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角选取与汉语无主句英译

2016-04-27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汉英翻译视角

吴 强

(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30010)



视角选取与汉语无主句英译

吴强

(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30010)

摘要: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视角作为一种社会认知机制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语言可以视为是视角的精细选取系统。交际中的英语小句是多层意义建构视角下构建的结果。在英译汉语无主句时,灵活适当地调整和选取意义建构视角,可以有助于译者解决因英语对限定小句主语的明示要求而造成的翻译困难。

关键词:无主句;汉英翻译;视角;选取

由于英汉语言思维差异,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无主句。 有不少学者关注并提出了汉语无主句英译各种翻译原则和策略。[1-4]然而既往研究多集中于表层形式的转换分析。而“句子翻译研究不能只限于句子形式的结构分析,还应将对句子形式和意义的构建产生影响的各种认知因素纳入研究范畴。”[5](P7)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必须从体验的角度进行解释,从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来研究,翻译可视为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将一种语言映射转述成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6](P15)原文意义的理解和译文的建构都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因此有必要研究转换背后的深层机制。

本文基于认知视角理论,分析了英语小句构建时视角使用情况,认为英语限定性小句体现的建构视角要求小句主语明示表达是造成汉语无主句英译困难的主要原因。译者在构建译文时,选择合适的视角安排,有助于解决或避免汉语无主句英译困难。

一、视角及其多层面性

“视角”(perspective)原是绘画学中的术语。随着语言学者对人类识解(construe)经验的概念化能力和对同一情景不同语言编码能力的关注,视角已成为当今认知语言学的关键术语之一。[7](viiii)视角指对事件描写的角度,涉及观察者与事件的关系,是说话人(作者)识解事件或抽象关系的方法。[8](P149-157)Genette把“视角”称为“聚焦”focalization,[9](P186)其他相关类似的术语包括point of view、orientation、vantage point、view-point、anchoring point、horizon、attention focus等。Ungerer & Schmid指出视角是由人的认知能力即注意力支配,视角关注的是那些最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情景。[10](P209)Graumann & Sommer认为视角作为一个认知概念包含三个要素:“视点”(viewpoint)(即观察者的位置)、“取面”(aspect)(即从某个视点所能观察到的目标事物的某方面)、“视野”(horizon)(即观察者观察目标事物的整个参照背景),视角是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定义的结果。[11](P193-195)

在认知语法中,视角相当于审视安排(viewing arrangement),体现的是概念主体(subject of conception)同概念客体(object of conception)的整体关系。[12](P73)涉及前后景安排(foreground/background)、视点(viewpoint)、定位(grounding)、主观性/客观性(subjectivity/objectivity)、心智扫描(mental scanning)等多个因素。它用舞台模型(stage model)类比解释概念化过程中的审视安排。具体来说(见图1,虚线箭头表示注意聚焦的路径,下同),在典型的视角关系中,视点(vantage point, V)一般由概念者(conceptualizer, C)占据,具有最大的主观性(maximal subjectivity)。此外,概念主体在其周围所直接控制的范围形成视点的主观领域(subjective domain ,SD),[13](P82)也具有最大主观性,同概念者一起作为广义上的视点存在。给定的概念化过程的全部内容构成最大范围(maximal scope, MS)。在最大范围中,有一个一般注意范围,即直接范围(immediate scope, IS),处于直接范围内的内容是具有客观性的概念客体,在这个范围中的特定的注意焦点(focus of attention),被称为侧显(profile,P),具有最大客观性。处于视点的概念主体同最大范围内的一切构成视角下的识解关系(construal relationship)。

而实际上,视角作为一种抽象的识解方式,体现在不同的概念层面上。根据研究目的,学者们进行了各种划分。例如Uspensky提出四个层面的视角:时空视角、心理视角、立场视角和措辞视角;[14]Fowler则把视角概括为三类:时空视角、观念视角和心理视角;[15]熊沐清认为视角关系体现在时空、观念、语篇和叙述层面;[16]唐叶青从功能语言学理论出发认为视角可以体现在经验层、人际层和语篇层上。[8]以上各层面的视角都体现了概念交际者从一定的视点出发对审视下的情景进行处理和选择。每一个概念层面都是通过该层面上的视角关系影响着具体语言的表达,成为语言表达选择的语境成分。

