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耄耋将军9年手机正能量信息群发现象研评

2016-04-27本刊编辑部

西部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林老校友人生

本刊编辑部

耄耋将军9年手机正能量信息群发现象研评

本刊编辑部

本期“互动四方”栏目,聚焦的是86岁老将军林英家先生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群发9年一日未辍地对于正能量传播的坚持。这些短信、微信现已汇集为3本《语印》,其内容翔实、角度新颖、析理深刻,看点甚多。

互动概览

互动内容:围绕3本《语印》主要内容,依次刊发编者梳理,多方对话,专家研评,各方反馈,《语印》选评。

互动人员:编者、记者、读者、受传者(简称“受众”),并特邀林老将军(以下尊称“林老”)参与其中。

互动方式:在材料来源上,以手机短信、微信、电话问答、邮件交流、QQ聊天、当面采访为渠道;在稿件发送上,以本刊、网络为平台。

编者梳理

林老正能量的传播行为十分奇特。奇特,就奇特在:

——是自媒体有目的、有策划、有设计、有规律的发布

——是9年多一日不辍地连续发布

——是以人生感悟、人格修炼、人生道路为主轴并涉及广泛领域的正能量传播

——是一对多的短信、微信群发的互动传播

——是一位年近九十高龄者与相差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岁的中、青、少年之间毫无代沟的交流

——是在职得到部下拥戴、离休几十年仍拥有众多粉丝者的发布

——是“后院校教育”的探索者与履职者的信息传播

——是当前传播界独树一帜、特色显著、值得研究、值得推广、值得借鉴的传播现象

对此,我们很振奋、我们在聚焦!读者朋友、广大受众,您看了作何感想?

多方对话

编者:手机,对于普罗大众,最常见的功能是通电话、发短信;再者,一些年轻人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如此而已。而武警工程大学的前身武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少将林英家老先生,却给其注入了新的血型。离休24年,现今八十有六、早已耄耋的老将军自2008年开始手机短信群发,后来又拓展到微信,至2015年底,数千条信息中的经典部分,分为59个专题,已通过3本《语印》面世。其主要内容,我们在后面安排了专家研评,这里先不涉及了,不妨先从《语印》之外谈谈。话说回来,读3本《语印》后,我们编辑部诸多同仁为林老的独到视角、扎实学养、老有所为、锲而不舍等等特质所打动、所触动!相信有不少人也读到了,你们也会有同样感受吗?

读者:我就是感受深的一位。最先是在朋友那里的《金秋》与《传播》期刊上,不经意地看到这位朋友写的两篇文章,都讲的是林老手机短信。看后很是心动,特意找来《语印》,拜读后,深感林老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蕴意深邃的大书。让人敬佩的是,耄耋之年竟然一天不缺地坚持近10年,不知是怎么做到从未中断的?

记者:林老在京,我用电话连线采访一下。

林老:身体不爽、住院,或到外地,也不妨碍信息发布,去年眼睛动手术,也在坚持;年底完成的“人到老年开始明白”专题,有几天就是在上海发的。

记者:敬爱的林老,您这种精神对我们年轻人是很大的激励,现在群发对象有多少?

林老:当前知姓名的261人,加上不知姓名的超过3百了。我每天早晨五六点钟信息就发出去了。当天就有很多人的反馈、回复,使得手机常常容量不够,我不得不边看边删。

受众:(抢过手机)林老,您好!您的信息早在我们醒来之前就送来了,我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读您老的信息,一日不看就觉得少了什么。

林老:包括你在内,不少人都说“每天不看就觉得缺什么”,这也促使我每天不发也觉得缺了什么!

编者:我们编发林老事迹,是让广大读者透过林老正能量信息传播的更深层次,看到老将军的军人本色与老党员的赤诚之心,同时又开掘出他的军人本色、赤诚之心与坚持正能量传播的逻辑关系。

记者:据我们手头的材料来看,孙茂贵教授撰文揭示了这种逻辑关系:“探究人生,是林老短信的永恒主题;播种希望,是林老发起此活动(指短信群发活动)的唯一目的”。接着,他进行了详释:“林老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是个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看到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也看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享乐主义、金钱万能支配下的浮躁与亢奋,因精神贫血、思想缺钙而造成的萎靡与消沉,很让他痛心疾首……(于是)用拇指传播思想,用短信凝聚精神,开始了他对人生的探究之旅。”

受众:其实,打动我们的,不仅是林老怎么说的,而是林老怎么做的。林老的正能量信息,并非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别人,而是身体力行的。己身先正,再谈身正,这正是林老手机信息的力量所在。我一位朋友,原先在山西偏远山区的武警某院校任教,他的二位高堂均已年迈体衰,急需照料,而这位教员离家过远,常为后顾之忧纠结。林老当时的学院坐落于西安,与这位教员老家很近,林老便将他调了过来。这位教员至今还感慨地说:“整个过程没有让我跑一步路,想送点小小礼品以表谢意也被婉拒,我连一根烟也没花出去,廉洁如此,严于律己如此,体贴下情如此,怎能不刻骨铭心?”当然,林老并没有拿部队资源去徇私情,当时林老的学院需要杂志编辑,这位教员曾做过此项工作。我这里还掌握类似的一例:林老也曾帮助一位母亲有病但远离家庭的同志调回济南,这位同志后来写文回忆说:“我表示谢意时,他(指林老)正色道:‘不要谢我,要谢就谢你自己!’我愕然。他又言淡意轻地说:‘我没做什么……只是为(武警)济南指挥学院荐一个人才,如此而已!’”可见,林老是在秉持原则下公私兼顾的。这种人性化做法,既体现了他本有的慈心与善意,也显示他有伯乐识马荐贤的意念与眼光。

编者:我们经过调查与分析,林老信息中的厚重价值,是与他的人格修养紧扣一起的。这样,才有着十分难得的意义。林老是很低调的,再三讲不要宣传他。在知道我们要报道他时,于去年11月29日,又发短信强调:“我真的不愿意宣扬与赞美”。对此,我们十分理解,但我们看到,他的传播行为不单是他个人的事儿,已经关乎到当前社会正气的树立,具有很现实的价值。

