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为啥要学历史
——学习习近平同志历史思维之感悟

2016-04-27

学习月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同志历史

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深刻领悟其讲话精神,其中,历史思维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关键词之一。从2013年3月开始,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提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到后来公开讲话和文章中,着重提及到“历史”,至少有30余次。

比如,2013年6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说:“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实质上讲的就是要让我们牢记历史,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习近平同志这些指示和要求,对于领导干部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形成新的热潮,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般来说,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侄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正因为如此,大江东去,我们必须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习近平同志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把握当下,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学习历史,大有裨益。正如一位史学家说:“很难设想,一个对历史无知的人,会成为政治上合格的或杰出的智者。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首先要具有历史洞察力,只有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才能鉴往知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据《尚书·周书》记载,西周时期,周公归政成王,曾东行视察洛邑,总结夏殷灭亡之教训,指出“吾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意思是说,我们不可不鉴戒夏代,也不可不鉴戒殷代。以夏殷为鉴,敬重德行,才能避免丧失从上天那里得来的大命。并告诫要避免“荒腆于酒”、“罔厉杀人”,摒弃断烂朝报,具有忧患之心,方能“勤用明德”、“受天永命”。正是因为贤德的周成王,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才直接成就了“成康之治”,为后世历代政治家所景仰。

与周成王相反,那些不重视历史的政治家,总是没有落得好下场,嬴政就是典型的例子。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曰:“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秦朝统一六朝以后,嬴政担心臣民,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政治。于是,采纳宰相李斯建议,实施“焚书坑儒”,毁儒家经典,烧诸子百家,凡私藏历史古籍者,格杀勿论。秦始皇说到做到,后来就真的坑杀方士和儒生460名,以政治权力控制历史文化,企图把民众变成没有历史知识的愚民。“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把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皇帝做唯一的标准,也就说皇帝说了算,他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些否认历史的做法,很快点燃了民间愤怒之烈火。秦王朝存在仅短短几十年,成为历史上最短命的封建王朝,这不能不说与秦始皇对待历史的错误态度和做法有相当大的联系。

从历史正反两面来看,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历史的思维思考问题,以历史的对策解决问题,以历史事例汲取经验教训,是历代英明的政治家治国理政的传统理念。谁重视历史谁受益,谁轻视历史谁倒霉。“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成为了历朝执政者成功的治国信条。汉代学者王充《论衡·别通篇》记:“不览古今,论事不实。”意思是说,不研究历史和现状,对问题的看法就不会准确。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广泛,社会现实总是在历史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影子。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所以说,自古以来,无论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凡是高明的政治家无不是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把历史作为“求治之资”。

我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古往今来政治家的历史意识和情怀,推崇至新的境界。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一再倡导并反复强调,要求党政干部要学点历史,要具备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毛泽东同志曾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号召开展学习运动时,向全党提出的要求。也可以说,这是毛泽东同志的历史观。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离不开历史知识水平。这一点,从毛泽东同志几十年政治生涯中就可以看出来,毛泽东同志很喜欢阅读《二十四史》,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政治见解,包括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这些史学理论的造诣,是毛泽东同志善于学习历史所形成的丰硕成果。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对于毛泽东同志重视研究、善于学习历史,周恩来同志曾评价说:“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成为知识渊博、政治和文采都独领风骚的伟人,是和他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分不开的。时势造英雄,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善于学习总结历史,开天辟地,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众所周知,《旧唐书·魏征传》记:“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此话意即,以往昔朝代作镜子,可知国家兴旺之道理。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制定政策方针,开启新的局面。“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根据新中国建立以来,30年革命和建设实践,以及国际风云变幻的事实提出来的。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证明,正因为邓小平同志对近代中国以来的历史,有很深刻和透彻的理解,才提出这样一个符合中国国情、震惊世界的,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大政方针,名标青史,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皆受到了益处。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云:“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意思是讲,做臣子的如果没有学识,不能通晓前人的言行得失,怎么能够担负重任?如今对领导干部来讲,如果缺乏历史知识,就难以制定出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来。一位英国历史学家写过一本《历史的功用》。他认为,文官“如果想跻入高官之列,历史是必经之途”,因为“文官应付的行政问题,历史能提供正确的背景。”该书中还举例说,1937至1939年,韩德生爵士是英国驻德国大使,却不懂德国历史,对德国侵略史,一无所知,对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没有半点预感和警惕。作者风趣地嘲笑这位外交官,他是“三流头脑而居一等高位”。当然,我们并不赞成把历史知识,作为升官晋级的“敲门砖”,但“仕而优则学”,高官必须掌握渊博的历史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

由此可见,历史对于政治家的作用如何?答案不言而喻,而且早就为中外古今有识之士所认同。翻阅希腊《历史》一书,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写道:“就政治生活而言,最好的教育和训练就是要研习历史。取鉴于前人的覆辙,是教人如何英勇豪迈地面对困难、战胜命运的不二法门,除此以外别无他途。”

1944年,正当中国进行民族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同志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印发给全党学习,他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接着又指出,“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正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才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1981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与《历史决议》起草小组负责人谈话中强调,我们的干部“要学点历史。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那是危险的。古人对此早有论述,据《左传·昭公十五年》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意思是说,在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引申开来,一名不懂历史、忘了本的干部,很难说他能够胜任本职工作。这是因为,历史知识既能丰富知识结构,提高人的聪明才智,又能培养历史分析方法,提高政策水平和思维能力。

东汉王充在《论衡·谢短篇》云:“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如今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了解古今,今以古鉴,古为今用,才能明晓事理、学以致用。蔡元培先生说:“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

因此可以说,一个称职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没有一个是不精通历史的,尤其是要精通党史,中国共产党史是中国史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党史,可了解党的理论发展史、党的发展过程,理解当代党的大政方针政策;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近代中国文化;懂得党内外伟大先驱的事迹,了解他们的奋斗史,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当代史中的贡献;亦可间接学习社会史、文化史等,还可拓宽自己的视野。

那么,如何学习历史呢?愚以为,披古通今,学习历史之基本方法,要做到“两坚持、三结合”,研究过往,总结经验。“两坚持”即,一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二是坚持化失败经验为财富,肯定成绩,直面失误。“三结合”即,一是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侧重宏观,探索规律;二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立足现实,反观历史;三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继承前人,侧重创新。

总而言之,一名领导干部,朝经暮史,属辞比事,勤奋学习历史,洞鉴古今,必须落在提高历史人文素养知识上,必须落在提高领导能力水平上。而具有历史人文素养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搞调研、作决策要有历史意识,以进取的精神,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从过去中吸收智慧,以历史规律办事,以历史发展干事,并且讲究唯物辩证法。惟如此,才算得上一名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

猜你喜欢

同志历史
同志
侯宗骐同志逝世
林向义同志逝世
OVER THE RAINBOW
FOR YOU, O DEMOCRACY
严良堃同志逝世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