图1 视角的构成示意图

二、交际中使用的小句是多重视角下构建的结果

视角在构建语言表达的概念化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17](P2)Langacker指出许多语言表达所唤起的有关情景的概念并不是中立的,而是体现了特定的审视安排(viewing arrangement),而这种审视安排影响着情景的表达和理解,构成了语言表达语义值的内在方面。[18](P5)Lee把视角、框架、隐喻和前景化看作是影响经验识解的因素。[19](P2)Siewierska也认为句法结构与功能不仅决定了视角,而且也被视角所决定,如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以及各种反向述谓结构(converse predicate)。[20](P79)视点在抽象层面上具有概念参照点特征,概念客体距离视点的主观可及性影响语言表达的具体编码的繁简。[13](P82)包含着视点的视角是制约着语言深层结构(即语义)的一种图式(schema),影响语言表层结构的组织。[16](P21)语言可被视为一个精细的视角选取系统。[17](P17)

认知语法认为,表层结构不是语言组织的唯一维度,语言表达的意义建立在多层次概念层面(conceptual substrate)之上,这些层面大都处于隐性。[12](P463)就小句(clause)表达来说,交际中的小句是侧显事件(event)或发生(occurrence)的语言单位。根据小句语义和语篇功能,至少识别出四个层面:[Usage Event[Speech Act Scenario[Epistemic Grounding[Objective Content]]]。[12](P483)客观内容(Objective Content)层面包括被侧显的过程和其中的参与成分。例如在I like it过程中,like侧显了一名体验者(I)对于某一刺激体(it)持积极态度的心理过程。在认识接地(Epistemic Grounding)层面,侧显的过程被接地并称为命题,可表达为限定性小句I like it 中,其中零接地(zero grounding)表明被侧显的过程同概念现实所构成的实地(ground)是即近关系,被概念者接受为心理现实。在言语行为情景(speech act scenario)层面,命题或过程被嵌入到合适的情景中成为言语行为,用于实现交际者间的互动语力(interactive force)。例如命题 I like it嵌入到说话者期望听话者同自己一起在某时注意并有可能接受该命题的陈述情景(statement scenario)时,该命题便成为典型的陈述行为。言语行为最终被特定对话者使用,成为当前语篇语境下的实际使用事件(Usage Event)。例如在实际使用中,说话者可以表示对该陈述行为的不赞成的意图(如:I disagree to the statement that I like it.)

每个层面都包含一个对于整体意义表达来说具有独特作用的概念者。每个层面的概念者及其主观高度可及范围作为视点,同其直接审视范围内(IS)的选取内容构成该层面上用来构建小句意义的视角。

首先在客观内容层上,以概念构建者(C1)高度可及的主观领域(SD)为视点(V1),通过注意聚焦,同被审视的客观内容建立识解关系,其中过程(process)是聚焦点,参与成分则有聚焦显著性(focusing prominence)之分。于是,获得过程和参与成分的侧显和前后景关系安排。我们称这一层次的视角为概念侧显视角(见图2)(图中虚线直线表示对应,虚双向箭头表示互动)。

图2 交际中参与小句构建的各层视角关系图

在认识接地层面上,由概念者(C2)及其自身所持的现实概念(conception of reality, RC)构成的实地为视点(V2),在认识层次(epistemic level)上从近及性(intimacy)和现实性(reality)两方面接地被侧显的过程类型。在这一视角关系定位下,被侧显的过程成为由限定小句表达的命题(proposition)。我们称这一层次视角为命题视角。

在言语行为情景层面,视角以概念者所持的包含了交际者(S1和H1)互动情景的实地(G1)为视点(V3),根据互动情景的互动语力(interaction force)(图2中的双线虚箭头)的性质(如:陈述、要求、命令、疑问、许诺、宣告、审判等),实效接地(effective grounding)命题或被侧显的过程在交际互动中的作用,使他们成为传达实现语力(force)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表达为要求主语明示的限定性小句或主语选择性出现的祈使句。我们称这一视角为言语行为视角。

以上各层视角中,处于视点的概念者都是以虚拟抽象的方式唤起,只有在实际使用事件层次上才实现为实际交际者(S0和H0)。实际说话者以自己对受话者主观性可及范围的了解和对交际语境和交际目的的掌握为视点(V4),通过实际行动(action)将言语行为实现为语篇使用事件(usage event in discourse),生成具有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互文性的语篇。[21](P3)我们将这一层次视角称为交际事件视角。这些层次展现一种分形组织(fractal organization),[12](P483)每个层次上的概念者/视点及其所引发的视角都成为更高一层视角中审视选择的对象,展现了视点构建小句的概念化过程中的游移。因此交际中的小句表达是不同层次视角多重审视下构建的结果。