专家研评

研评之一:3本《语印》内容的浓缩与简析

当前,手机传播内容五花八门、杂芜轻佻,优劣并蓄、善恶杂陈,各类绯闻,层出不穷,谣言秽语,随处可见。与此截然相异的是,3本《语印》却是香飘于外,沁人心脾,它的内容设置与题材选取,都是紧紧结合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重点议题的,其中,人生感悟、人格修炼、人生道路,是3本书的主线。现将它的内容进行了粗线条梳理与浓缩:对思想——启蒙,对理想——追求,对真理——秉持,对责任——担当,对职业——尽心,对诚信——坚守,对承诺——兑现,对爱情——忠贞,对友情——注重,对名利——淡泊,对心态——调控,对浮躁——医治,对青春——激发,对老衰——振作,对性格——打磨,对生命——珍爱,对时间——珍惜,对长处——吸纳,对缺点——扬弃,对过去——回眸,对未来——展望等等。此外,还有对一些活动如“奥运”、“世博”、“国庆”以及其他方面如莫言现象、曼德拉、抗战纪念、第五套人民币、人到老年等等的论述,而人生感悟、人格修炼与人生道路又将上述各个方面串在一起。中心突出,内容辐辏。笔者的梳理与浓缩,有些是林老原话的照搬,有些则是依据林老未曾明讲的深意而重新表述。梳理中难免挂一漏万或者变形走样,浓缩中也使其精华损伤不少。尽管如此,仅从上述几条中,也不难看出这3本书极其厚重的内涵与其沉甸甸的价值。在这里,随意选取“对心态——调控”这一方面,作为麻雀解剖一下:

3本《语印》中,无论明说还是暗示,大多专题都蕴含心态调控的内容,而林老在“淡淡心态”专题中对此花费的笔墨,既显集束式,又呈重镑型。这一专题,除“引子”与“结束语”外,依次分述了心态的元素、类型、现象以及修炼。重点是:

一、对于各类常见心态大面积的覆盖

本专题一共罗列了20多种心态,笔者将其归类为:从感知角度,有幸福、快乐、纠结、失衡等心态;从健康角度,有善良、感恩、爱国、耐压等心态;从病态角度,有撕裂、抑郁、恐病、虚荣、贪婪、暴力、自杀等心态;从违法角度,有犯罪、杀人等心态;从语境角度,有人际、盼救、考生、理财、弱势等心态。不仅覆盖了常见的各类心态,而且涉及到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乃至企业心理学等等学科领域。从经验角度对其进行搜集与捕捉,凝结了林老的知识、智慧与精力。

二、对于心态修炼进行高层次的升华

在本专题中浓墨重彩的,则是“心态之修炼”。这一部分,占据了本专题5个部分150条中的整80条,超逾半壁江山。这里所说的“修炼”,包括两大方面:

第一,是对病态心理、不适应心理、逆反心理的调控以适应个人生存生活与社会发展。当前,社会正气占据主流的同时,也存在一个不可小觑的现实:正如林老所看到的:“信仰缺失、精神空虚、金钱万能、物欲泛滥、道德滑坡、非左即右,已不是个例”。这使当前的社会心理凸显出让人焦心的浮躁乃至“狂躁”:吃点儿小亏便怒从心起,为蝇头小利拳脚相加,亲友言语不合反目成仇,一时想不开就跳楼投河,睚眦之怨竟锐器相向等等,将致残致亡他人、毁坏社会资财当成儿戏,呈现出消极的应激心态。这种心态,在外界刺激下,顷刻产生负面情绪反应,引发“怒”的迅速膨胀与脱缰而出,理智随之轰然坍塌,导致攻击行为的瞬间暴发,造成出人意料的灾难性后果。一般而论,攻击行为的瞬间暴发,尚需刺激物具有很大强度的突然刺激方能引燃。然而在当前,连“刺激”远远够不上的一个小小火星即可触发,这不能不让人极度关切与反复深思。至于社会上存在的道德下滑所表现出的欺诈、贪婪、失信、虚伪、撒谎、刁野、蛮緾等等行为发生时的心态,均属病态心理;还有,那些过于悲而丧志、过于忧而迷途、过于喜而生傲、过于狂而栽倒、过于怒而毁业,包括与之相反的当喜不喜、当怒不怒、当哀不哀、当乐不乐的麻木、冷漠以及这种心态左右下对积极行为的讥讽、打击等等,也属病态范畴。如何进行心理调控以达彻底对其医治?《语印》倡导用健康心理熏陶与取代上述病态心理,既是进行心理调控的有效方法,也是心理调控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如何“熏陶”“取代”?本专题以及整个3本书,开了诸多良方:将其置于“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学会心理卸妆”、“做低调心态的人”、“不妨说声‘理解万岁’”、“强化心态要学习”、“有信仰就年轻”“开心一笑”、懂得“人生加减法”等等几十个条目的情境之下,林老还对这几十个条目进行了详释。这些具体方法久而反复用之,就会养成喜其当喜、怒其当怒、哀其当哀、乐其当乐的心态,并将其强度控制在心理学意义上的阈限内,健康心态就会姗姗向你走来。

第二,是对健康心理的不断完善以升华到更高境界。笔者从林老的深层次考虑中体会出两层意义:一是处理好付出与索取的关系。人生就是付出与索取,心态围绕此二者在上下波动。对于付出,林老一贯心态“浓浓”,而在“浓浓”心态下如何尽心尽力,他从理论叙述到亲身实践已给我们进行了到位的回答。对于索取,对应的则是本专题所讲的“淡淡心态”。林老在这方面的论述甚为翔实,简言之,是指对名淡泊,对利淡定,对升迁淡待,对经济上、精神上的较大收益乃至受挫均很淡然。有了这样的心态,遇见大的挫折、强的刺激也溅不起异常涨落的狂波巨浪。

林老这样讲,也是这样实践的。他自身的心态的不断完善,不是一暴十寒、时有时无,而是一直延续、至老不辍的。3本《语印》的最后1个专题“人到老年开始明白”的第8条于2015年11月20日发出,其内容是:“八十多岁的秦伯益院士说:30而立,我未立;40不惑,我常惑;50知天命,我知而不多;60耳顺,我有进步,但不够;70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点我提前做到了。现在,我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事,择善而从,量力而行。他说,老年,活的是一种心态。”这一短信中除了谦逊之语,着重点是“活的是一种心态”了。这一条足以证明,林老的心态调整一直延续不辍、长期坚持。现代医学一个共识,重病的治愈与患者心态关系极密。笔者听说,林老曾战胜过一种“不治之症”而健康地活跃到今天,除了医疗因素而外,笔者猜想与林老的心理调控不无关系。因为不为疼痛而伤情,不为疴沉而悲情,始终保持不急不躁、不愁不嗔的良好心情,是健康长寿的最佳妙丹。86岁还如此健康,得益于心态如此良好!

