子哲学中蕴涵的管理思想,并加以系统的分析和阐释,揭示其管理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关键词:韩非子;荀子;管理思想;领导

据《史记》载,秦王嬴政曾在读韩非著述时感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表达了新兴统治阶级对新的治世理论的渴求,有思想的学者们专心切实地研究世事,探求治国平天下的规律,在治理社会的意见上各持己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被统治者欣赏并采用,从而实现个人理想中的治世愿望,这也是时代向思想家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一、《韩非子》中蕴涵的管理思想

《韩非子》蕴含的管理思想集中表现在对领导管理的方法与要求上。作为组织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发动者及推动者,领导者承担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其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的成败。所谓领导者素质,就是领导者在一定先天享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本质要素。只要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掌握相关领导方法,那么即便指挥千军万马也会面色从容,达到——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子之色,无害于治——的理想境界。反之,即使身先士卒,事必躬亲,终生操劳也无法避免,“身虽瘁耀,犹未有益”甚至是身死国灭的悲剧。

作为个体提高个人修养,完善性格品质,对于工作和人际交往意义重大,对于领导者尤其如此。良好的品质和修养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领导者需要具备以下的良好素质:

(一)谨慎

谨慎不仅仅表现在日常事务处理上,更体现在不走极端。人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头脑发热,心情急躁,很容易做出追悔莫及的决定。因此,善于自我培养的人,会随时调节自己的心态,完善自己的性格。

(二)谦虚

谦虚也是一个领导者应有的表现,韩非也非常赞同为人要谦虚,他在《外储说·左下》记载:周文王在伐崇途中鞋带开了,于是自己把它系好。太公望问:为什么自己系呢?文王说:上等的君主和他相处的都是他的师傅,中等的君主与他相处的都是他的朋友,而下等君主周围都是他的仆从,现在我的周围都是先君的旧臣,所以没有人可以支使。可见,文王是一个很谦虚的人,把先王的旧臣都视为自己的老师。实际上,谦虚并不能降低一个人的身价,相反却可以提高他的威信。

(三)守信

守信,不仅仅在今日是一个高尚的品格,几千年前,古人也十分重视这种品格在管理中的作用。《韩非子》中,为了说明要守信用,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吴起须故人而食”、“文侯会虞人而猎”等。《安危》篇中,韩非向君主提出的保证国家社稷安全的七大“安术”之一就是“有信而无诈”。在管理中,信用主要体现在赏罚守信《御臣·七术》中的第三术就是“信赏尽能、有功必赏”,才能使奖赏切实起到激励作用,并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

(四)善于识才并用才

领导者应胸怀宽广,识大体,务大局,能够“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善于听取借鉴别人的观点,不因对方身份卑微或者个人好恶及私人情绪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和行为,如《大体》中说“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五)导向

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就是领导者所必备条件。《韩非子》亦有强调。领导者的导向作用是打造一个健康的组织,要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氛围。管理者要注意组织中各种元素的导向作用,特别是领导者个人的导向作用。因为,领导的榜样力量对员工有着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其言行好恶还是用人都将对员工起到一定的标杆作用。

二、荀子思想中揭示的管理内涵

(一)组织思想

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组织能够不断得以发展、完善,使组织活动更具有成效。荀子从多方面反复阐述了分、礼、义、法等范畴,从关于封建组织的基本概念概念出发,荀子阐述了封建社会组织管理方面的基本观点。组织所要发挥的功能可以从三方面阐述:首先,人不能脱离人群而获得所需要的全部生活条件,必须以一定方式彼此合作进行生产活动;其次,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个人的劳动分工问题及劳动成果的分配问题;最后,最根本的是人需要依靠组织的有序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产品,使民族能够获得比独立生产更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这是组织能够形成、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组织通过结构设计、运作管理需要实现的功能。

(二)增进社会财富

荀子认为“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上天降生了众多的民众,自然各有其取得生存地位的方法,荀子认为每个人的能力都存在先天差异,擅长的领域各自不同,这也是人类要以组织的方式合作的原因。在《富国》篇的开始,荀子写道“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异也,知愚分。”荀子认为,万物并存于天地之间而形体各不相同,但它们对于人类来说却都是有用的,这是客观规律,这种主张至今仍在沿用和重视。

(三)满足成员需要

组织成员需要依靠组织以获得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满足,荀子赞成民众合理的物质利益的满足,赞成促进社会进步的一切积极因素。荀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末期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者,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荀子就提出“流通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王者之法”。

三、结语

荀子作为集先秦儒家思想之大成的思想家,在思想上对诸子百家的积极因素进行吸收融合。其思想的成熟性相对较高,在其整体的管理思想体系中,为中央集权式管理的统一国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国方案,也为几千年后的中国现代化管理,提供有益的思想内涵。同时,法家思想博大精深,若能吃透他的思想精髓并运用到现代管理中去,对学界来说应是一大幸事。

参考文献:

[1]戴黍.韩非子的法、势、术与现代管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32-35.

[2]陈耀林.韩非用人思想初探[J].理论月刊,1999,(6):24-27.

猜你喜欢

管理思想韩非子荀子
鲁人徙越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韩非子说“言”
滥竽充数
浅谈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探究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