三、从视角使用看汉语无主句英译困难和策略

当译者翻译汉语无主句并在译文中试图构建英语限定性小句时,常会遇到需要明示的主语成分在原文中往往不够显著,造成译文建构障碍。英语中限定性小句对小句主语的明示要求,实际体现了概念化中视角(尤其是命题视角和言语行为视角)的要求。Dik指出,“严格来说,主语和宾语的功能不是句法的,而是视角的。”[22](P25)主语侧显的选择体现了概念者视角使用。因此,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和英语语言的要求,调整建构小句时采用的视角,可以调整小句过程和主语侧显的选择,有助于实现译文表达。换句话说,当译者采用命题视角或言语行为视角,试图在英语译文中以限定性小句翻译汉语无主句时,如要求明示的主语成分不够显著,可以调整英语小句建构视角,实现主语成分的明示或免除明示主语的需要。

(一)调整概念侧显视角,明示主语成分概念侧显视角主要根据主观性安排、注意聚焦突显和心智扫描来,影响着小句过程及其参与成分的侧显选择、前后景安排、图式化程度等。译者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概念侧显视角,侧显主语成分,满足限定小句所体现的视角要求。具体操作如下:

1.调整概念侧显视角的注意聚焦范围,获得详略得当的小句主语侧显。对同一情景,人类具有从不同视角进行不同编码的能力。译者可以根据原文描述的内容情景,调整建构英语限定性小句时概念侧显视角下的注意聚焦范围,使小句过程中未被侧显的射体(trajector)成分获得详略度适当的侧显,用于译文限定小句的建构。这些射体成分可以表达为图式化的名词(例1)、代词(例2)或表示高度抽象意识范围的词there/it(例3和例4)等。(所有例子中的?表示潜在主语的位置)

例1: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

译文:Aren’t things at least better now than on the Long March, when we had to scale snow-topped mountains and plod through the marshland?[2]

例2:除非?努力争取,否则?就不可能在这方面取得成功。

译文:One can not succeed at this unless one tries hard.[3]

例3:?有一列快车晚上九点开。

译文:There is an express leaving at nine p. m.[3]

例4:?是外语系组织这次活动。

译文:It is th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that organizes the activity.[3]

在例3和例4两句中,我们认为原文动词“有”和“是”所示过程中未被侧显的射体成分是具有极大主观性的意识范围(field)。在过程侧显对应的译文中,过程聚焦视角的调整使作为射体的意识范围所获得聚焦,被客观性地侧显表达为there和it,用作译文限定小句的主语。

2.调整概念侧显视角下的前后景安排,选择合适的小句主语。射体是过程侧显中具有首要显著性的内在参照点。射体/地标(landmark)在过程中的前后景安排,是概念侧显视角安排的具体体现。小句主语表达的是小句过程中的射体。于是,通过调整概念侧显视角下的前后景安排,译者可以灵活地将射体地位赋予过程关系中潜在主语成分(传统语法中的宾语和补语),并侧显它为主语,用于建构限定性小句。这种视角调整体现在译者在译文中使用被动句(例5)、中动句(例6)来翻译原文无主句表达的及物性过程。需要说明的是,例6中原文以抽象的意识范围(field)为射体,以“水莲”为地标。概念侧显视角下由射体到地标的心智扫描(mental scanning)为小句过程增添了存现意义。在译文中译者调整了原文过程中射体/地标的前后景安排,使用中动结构,使原文地标获得较为突显的射体地位,成为译文小句的主语。

例5:?没有爱心,?就无法了解人生。

译文:Life cannot be understood without much charity.[24]

例6:在船边,离他头很近,?开着几朵紫色的水莲。

译文:Just outside the port-hole and very close to his head bloomed many purple lilies.[24]

3.调整概念侧显视角下的注意焦点,获得相应小句主语。主语同谓语动词之间有者密切的语义选择关系。实际上,这体现了小句主语表达的射体同小句过程侧显之间的彼此依赖关系。小句过程侧显是概念侧显视角下的注意焦点。如果直接侧显原文无主句过程遇到主语不易明示的困难,译者可以根据翻译语境和翻译目的需要,调整这一注意焦点,以期获得有关对原文所述情景的新小句过程侧显和主语表达,实现译文中限定小句的表达。

概念侧显视角下注意焦点的调整典型地体现为小句谓语动词的调整。焦点调整后获得的译文限定小句过程侧显往往同原文无主句过程有一定关联,如例7把“倍感快乐”概念化为意识范围 it下的内容,将“意识范围-内容”关系作为概念侧显视角下的注意焦点来侧显过程;例8把从“练习”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图式化do作为概念侧显视角下的注意焦点来侧显过程;例9则将语篇中“真正了解”与原文无主句过程“才能相信”的关系作为概念侧显视角下的注意焦点来侧显过程。

例7:与自然斗争,?倍感快乐。

译文:It is a great joy to battle against nature.[24]

例8:?练习多了?不生病。

译文:Practice should be done often to get free from illness.