林老从理论到实践两个维度,对于心理调控与心态完善进行了系统阐释。其调控与完善又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心态,它与责任、担当、道德、人际关系等等相伴而生,倘若众人都能对这种心态不断调控与完善使其回归本位,社会就会长治久安;一个是生理心态,它与健康、精气、寿命乃至性命休戚相关,倘若个人能够对这种心态不断调整与完善使其回归本位,自己方能健康长寿!唯其这样,社会心态与生理心态,才算升华到更高层次与理想境界。

通过对于“病态心理如何调控”这一麻雀的解剖,不难觅见3本《语印》信息之多、析理之深。再从风格角度审视,3本《语印》格调高雅,洁净清新,不含杂质,没有异味,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属于纯净水与高压氧的免费供应、按时供应、连续供应、长期供应。

研评之二:现代传播式“后院校教育”的探索与履职

3本《语印》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林老探索与履职的“后院校教育”模式雏形的勾勒与再现。这种教育,带有凭借现代传播方式的虚化性,起始于院校教育终结之后,是对处在工作实践中的学员进行的延续教育,姑且名之曰 “后院校教育”。在林老这种教育模式中,教育的虚化性与效果的实在性彼此融合、相得益彰,在教育担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独具一格。

一、独特的教育担当

林老离职之后,一直心系教育、心系学员、继续研究、继续探索。离身而未离心,离岗而未离责,是一位脱院长职务、脱院长地位而延院长担当的“后院校教育”之长,也是一位脱教授身份、脱教授岗位而延教授职责的“后院校教育”之师。在没有行政设置与教师编制的“后院校教育”体系中,他事实上已经是一身兼此二任。并无什么命令封他任此二职,但他已经以实际行动在浑然不觉中尽着二职之责;也没有人听到他任此二职的任何消息,但大家在心目中十分认可他就是自己最理想的“后院校教育”之长与“后院校教育”之师。

可以说,“修身”“尽职”“担当”“思考”“开创”等字陪伴了林老的职业人生,也陪伴着他离休后的人生黄昏。他的人生黄昏是熠熠闪光的,这种光亮,随着《我这一辈子》等书的面世而一路延续下来。他是从来闲不住的,就在离休的当年,由他与其他几位老首长一起策划、组织并任主编,奉献了57万字的《现代武警素质》一书。林老的人格修养,是一种理好“本我”、扩展“自我”、完善“超我”的境界;林老的学识修养,也是他能在离休后依然辉煌的理论支撑与知识支撑。有些人在任时能尽职,然而离退休后不一定有心尽责、有力尽责了。既能在任时尽职、离退休后还坚持尽责者为数不多,林老就是其中一个。他的“修身”“尽职”“担当”,使他最有资格履行“后院校教育”之长之责,他的“思考”“开创”加上丰厚学识,使他也有能力兼任“后院校教育”之师之位。

二、独特的教育内容

林老对于人生感悟、人格修炼、人生道路的论述,正是“后院校教育”独特的教育内容之核心。求本溯源,林老短信群发与构思《语印》的初衷与起点,则是对以人生感悟、人格修炼、人生道路论述为主轴的“校友文化”的搭建。校园文化,我们参与过;校友交流,我们经历过。至于“校友文化”,则鲜有所闻。美国有“校友文化”的提法,但多指校友捐赠;复旦大学也有这个名词,实际是校友聚会的别样叫法。要谈真正意义上的“校友文化”,还得从林老与众位校友一起所搭建的切入。其“校友文化”的搭建,起始于林老2008年的“手机短信群发活动”,具体是以思想、文化、情感及其他信息交流为主体,以校友为纽带,在武警工程大学毕业学员中进行。这些毕业学员一听说是自己敬爱的老院长倡导,于是热烈响应,林老则成为“校友文化”的发起人与构建者。俟后,以林老为主体坚持向学员们长期短信、微信群发,绣球越滚越大,受洗于“校友文化”者,已经突破学员的狭小圈子,拓展到部队领导、地方官员、企业精英、自由职业者等等广袤范围,并逐渐演化为有内容、有计划、有规律、有规模的文化信息交流活动,从而造就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校友文化”就这样搭建而起并健康运行,林老则成为大家公认的操盘手与掌舵人。每本《语印》的扉页,都以大号竖排标出“献给校友文化之旅”8字,喻示着3本《语印》就是“校友文化”的反映与结晶,也是“校友文化之旅”起航的标志与实录。林老在这3本书中对此多有论述:“同窗之情,能够超越时空而终生不泯,即使因(其他原因)彼此对立,却难割舍同窗之谊。”“校友文化之旅是一次彰显能量、提升文化、报恩母校的人生华彩。”对于“校友文化”及“校友文化之旅”活动,李昆、周斌分别代表江西、甘肃两省校友热情欢呼、热烈响应并积极参与。

“后院校教育”的内容,相异于课堂上的书斋式教育,也不含专业课程,它主要是结合生活体验与工作体验,用现代化传播手段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以便丰富阅历,切磋经验,完善人格,提升水平。其受教育者,全都进入人生成熟期,易于接受并消化这样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是对院校缺乏人生教育这一短板的及时弥补。缘于此,“校友文化”无疑是“后院校教育”最佳载体。这样的载体,相比于院校实体教育虽显虚化性,然而效果则是实实在在的。何以见之?诸多受教育者的感言就是铁证。毕业学员、现为福建省妇女联合会宣传部副部长的马捷的《试论军校文化》与毕业学员、现为武警部队警官的陈海新的《论以先进军事文化催生战斗力》两文,分别对于军校文化、军事文化的论述,提出很多闪光的观点,如“先进军事文化……是军队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是……战斗力生成的‘催化剂’,是有效履行军队职能使命的‘精神装备’”。毕业学员、现为吉林省编办某处副处长的于春勇洋洋数千言,则紧紧抓住了“校友文化”,他的《我心中的校友文化之旅》说出自己、也道出不少人的心声:他在大谈自己的感受之后还设了这样的预期:“‘校友文化之旅’作为文化活动……需要通过大家,得到永远的传承、超越与发展”。他在大大收获之后还有这种吃不饱、喝不足的诉求,从另一角度证明其期望之大、收获更大。其他校友大都用短信传播形式表达了观点,列入《语印》45专题中有名有姓的达46人次之多。贾效文校友说:“对于人类而言,文化是一种传统。对社会而言,文化是一种氛围。对单位或企业而言,文化是一种精神。对个人而言,文化是一种修养”。刘勇校友说:“一校之校友,就如一奶同胞。必当重情谊,轻排场;重情怀,轻金钱;重聚首,轻酒肉;重感情,轻名利。”尽管45人次的有些提法有待提升,但其观点的价值含量与讨论氛围的浓厚,反映了教育内容受到的欢迎程度与教育效果的显化程度。显然,手机的信息传播功能,为教学内容的传送,立下汗马之功。

