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要做文化自信的重要引领者

2016-04-27

学习月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党报国学马克思主义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再次深刻阐述“文化自信”,并且首次用“三个更”形容文化自信,充分表明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夯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指明了基本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行动指南。

作为舆论宣传主力军的各级党报,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担当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不断创新舆论宣传模式和路径,引领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守护“文化版图”,捍卫“文化主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夯实舆论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

一、报道策划上,既要接天线、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又要接地气、解析社会民生热点问题

党报不仅是党委和政府的舆论宣传工具,也是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我们的报纸不仅要让领导满意,也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可是长期以来,由于机制上和观念上、思想上的问题,我们往往强调了报纸的指导性,而忽视了报纸的新闻性、服务性和实用性;强调了正面直接的报道,忽视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渗透;强调了让领导满意,忽视了让读者、让群众满意。

党报工作者如何做到“勿忘初心”,服务好读者群众?首先,必须知道他们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这就要求我们的编辑记者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抓新闻。编辑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中去才能听到群众的意见、愿望、呼声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血有肉充满激情的文章,才能反映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和喜怒哀乐。

近年来,作为咸宁市委机关报的咸宁日报,在中央、省委、市委宣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推行记者编辑下基层“两覆盖”制度:编辑部全体记者编辑联系乡镇新闻报道,全市每个乡镇都有记者编辑联系。每个月,记者编辑轮流跑乡镇、进村组、访农户,获取了大量新闻线索,其中许多线索反映基层干部群众所需所盼、所思所忧,是他们掏心窝的话。

在这基础上,要不惜笔墨、不惜版面地报道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在党报的选题策划会上,对于来自基层的新闻信息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认真策划后派骨干力量到一线采访,然后在重要版面上刊登出来。咸宁日报在头版开辟“泉都速写”、在二版开辟“记者跑社区”等栏目,刊登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稿件,实现了读者群众、同行专家和党委政府三满意。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这句令党报工作者耳热心跳的温暖话语,道出了我们新的责任、新的使命:到基层一线去采访,采写群众生活中的新闻。如此,我们的作品才有影响力和生命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得以践行和弘扬。这份自信来自基层群众,又通过新闻作品传导到基层群众。

二、论据选择上,既要引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引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国学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和民族性时,要求把握好三种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这三种资源也是我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资本和源泉。

当前,我国各种文化思想共生共存。体制内的党员干部及其他工作人员,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体制外的社会各个阶层,大多信守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国学文化;广大青少年则迷恋西方流行文化。党报在舆论宣传工作中,应注重运用并弘扬前两种文化思想,抵制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等文化思潮的侵袭。

新闻报道中,需要大量的论据支撑,特别是新闻评论这一党报的灵魂和旗帜,大量需要依据公认的理论和思想,分析、论证新的观点。过去,党报工作者特别是评论员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中寻找依据和论点,能够被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党员干部所接受,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现在,随着社会文化思潮不断复杂化,文化需求不断多元化,我们应拓展写作思维方式,注重采用国学国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甚至是融入国学中的释家文化。新闻稿件中,既要强调“马克思说”、“恩格斯说”、“列宁说”,又要习惯“孔子说”、“孟子说”、“老子说”,使党报的宣传报道不仅被党员干部所接受,还被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所认可,形成全社会的共同意志。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在新的时期,党报工作者既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功底,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讲述中国故事,又要掌握深厚的国学文化知识,善于阐述蕴含国学文化的中国方案。如此,党报就能对内凝聚民心民智,形成强大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气场,对外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国话语权和中国故事的吸引力。

三、语言方式上,既要注重思辩性逻辑性,又要讲求草根化故事化,用通俗语言呈现深刻的文化自信理念

党报的显著特点是政治性强、政策性强、权威性强,正因为如此,党报往往显得高高在上,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如何增强党报语言的活力,使党报在“喉舌功能”和“受众欢迎”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拉近党报与读者群众的距离?

首先,新闻语言要贴近读者群众,要调整与读者群众的关系,树立服务思想、平等思想。语言文风从自上而下单方生硬灌输、动辄板着脸孔教训人转变为与读者群众的平等交流互动,使党报富于亲和力。要改变语言概念化、结构化、机关化的状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形象生动,像拉家常一样富有人情味,切忌“打官腔”说鬼话,切忌“放空炮”说瞎话。

其次,新闻语言要贴近生产生活,讲方言俚语,讲下里巴人,真实地还原生活。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用带有泥土气息的语言表达群众的心声,讲述基层的故事,就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过去,党报记者在采访农民、工人时,总爱把他们朴实的语言进行“规范化”,加工成所谓的“书面语”,“一个月赚了多少钱”变成“月平纯收入是多少元钱”,“赚钱盖房子”变成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不仅少了原汁原味的美感,还误解误传了群众的原意。其实,多用群众的“原话”,少“圆话”,新闻作品作品才更有原创之美,更有艺术表现力。

再次,党报工作者要善于讲故事,用可亲可信的新闻故事替代“工作简报”和“总结材料”。古今中外广为流传的名著佳作,莫不是生动的“故事汇”,莫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悲喜剧。我们过去有很多教训,向外国朋友传播国学文化,向国内读者群众传递先进典型的正能量,习惯采用“党报语言”,假大空话连篇,说教性强,故事性差。结果,宣传效果差强人意,人家不爱听不买帐。相比之下,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外出访问时,讲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故事,或者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广受外国政要和民众的欢迎。新闻报道同样如此,“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式的大堆材料没有人看,而从基层和生活中挖掘故事,实现新闻事件故事化,新闻故事人物化,才能打动读者群众,我们的新闻作品才具有文化自信感染力。

作为传统媒体,党报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压力。如何转型?朝哪个方向发展?不同的人、不同地区的党报有着不同的思考和答案。然而,服务并服从宣传工作大局,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应是各级党报、全体党报工作者共同的路径选择。

猜你喜欢

党报国学马克思主义
“垂”改成“掉”,好不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