例9:?真正了解,?才能相信。

译文:Trust comes out of real understanding.[23]

(二)选择合适的译文建构视角,免除明示主语的需要在满足翻译目的的情况下,译者可以根据语境,充分利用视角选择和调整,来避免明示限定小句主语的需要,进而避免翻译困难。

1.利用非过程化的概念侧显视角,将原文无主句过程过程化识解。认知语法认为,有两种识解事件(event)或现象(occurrence)的心智扫描方式:顺序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和总括扫描(summary scanning),顺序扫描使关系具有过程性,而总括扫描则将关系整体识解,使对关系的识解非过程化。据此我们可以将概念侧显视角分为过程化侧显视角和非过程化侧显视角。将原文无主句过程译成限定性小句过程,是使用过程化侧显视角的体现。如果译者翻译汉语无主句时,采用非过程化侧显视角识解原文无主句过程,便可获得非过程性表达,如名词短语(例10)、介词短语(例11)、非限定性成分(例12)等。这样可以避免在译文中使用过程化侧显视角识解原文无主句过程时带来的明示主语的需要。所获得的非过程性表达可成为其他小句过程的建构成分。

例10:如果?从水中除去足够的热量,?就可把水变成冰。

译文:The removal of enough heat from water may change it into ice.[1]

例11:?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发展。

译文:Development means change; without change, there can be no development.[24]

例12:?使我国五亿多农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种惊天动地的事,不可能是在一种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出现的,……

译文:It is impossible to carry out in an atmosphere of tranquility such an earth-shaking task as getting some 500 million peasants to undertak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2]

2.利用实效性接地的言语行为视角,采用祈使句表达。过程不仅可以命题化视角进行认识性接地,还可以通过言语行为视角实效性接地过程。当被侧显的过程在言语行为视角下实效性接地为要求、命令时,往往可以用主语可以选择出现的祈使句表达,对于交谈者来说,如果祈使句过程的执行者在交际语境中具有高主观可及性时,便可无需被侧显为主语。于是,如果原文过程反映的互动力(interactive force)具有命令、要求的性质,译者可以对本来打算采用限定小句翻译表达的命令、要求过程,改由体现言语行为视角下实效性接地的祈使句表达,避免明示主语的需要。(例13和例14)

例13:?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译文:Fight when we can win, move away when we cannot.[25]

例14:?不要攀折花木。

译文:Don’t pick the flowers.[3]

3.满足交际事件视角需要,安排和取舍过程侧显。在交际事件视角下,说话者以自己对受话者主观可及性的了解和对交际语境和交际目的的掌握为视点,将言语行为实现为当前语篇空间中的语言使用事件,基于侧显取舍,形成具体表达方式。在例15中,原文无主句过程是具有较高主观可及的感知过程“只见”,具有邀请译文接受者感知的效果,但原文的感知过程和相应的主语相较感知现象并非传达信息的焦点,并非信息的焦点,译者舍去了对原文过程及作为主语的感知者的侧显,直接表达感知的现象。在例16中,为了充分传达原文无主句所体现的交际事件视角安排下的特定意义,译者在译文中省略限定小聚的主语侧显 “she”,原文顺畅,更贴近原文风格。[2]在例17中,译者为了体现原文交际事件视角下的信息安排所赋予的意义,在译文中采用了倒装句表达来反映原文中所体现的搜寻存在思维路径。

例15:?只见上清宫许多道众,鸣钟击鼓,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一派仙乐,都下山来迎接丹诏,直至上清空前下马。

译文:A procession of Taoists, beating drums and bells, playing saintly music, bearing incense and candles, banners and canopies, came down to receive the imperial envoy.[26](P9)

例16: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

译文:The Bogus Foreign Devil’s wife is willing to sleep with a man without a queue, hah! (She) can’t be a good woman![2]

例17:山里?住着一位68岁的老汉,护林护鸟几十年如一日,被人们称为业余环保专家。

译文:In the mountains lives a 68-year-old man who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amateur environmentalist for his decades of protection of trees and birds.[24]