三、独特的教育方式

校友多次聚会、各类活动举办,本身就是以文化交流为平台的教育方式。校友之间在信息的互通有无中,在家长里短的闲聊中,在郊游休闲的结伴中,彼此的心灵碰撞、经验切磋、情感融合等等人际传播,无疑属于“后院校教育”普通教育方式的重要构成。这种普通教育方式固然可书可赞,但因十分常见而乏独特之点。面对本段的标题,林老的教育方式才真正与 “独特”二字紧密切合。其独特方式主要有:

——人格魅力印染,是独特教育的首要方式,也是人际传播的显性升华。作为对他人印染的强力源头,林老的人格魅力,来自于他的综合素质。有一篇回忆文章这样写着:“林院长在武警部队尤其武警教育战线,几乎无人不知!他对现代教育的思考,对武警院校的管理,凝结于他的众多专著与文章中,在武警教育史上留下可书可赞的一笔;他的理论涵养与知识储存,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乃至流畅的语言表达与英姿飒爽的身影,在他离休回京二十多年的漫漫岁月,仍然是其门生、部下的家常话题。不管时光走得多远,他的形象在部下与门生心里是拂之不去、拂去还来的。切割不断的难舍之情,促使我们至今与老首长还时不时地互通信息。据我能忆起的具体人头概算,仅在西安地区,如今与这位首长联系十分密切的,不下五六十人!交往人数之众,交往感情之深、持续时段之长,这在多少万个离开岗位几十年后的老干部中不能说没有,但我敢肯定,像这样深切怀念部下并被部下如此敬慕的,并不多见!这位首长在职时,我对他的拜访尽管不多,但我也能明显地感知到,他的人格魅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影响力、穿透力与辐射力,是以高层次的人际传播作用于他人的。不曾想,2300多年前的司马迁称赞名盛德劭者‘桃李不言,其下成蹊’的话,也应在老首长身上”。林老有如此的人格魅力,理所当然地受到大家的尊敬。2013年10月,老首长的得意门生、准信企业董事长李杰先生资助武警工程大学举行了校友相聚活动,老首长作为首邀者莅临西安,众多部下与门生自全国各地来后,头件大事不是接待处报到,而是先奔老首长下榻处拜谒。前后络绎不绝,差点挤歪门槛。担心年事已高的老首长太忙太累,活动组织者不得不设临时“门禁”,严格限人限时。在这之前的2006年也曾有这样一次聚会,对林老的拜访,也跟这次相差不多。这么多人对林老的尊重,既是对林老人格魅力的回馈,也是对其教育效力的见证。

——尊重门生部下,是强化感染的教育诀窍,也促成传、受双方在心理上的真正对等与平衡。如果换上另一个人用同样方式传播同样信息,不一定收到林老的效果。为什么?因为林老的教育,还有一个妙招:尊重他人人格,尤其是尊重部下,礼待门生。尊重人格,是古代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领袖屡试不爽的高妙之方,战场俘获著名将领或者杰出人才,对方宁死不降时,政治领袖亲自为其解缚松挷则可使其诚心归顺。林老尊重人格并非含有什么政治意图,而是他高洁人格滋养他形成了习惯。在职时,他是重权在握的学院一把手,且有将军、教授等等光环罩头绕身,但凡这样的领导在马路上能与部下、学员打个招呼也会被众人认可甚至称颂的,这位林老远超于此。笔者的一位同窗多次目睹到这样情景:林老亲自为前来求他解决问题的基层干部、学员、战士、平头百姓削苹果、倒茶水;部下到他下榻之地公事办完告别时,他亲送到门外,并抢先为其开门、撩门簾;每逢节假日,作为老首长、老上级,总是争先一步给门生、部下或普通群众短信拜年、电话问候,多年来一直如此,《语印》也选编了一些激荡人心的拜年词。诸如此类,举不胜举,事情虽小,暖人心房。此时,地位的差别、学识的高下、年龄的代沟等等,均在无形无声中顿时消失。这正是他能与部下、门生和谐相处甚至热情相处的原因所在,也是门生、部下能与他无拘无束、推心置腹、什么话都可以倾吐殆尽的先决条件。这样的作风在离休后毫无减弱,《语印》中就有不少他千里劳顿、看望部下、看望学员的记载;诸多合照上亲如一家的瞬间定格,将“感情交融”彰显得淋漓尽致。一位门生曾有亲身感受:七、八年前,林老谈到了学员李杰担任准信企业董事长,说他人才难得、运营也非常成功。当时,这位门生深受启发欲见未曾谋面的这位学员,林老猜测到门生心思,主动要从北京西四环带小他10岁的门生到西直门的准信公司。对于当时年近八旬的老将军、老首长这一举动,这位门生说什么都不肯,最后拗不过他还是一起去了。这件事谁遇上,谁不热血沸腾才奇怪呢!至于林老礼待部下的事儿,绝不限于本文所述。无论谁了解到老将军、老教授离休多年后尚能如此,岂不动心动容?他的门生、部下,对此没有不了解的,因而他们受到的熏陶与感染,则是不言而喻的。林老的熏陶与感染,伴随尊重门生部下的诸多生活细节,在悄然无声的人际传播中得到强化。

