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而化之”教诗歌

2016-04-27孙正珩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4期
关键词:诗歌设计教学

摘 要:《雨说》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因而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应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努力突出重点:反复诵读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大而化之”,避免以往的面面俱到,零零碎碎。

关键词:诗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要求学生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因而在教授本单元的时候,我依据单元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努力突出重点,“大而化之”,避免以往教学中的恨不得在一首诗中把诗歌知识全都涉及的面面俱到的心理,从而导致诗歌讲解零零碎碎的情况。《雨说》教学设计,我力求化繁就简,突出两个重点,即反复诵读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充分感受现代诗歌的自由特质和美感。

2.培养学生解读现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基本能力。

3.迁移运用,巩固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诵理解诗意,感受春雨的爱心和美好。

2.理解意象意境,感受作者饱含的深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步步为营,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2.迁移运用法。指导学生开展知识迁移,运用提高的方法,以体会诗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引入课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的伤感不能阻止千帆竞发的豪情,病树的不幸无法遮掩万木春天的欣喜。同样,中国的十年浩劫终将退去,生机与繁荣已经到来,作者在万分欣喜之余,借“雨”这个精灵的深情倾诉,表达了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的关心和祝福。

2.作者简介,解义释题

郑愁予,童年时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被称为“浪子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

《雨说》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不久,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他的这首爱之歌,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3.反复诵读,感知理解

(1)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给词语中的加点字正音:田圃、禁锢、喑哑、襁褓。

学生解释词语:喧嚷、洗礼、蓑衣、温声细语、润如油膏。

(2)听读这首诗,要求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请学生模仿朗读,其他学生试做点评。示例: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3)默读这首诗,读懂内容,学会概括。学生各用一句话概括每节诗的具体内容。例如: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二节:雨带着爱心轻轻地来。

(4)速读这首诗,理清结构层次。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做好小结,以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明确的认识。(第1节春雨到来前大地的情景;第2节春雨的特点;第3-5节春雨亲近孩子们,带孩子们去迎接春天;第6-8节春雨的使命;第9节赞颂春雨的奉献精神,祝福孩子们有幸福的生活。)

(5)自由朗读质疑,学生增强阅读体验,教师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用“读——我(不)知道——我想说——”的方式质疑。

(6)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进一步感知诗意、诗情。朗读指导:如第1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2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5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8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9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4.分析意象,揣摩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学习诗歌不得不提的两个术语,那究竟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呢?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意象通常是指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就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实现。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就是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表达出的寂寥悲凉的气氛就是意境了。

引导学生分析《雨说》的意象: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乐观、爱笑的雨……

感知、明确《雨说》的意境:全诗抓住“雨”的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 “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一首《雨说》,就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5.课外延伸,知识运用

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关于意象和意境的知识,阅读郑愁予的现代诗《错误》。

(1)学生熟读诗歌,自己分析意象和意境,教师指导。

①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自然物象):莲花、东风、柳絮、跫音、春帷、马蹄。

②教师指导分析诗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意境:莲花——女子倦守空闺,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东风、柳絮——她的等待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寂寞孤独,如同枯木。跫音、春帷——她的等待的心是“小小的窗戾紧掩”,心扉紧掩,好像死水。马蹄——深深的思念和无期的等待。

③学生总结体会本诗的意境(境界情调):女子日夜的思念,痴痴的深情换来了漫长的、寂寞的又百般无聊的、欲说还休的等待。

(2)思考:为什么我的马蹄是美丽的,又是错误的?(联系背景:诗人父亲从军,母亲带着他流浪江南,母亲对父亲的思念和牵挂是显而易见的。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归人”该归,达达的马蹄声是希望所在,对她而言是无限美丽的,然而,“归人”没归,只不过是过路罢了,对她而言自然是无言的错误。

(3)学生诵读此诗,加深理解。

6.知识巩固,锻炼技能

毛泽东《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气磅礴的北国雪景。

意象(物):大雪、北国大地。意境(情):热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鲁迅的散文诗《雪》,江南雪特点 ;北方雪特征 ,各自象征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的名句:1 2 ,渲染的感情是 。

张岱《湖心亭看雪》,雪景名段是 ,特点 ,表达感情是 。

7.课堂整理,增强能力

(1)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以致全班共同背诵。

(2)积累。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与春雨有关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作者简介:孙正珩(1969— ),男,湖北省秭归县归州中学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诗歌设计教学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BUBA台灯设计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有种设计叫而专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