语言形式是语言意义的象征。语言意义是基于体验进行概念化加工的结果。视角是概念化中的一种重要社会认知机制,影响着情景的表达和理解。视角是一个涉及多种识解机制的概念,体现在多个层次上。小句的使用和小句主语的选择、表达是多重视角下作用的结果。当译者采用英语限定性小句翻译汉语无主句时,时常会因无法满足英语限定小句的视角要求明示主语,而遇到译文建构困难。本文尝试在视角理论下对汉语无主句英译策略的深层机制进行统一解释,提出汉语无主句英译两大途径。认为在综合考虑原文意义、翻译目的和翻译语境情况下,译者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概念侧显视角的注意聚焦范围、前后景安排和注意焦点来再识解原文描述的情景,获得明示主语、完成译文限定性小句建构。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翻译需要,利用非过程化侧显视角、祈使句体现的言语行为视角和交际事件视角来取舍、安排原文无主句过程及其成分的侧显,避免译文中限定性小句的相关视角对明示主语的需要。小句建构涉及的视角是多层次的,高层次的视角影响着低层次视角的使用,低层次视角的调整和使用需要考虑高层次视角的要求才能实现交际目的。有关高层次视角对汉语无主句英译的制约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对于无主句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有所不同。典型的汉语无主句主要用来表达自然现象(“出太阳了。”)、现象存现或变化(“有个小村子叫王家庄。”)、某种行为要求(“勿踏草坪!”)、具有一般意义的谚语、熟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和标语口号(“携手同行,合作共赢。”)等。[27]有人将无主句和主语省略句相区分,例如王治奎认为无主句是指只有用语部分没行主语部分的句子。这种句子并非是主语省略了,而是约定俗成不出现主语。[24]但也有人认为广义上,无主句包括主语省略句,例如马文熙等认为无主句一般由谓词或谓词性短语构成,专指说不出或不必说出确切主语的句子。[28]张书建,李玲认为无主句称谓涵盖胃“空主语”、“零主语”以及“省略句”等。[4]从认知上看,典型的无主句和主语省略句都可视为因概念者主观化识解而未明示潜在主语成分造成。典型无主句中未明示的潜在主语成分是交际场景中具有高度主观可及性的对话者或其意识范围,依赖于交际场景来解释,因而在脱离文中上下文语境时,仍然可表达完整意思。因此,本文的汉语无主句是指被视作潜在主语的成分未明示的、只表达一个命题的简单句,包括了一般认为的典型无主句和主语省略句。

参考文献:

[1]彭漪. 汉语无主句的英译及段落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1997.

[2]王满良. 汉语无主句的英译原则[J]. 外语教学,2000,(2).

[3]葛维雷. 汉语无主句的英译及语言对比[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4]张书健、李玲.汉英无主句翻译策略探究[J]. 上海翻译,2010,(4).

[5]肖坤学.句子层面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 外语研究,2006,(1).

[6]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 中国翻译,2005,(5).

[7]Liebert, W. A. et al. Discourse and Perspectiv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M].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7.

[8]唐青叶. 语篇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9]Genette, G. Narrative Discourse?:An Essay in Method[M]. Translated by J. E. Lewi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0.

[10]Ungerer, F. & H.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1]Graumann C.F. & C.M. Sommer. Perspective structure in language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3-4).

[12]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3]王义娜. 概念参照点: 语篇指称解释的认知思路[J]. 外语学刊,2005,(5).

[14]Uspensky, B. A Poetics of Composition[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15]Fowler, R. Linguistic Criticism[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6]熊沐清.论语篇视点[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17]汪少华. 语言和交际中的视角化现象[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Langacker, R. W.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0.

[19]Lee, D.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0]Siewierska, A.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21]Deaugrande, R. de & W. Dressler.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1981.

[22]Dik, S.C. Functional Grammar[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9.

[23]杨晓荣.汉英翻译基础教程[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24]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5]王大伟、魏清光著,汉英翻译技巧教学与研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6]Shapiro, S. (trans). Outlaws of the Mar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3.

[27]刘方平. 现代汉语语法[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28]马文熙,等.古汉语知识词典[Z]. 北京:中华书局,2004.

责任编辑张吉兵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6)01-0064-06

基金项目: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项目,课题批准号:XJ2014022。

作者简介:吴强(1982-),男,黑龙江鸡西人,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5-09-21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1.17

猜你喜欢

汉英翻译视角
中国网络司法外宣翻译初探
视角、对话与真情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
公示语的功能及其翻译原则
公示语汉英错译的原因分析及其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