——执著追求不止,是助推大家的巨量动力,也是他手机信息传播一日未辍、长期坚持的内在成因。林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忙到老,奉献到老,年近九旬,从不停步。“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古训,在他身上得到扎扎实实的践行。《语印》45专题“校友•文化•思索”记载了他的 22条思索,如对“做人、得有梦、学到老、跟时代、求新、力行、心态、人生价值、常反省”等的思索,哪一条没有在思索中践行?哪一条在他践行中做得不到位?社会需要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时候做,他就什么时候做;他这样做不图社会什么回报,只要有益于社会就会体爽心悦。面对当前社会道德下滑,社会最需要树立正气,他就为社会的需求进行正能量传播并且身体力行。什么叫与时俱进,什么叫无私奉献,这就是!对于林老人际传播中的这种动态体现,大家看在眼里,听在耳中,铭刻心头,谁能不受感染?一位高龄者尚能如此,中青年假若无动于衷、情何以堪?林老于去年11月中旬进入了“人到老年开始明白”专题。笔者一位年迈叔叔对这一专题兴致盎然,他坚持收看短信后改了样儿,以前每天闲得无聊,整天在麻将桌上消磨日月,此后他也步林老的后尘“老有所为”了,最近提笔临纸,习书学画。林老执著追求的助推力之强,于斯可见。

——善于启蒙心智,是高层次的教育手段,也是含金量最多的信息传播。林老平常言谈举止中常常蕴含着启蒙,以便提升启蒙对象的智商,《语印》则是他一生启蒙的延伸。大家所熟知的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的思想,启蒙对象是社会,对于引发法国1789年的大革命有着不可低估的伟大贡献,可那出现在两百多年前且远在法国,确实伟大但太遥远;近在眼前乃至我们身旁的这位林老,启蒙对象是广大青年也包括我们这些“后青年者”。林老作报告,写文章,常有开人心扉的闪光观点;他传播的短信,也有不少含有深刻哲理的名句。《语印》第47专题用26条短信对曼德拉高尚人格的评价、第48专题用多达126条短信发起关于“人的出路、人生思路、人的精神支柱”等问题的讨论,均产生了诸多带前瞻性的看法,这让加入讨论的众多人员感慨不已。所有这些,对于个体乃至群体指点迷津,有着举手可摘的实在意义。当前在社会上尤其青年中,不少人常常徘徊于十字路口,辨不清青红皂白;或者在迷途中失蹄,无意中违法违纪殃及他人。《语印》中的启蒙,对人们、对社会,均有不可低估的价值。而不可低估的价值的取得,则是林老巧用传播手段的结果。

前文提到的“后院校教育”的“虚化性”,是指没有课堂、教材、教学设施、教学制度、教师编制与机关设置,一切凭借手机信息传播与人际传播进行。国家有多大,他的教室就有多大;手机信息能传多远,林老讲课的声音就传多远;他的信息有多少内容,他的课本就有多少内容。这就是他探索与构建的“后院校教育”模式雏形的外在性表现。其成本至低而教育收效显著,正好证明这种模式的成功之处。可见,“后院校教育”是院校教育的必要补充,也是院校教育的有效延伸。

从传播学的角度透视“后院校教育”,它是以传播为平台,与传播密切相关的。估计林老并不一定有办“后院校教育”的初衷,但“后院校教育”模式雏形的客观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将它定义为“模式雏形”,是因为刚刚构建,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完善。笔者不敢轻率地说“后院校教育”模式全是林老的开创,但敢公然认定它的出现带有无法否认的开创意义。对此,传播学界不该认真研究吗?教育部门与相关部门,不该高度重视吗?新闻媒体不该用力助推吗?

研评之三:传播功能、渠道与方式的开拓与创新

林老手机短信、微信群发,在传播功能、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上,均有创新之处。

一、对于手机传播功能的探索

新媒体在我国经历了跑马圈地的初始阶段,现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这一优势还在不断攀升。继各类手机报出现不久,近年来媒介融合大势所趋,移动客户端强势登场,“微时代”快步到来,给各类信息传播带来划时代的意义。包括手机在内的新媒体传播,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性价比好,而且具有全时传播、全域传播、全民传播、全速传播等特点,因而备受青睐。美国《连线》杂志将手机与其他电子媒体描述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观点,能被世界传播学界普遍认同,便缘于此。当然,手机也存在传播信息非实性、传播行为偶发性、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不足。本文所说的“碎片化”,不含该词中“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话语权去中心化、平等化,传播主体的个性化”等内容,专指该词中“分散的、不连贯的、零块状的信息”之意。针对手机传播这些固有的不足,林老在实际操作中,对其传播功能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尽力“避劣从优”,在做法上闪着光点

林老的短信、微信,是在熟人圈子里的传播,彼此的信赖是不容置疑的;再者,林老及接收者的人格修养,也不允许他们之间传递非实性信息,手机在社会传播中的谣言、虚假信息在这里被严拒于外、无孔可入,因此不必赘述。这里重点要说的是,林老对于手机传播行为偶发性与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不足,进行了有效的缝合。第一,每日不辍的短信群发坚持9年还在继续,传播行为显出线性链接的特征。像这样地进行议程设置,就将每次所发的力量有限的碎片,汇合为激发力、感染力与影响力俱强的信息流与舆论场;而且,传播对象已达3百余人、多时远逾此数,有相对稳定的传者、受者。手机传播行为的偶发性,在此远遁而去。第二,数千条短信被分为59个专题,每一专题又自成系统,形成纵向横向两个维度互相联结、密切融合的网式结构,织成一个整体,纳入3本《语印》的躯体之内,其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也荡然无存。以上对手机传播行为偶发性与传播内容碎片化不足的缝合,从而达到手机传播的“避劣从优”。这一点,还只是林老对于手机传播功能探索的起始,而真正意义上的赋予,则是下文要述的另一方面。

(二)为匡正手机的“纯娱乐性能”施智,让其成为传播有价值信息与激发正能量的平台

当前将手机基本当成“纯娱乐工具”之人不在少数,年轻人尤甚,他们投入大量精力去“玩”它而顾不上读书学习,上班也常常分心,仅从游戏、视频中博得一笑,笑完即止,其收获不能说没有但轻如鹅毛。更有甚者深度上瘾,患上日本林雄二郎、中野收两位传播学者所说的“媒介依存症”不能自拔,其宝贵的年华乃至似金的青春,便从身边悄悄溜走却浑然不觉,至于那些消极内容对灵魂的侵蚀,不能不让人心悸后怕与惜哉痛哉;再则,玩手机入迷而引发的过马路被撞,带的物件或小孩丢失,乘车乘机的误时等等、等等,引发了一些人将手机视为“纯粹玩物”的偏颇认识。对此,新闻界与传播界人士对手机功能进行再度开发而有了柳暗花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纸媒公众号,“新华社”客户端等等,在传播正能量方面,收到别开生面的理想效果。这些,无一不是紧紧握住手机不放的。除了技术层面外,这则是传播界与新闻界多少名精英、多少个日月融智奋力的结果。然而与此并行的另一蹊径开辟者,却是一位耄耋之人单枪独身几年而为,并将传播有价值信息与激发正能量的平台搭建得如此明亮宽敞。对此,我想应该置身新的高度,更应大大地“连连震惊、抚膺赞叹”一番!

二、对于传播资源进行新的开发

林老的传播成本归结起来是3个“一”:一个人、一手机、一会儿。较之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众多人员、庞杂设备、巨量的耗人、耗物、耗时,堪称“小小意思”的成本至低:人员至低、设备至低、时间至低、经费至低。资源开发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成本至低,故从另一角度视之,成本至低也是殊途同归的资源开发。困绕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众多媒体的成本居高不下与资源开发乏力的问题,在林老手里不解而解了。成本至低而传播效力显现,这不也是个闪光点吗?这些暂且不论,仅就林老传播资源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来说,也有诸多可道之处:

(1)林老的短信、微信传播,是集管理者、策划者、编辑者、审察者、校对者、发送者于一身,兼顾着传统媒体多人、多职能部门的功能,属于“趋于零”的人力资源付出,其人力成本至低与开发程度之高,不言而喻。这还在其次,关键是:

(2)在社会上,七老八十的年龄,人力资源往往闲置,有时自视或他视为“碍手碍脚的废物”,甘愿沦为家庭与社会的包袱。林老相异于其他人的是,自离休第一天起就进行自我开发,年已耄耋尚且耕耘不止,闲置的人力资源被有效激活。像他这样的人力资源非同一般: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四五十年的管理经历,六七十年的知识储存与经验积累,加上多年的一把手地位以及与教授职称相吻合的理论修养与扎实功底,使他的人力资源,并行而来地附着了经历资源、思维资源、智慧资源等等,恰恰构成层次高、配套全的理想传者应具备的个人资源,并随着人力资源的开发而一并开发,收到了一石数鸟的开发效应。这样的个人资源,在多少万个离退休人员中极其稀缺。况且极其稀缺的同类人力资源中,还不一定有自我开发意识,这就出现有开发意识者自身资源达不到相应档次;达到相应档次者不一定有开发意识,导致本来极其稀缺的高档次人力资源更加稀缺。而林老将自身资源与开发意识有机结合,使极为稀缺中的稀缺更加珍贵,也让这种开发更具价值:这使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少了一位闲散老者,多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手机信息理想传人!我国以及世界多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龄资源之多难以数计,这些大量闲置的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林老的做法,显然有着启迪作用与借鉴价值。

三、对于情感信息双渠道的融入

林老短信发出的动态过程中,还有一种感染力相伴而随。这种感染力对受者的影响并不是通过直接传播,而是间接辐射,即传者对于受者在情感层面所施之力。受者明知传者是自己敬佩的恩师、首长,在没有细看信息之前就已被他认真、执著、毅力、意志等等所触动,笔者就是被辐射的受益者之一。退休后多年特别是近年来,笔者婉言谢绝出版社的邀请,也推脱了报刊社的约稿,意志消退为不读书、不看报的懒人一个。初接《语印》在手,面愧心疚,虚汗渗出。耄耋者依然疾驰不止,古稀者岂能庸懒緾身?就在10天之内一洗懒病连写3文,无疑是源于林老辐射力的猛促急推。这种信息以外的传者的辐射,正是林老情感信息传播独有而别人很难复制之处。再则,林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传播方法次生的情感信息,在传播中也感染众多的受者。《语印》第1专题讲述一位废品收购者“沾满灰尘的脸上绽放着笑容”,“我常常把废品悄悄放在她的门前。被发现后硬要给钱……我收下,她高兴地离去,我知道她收到了一份尊重”。这短短的几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委实不少,仅一位将军、教授能放下身价去支援废品收购者,对她观察之仔细以及从细小处显现出双方的仁心善意、人格互尊,足以“动之以情”了。林老接着又讲:“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之道,在于给予和索取的平衡,这样才会有感情上的尊重,人格上的平等,心灵上的濡沫”,不正是“晓之以理”吗?3本《语印》中此类例子俯拾皆是,举不胜举。显然,这就形成林老的辐射力所携带的情感信息与传播过程中次生的情感信息的双渠道融入,强化了情感信息的含量。正由于情感信息的含量颇高,《语印》的传播效果也相应倍增。

四、对于手机双向互动特性新的提升

(一)从传播特性上提升。这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与传统媒体相比,林老把手机传播的特性发挥得颇为到位。传统媒体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传者、受者地位很不均等,传者决定传播内容与方式,受者始终充当“被传播”的角色:常常是给你萝卜是萝卜,给你黄瓜是黄瓜,爱吃不吃随你,岂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而林老的短信、微信群发,从两个渠道对手机互动性能予以提升:第一,传者与受者在角色互换中处于平等地位,双方都在互尊互信中传播,且各有选择传播内容的自由空间。第二,部分受众又将林老精彩内容群发给自己亲友,这样的二次开发,构建了多链接、扩展性、交织性的树状发布,进一步开拓了传播范围。

(二)从传播内容上提升。这主要是对普通人手机的使用而言的。普通人主要囿于亲友间个体信息传播,传播面狭窄暂且不论,内容一般也是家长里短,很少像林老这样广泛地涉及社会焦点与重大题材。林老的做法,对于提升手机传播内容,也有一定示范意义。

林老在职时,不仅精于演讲,而且对演讲学也进行过深入研究。从演讲这种原生态、非媒介(自然媒介除外)的人际传播及其研究,再到对手机短信、微信内容的升华、对人类传播渠道的拓宽,这是林老款款而来的足迹。

五、对于我国的传播学研究新领地的提供

传播效力取决于两个基本要素: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林老对传播内容的提升以及对传播渠道的拓宽,紧紧拿捏的恰恰是这两个最重要、最关键的节点,因而《语印》的传播效力之强,则是毋庸置疑的。林老本身不一定有意跻身于传播的浪头与传播学研究的前沿,然而3本《语印》客观地将他推入两大漩涡之中,成了实至名归的传播新领地的拓荒者与传播学研究的探路人。

传播学从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对各类传播模式的探索,到施拉姆的集大成,也不过六七十年;传播学引入我国,从复旦大学王中教授内部油印一文算起也才三四十年。传播学研究在我国仍处“初级阶段”,还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需要认真面对。况且,其研究对象只涉及到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而近些年在一些学术论文中,才将目光集中在包括手机短信与微信在内的网络媒体上来,但都起步不久甚至浅尝辄止,还攀扯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林老手机短信、微信成系列的连续发送并结集成书,不能不算传播领域一件新生大事。对此,传播学界不能视而不见或者见而罔顾。陕西省传播学会曾经将其纳入探讨范畴,则是对这一新现象研究的曙光初露。尽管仅是起步,但林老从传播渠道的拓宽上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领地,则成为已然性事实。

各方反馈

受众反应

本文的受众,特指林老短信微信的接收者,他们通过撰写文章或者手机回复,对林老的信息表达了意见。

◆文章摘录

专题系列短信文化作为一种观念的东西,必然要传达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否则就构不成文化的内涵,这就是林老系列短信文化确定的立意。(摘自李忠赤《系列专题短信文化的拓荒者》一文)

曾几何时,在“黄段子”“黑段子”污染着我们的手机屏幕、往我们心灵倾倒垃圾时,林老开始在每天早上给大家发“红段子”。他用饱含正能量的短信,给亲朋好友送去晨曦第一缕阳光 (摘自马捷《晨曦第一缕阳光》一文)

我不知院长的短信每次群发多少人,只知道他的短信往往是抛砖引玉,把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金钱、关于性格、关于事业、关于时事热点的感悟短信发给朋友、部属及学生,并将大家回复的感想、看法和体会,取其精彩,转发给大家。(摘自章俊《隔空传递的凝视》一文)

《语印》中说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精髓都印到了每位参与者的心头,并在每个人的心中燃起着正能量。(摘自于春永《语自心底印到心头》一文)

每条短信我都是认真拜读的。为了体会其中的内涵,我常常先打开快速浏览后再存储,这样可以将多日的短信连起来。手机的存储量有限,但有些感受颇深的短信还是舍不得删,一直留着,待心静的时刻打开再看看、再品品。(摘自林原《写在人生边上》一文)

◆短信回复

感恩,发于心,见于行,持之以恒,是真挚情感的流露和内心表达的源泉……感恩应成为中华文明史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一个根基。(校友南江林)

文化是社会群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校友张利勇)

要忠诚于自己的信仰,致力于自己的事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鞭策我靠自己的努力去冲破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校友王文悦)

编者点评:林老的受众写过诸多文章,手机回复更多,这里只能选择点滴。从中却不难看出受众与林老之间交往的亲热程度、亲切程度,也不难看出正能量的传播,是彼此交流的全部内容。

社会反响

在《语印》的读者中,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现在选其代表性的几个:

陕西省传播学会秘书长王正华;老将军几年如一日地传播正能量,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这些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虚心学习!

陕西省报刊评论学会会长李甫运:林老高尚的人格、独到的眼光、厚实的学识、丰富的阅历令人敬佩!我们在学习林老的同时,更应该大力弘扬他的社会担当精神。

“中国人物”传媒集团、中国新闻人物网总编辑郭远光:年逾8旬的老者,能用手机短信、微信群发长期进行信息传播,他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我们这些以新媒体进行传播者也不能落伍。

中国作家协会陕西省分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家刘俊华:林老尽责尽心的精神,让人振奋!他用手机短信传播正能量,我们则要用文学创作为祖国建设的精英树碑立传。

北京市东城区新闻报道中心工作人员韩苗苗:世上竟有如此阳光、如此可敬的人!林老耄耋之年仍笔耕不缀,向我们完美阐释了什么叫“有信仰就年轻”,更以短信、微信这“时髦"方式,把这充满阳光的文字,带到尽可能多的远方,照亮着、温暖了无数的心房!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重庆分院工程师苏俊英:一位离休二十余年的长者还能保持如此强的精力与担当精神,我们在岗者更应加倍努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第四建筑公司退休干部赵玉峰:我是抗美援朝时的老兵,退伍后一直从事建筑工作,我们的老年生活也要像8旬老将军尚能保持青春那样,过得更有意义。

西安帅克汽车服务公司董事长杨国平:看了老将军的短信与微信,让我更加感觉到,搞企业,就要像老将军教导的那样,讲责任,讲担当,讲诚信!

武警工程大学教授杨军:我是老将军的部下、门生,也是老将军短信群发的对象之一,我曾在给这位老首长短信回复中说:林老的精神、目光、学识,令学生与晚辈敬佩!

编者点评:社会反响来自天南海北,也来自各行各业。它如放大镜一样,从不同侧面反射出:《语印》的正能量传播广远,激励着众多人群。

《语印》选评

以下的选评,从3个不同角度进行:

主题设置

3本《语印》围绕“人生感悟、人生修炼、人生道路”这一主题特设如下专题:

第1专题 人生与生命

第2专题 人生多样性

第3专题 性格与人格

第8专题 人生曲线

第13专题 人生年龄

第14专题 由人生年龄引来的

第31专题 人生之最

第32专题 人要终身学习

第33专题 金钱与人生

第35专题 人生沉思十问答

第38专题 人生的位置

第48专题 这是从人生实践中得来的

第49专题 人生加减法

编者点评:特设专题全由“人”字串连的“人生”“人格”等词冠于题名之中,共达13个之多,超越3本书59专题的四分之一,所含456条短信,都在拱卫着“人生感悟、人生修炼、人生道路”这一主题,其他专题题名虽无“人”字串连的“人生”“人格”等词语露面,然而,“关于一天”“路”“说生命”“说时间”“说励志”“核心价值观”“灵魂与血性”等等专题,在内容上与主题紧紧捆绑一起、难解难分。尤其“曼德拉与他的十句话”这一专题最为典型,从标题观之,似乎与“人生”二字千里之遥,而其下辖的26条信息,大都与“人格修炼”密切相关。因为曼德拉的人格修炼足以震动世界,而林老专设这一专题,也“是他的精神鼓励的”。与特设专题相比,笔者暂将标题未有“人生”“人格”字样的这一类,称为 “外围性”专题,其所含“人生”“人格”信息有逾3本书全部信息五、六成不止,加上特设的13个专题,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程度。

仅从主题设置而言,“人生感悟、人生修炼、人生道路”在3本书中鹤立鸡群的地位,让其成为林老信息传播的灵魂。“人生感悟、人生修炼、人生道路”是个社会问题,也是出给社会的题目,对此,社会应该回答;更是社会应该面对的问题,对此,社会应该施力。这正是《语印》的价值所在、分量所在!

典型专题

典型专题之一:第18专题《路》的内部结构

林老前言:这组短信,围绕人生回答:路是什么?如何择路?怎样走路?

(1)古人说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2)现代名人说路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其崎岖之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它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鲁迅)

(3)民间说路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山不如人高,路不如脚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我们说路

人是社会人,人生皆路。人类社会道路多经纬,人要能动地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路。

走过长征的人,其字典已无“困难”二字。

再长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走完。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用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你既然认准一条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5)亲友们说路

人总是在不同的十字路口判断、选择前行之路。只有前进路,没有后悔路。(海南吴建军)

人问路,人生路都是在变化之中。要善于在变化中寻找自己认准的路,坚定不移地前进。(辽宁张文月)

此外,《语印》第28专题的《慢慢才知道》有44条短信,每条均以“慢慢地才知道”起头;第29专题的《渐渐地懂得了》有42条,每条均以“渐渐地懂得”起头;第31专题的《人生之最》有28条,每条均以“人最”起头,与后面的连缀分别构成“人最幸福的……”“人最痛苦的……”“人最伟大的……”“人最聪明的……”,然后依据要表达的内容接着叙述。

典型专题之二:第58专题《感悟四个全面》发送的时间布局

2015年9月18日启动,开始第一部分:“说在前面”。下辖5条,主要内容是公布本专题短信编发顺序:前言、全面、小康、改革、法治、治党、实质、评论、担当、后语。

9月23日进入第二部分:“四个全面”。下辖12条,主要讲的是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形成过程以及对其逻辑关系的探索。

10月5日进入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下辖5条,主要讲奋斗目标。

10月10日进入第四部分:“全面深化改革”。下辖6条,主要讲如何理解改革的全面深化与怎样坚定改革的魄力。

10月15日进入第五部分:“全面依法治国”。下辖5条,主要讲依法治国、治党、治天下。

10月21日进入第六部分:“全面从严治党”。下辖3条,主要讲为何治党、如何理解治党必须全面从严、怎样全面从严。

10月23日进入第七部分:“把握精神实质”。下辖9条,主要讲如何从四个全面的社会条件、历史背景、理论内涵、哲学魅力、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等方面把握其精神实质。

11月2日进入第八部分:“外国学者评论”。下辖6条,主要讲联合国、美、英、德有关人士的高度评价。

11月8日进入第九部分:“我们使命担当”。下辖3条,主要强调“关键是共产党人清醒而自觉的责任担当”。

11月10日进入第十部分:“我想说的结语”。下辖3条,主要讲要实现四个全面,一定得凝心聚力。

11月11日发了此专题的最后1条,就此告结。

编者点评:典型专题之一是从横向上分析内部结构的。其结构是5个方面共74条信息搭建而成,这里仅选编了16条。尽管选得不多,但也喻示了两层意思:一是读者可以从中看清林老专题严谨的结构与清晰的层次;二是回答了林老在该专题前言的设问:“路是什么?如何择路?怎样走路?”择什么路,怎样走路,这是人生必然面对又必须解决的根本之根本。林老给其单列专题并用了如此大的篇幅,自有深意蕴含其中。林老在这一专题最后这样总结:“路,行于脚下,伴于掌上,谋于心中,思路决定出路。”寥寥数语,画龙点睛,将“思路决定出路”的哲理,拎到众人面前,从而大大升华了该专题的档次。其他如第43专题《时代•价值•思维》、第46专题《梦•追梦•圆梦》等,从结构布局到深刻内涵,均与专题《路》不分上下,难辨伯仲。典型专题之二是从纵向上来分析信息传播的时间布局的。53天发信息52条,加上未曾统计的两条其他新闻信息,比每天1条多出1条。尽管此时住院治疗,也没有断档现象。林老连续用近两月时间,发出52条信息谈论这一专题,在时间布局、信息量的拿捏上,是与含金量如此高、分量如此重的“四个全面”相匹配的。以上专题,结构严谨,前后贯通,给人一气呵成的整体感觉。在此选取这样的典型2例从纵、横两个维度予以剖析,意在证明:其一,文中所讲的一日不辍、有病住院也不例外地连续发布,并非虚言;其二,所讲的将彼此相隔一天的碎片化信息编织成网状整体的传播,也不是轻率之语;其三,林老有目的、有策划、有设计、有规律的发布,确是有案可稽、有据可依!

精句妙语

人为啥活着?这得从生命与人生说起。有了生命,才有人生。生命诚可贵,人生价更高。只有热爱人生,才能赋予生命以更高意义。(《语印》第1专题)

人生是多样性的。只有一种色彩描绘不出缤纷的世界;只有一种细胞,构不成复杂的生命;只有一种思维模式,迸发不出创造的火花。(《语印》第2专题)

世界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人生没有绝对的直线。承认、看透人生曲线,就是为正确面对奠定了先决条件。(《语印》第8专题)

今天,承昨天启明天,既不能躺在昨天,又不能推到明天。(《语印》第17专题)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功的路。(《语印》18专题)

中国梦即人民梦。中国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老百姓。一切的一切,都是连着民之生、民之魂、民之力。13亿人形成的“梦之队”,能够托起伟大的中国梦。(《语印》第46专题)

人活在世,有人求官,有人求钱,有人求名,有人求志,有人求知。人生之初,两大特点:未知和无知。求知,是人生的原动力;求志,是成事之源。(《语印》第51专题)

选对伴侣幸福一生,选对老师智慧一生,选对环境快乐一生,选对行业成就一生。(《语印》第51专题)

我赏识文化养老。老有所求,心态要净化。老有所学,晚年再充电。老有所乐,焕发第二春。老有所为,夕阳奉余热。我以红色文化入脑渗心,坚定科学信仰,强固中华精气神。(《语印》第59专题)

编者点评:名言警句,往往惜字如金而言简意深,呈现给读者的是价值饱满的人生哲理与处事逻辑。缘于被人们钟爱而生命旺盛,在民间不胫而走久传不息。它在悄悄然然地开人心智,润物无声地濨养民族之魂。它的面世往往出自名人之口,千百年来的大浪淘沙被筛选出来。林老提出诸多精言,相信有不少经历沧桑之世的陶冶后会成为警句的。

(执笔:富言)

猜你喜欢

林老校友人生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百岁翁的跑步养生法
校友风采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高贵的灵魂
不是糊涂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