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茵陈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及纯化工艺优选
2016-04-27刘丽清李美艳王爱武
刘丽清,李美艳,王爱武△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2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3 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绵茵陈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及纯化工艺优选
刘丽清1,2,李美艳3,王爱武3△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2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3 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目的:优选绵茵陈的提取工艺及纯化工艺。方法:以绿原酸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含量,以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绵茵陈的提取工艺;采用不同乙醇浓度沉淀绵茵陈水提取液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用12倍量水提取3次,1 h/次;最佳纯化工艺为70%乙醇沉淀绵茵陈水提液中绿原酸。结论:最佳提取工艺对绵茵陈中绿原酸有较高提取率,水提醇沉纯化绵茵陈中绿原酸的含量采用70%乙醇。
绵茵陈;绿原酸;提取工艺;纯化工艺
绵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其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之功效[1],临床主要应用于治疗黄疸、胆囊炎、肝内胆汁淤积症、阴道炎、湿热型湿疹等病症[2-3]。绿原酸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本研究采用传统水提取法优化绵茵陈的提取工艺,水提醇沉法优化其纯化工艺[4-5],以期为绵茵陈中绿原酸的获得提供一种最经济、稳定的提取纯化工艺。
1 仪器与试药
1.2 试药试验中茵陈药材购于山东省立医院药剂科中草药房,经本院药剂科王爱武主任药师鉴定,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相关项下要求;绿原酸对照品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10753-201415);乙腈、磷酸为色谱纯;水为重蒸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含量测定
2.1.1 色谱条件 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茵陈药材项下方法,HPLC测定茵陈药材及各样品中绿原酸的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睛-0.05%磷酸溶液(10:9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27 nm;柱温35 ℃;进样量20 μL。
2.1.2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品适量,置棕色瓶中,用50%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配成浓度为0.44 mg/mL的储备液。分别精密吸取储备液溶液0.1、0.3、0.5、0.7、0.9 mL置10 mL容量瓶中,加50%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按“2.1.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记录峰面积;以对照品峰面积为纵坐标,对照品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得回归方程Y=22 290 X+17 724(r=0.999 3),结果表明绿原酸在4.4~39.6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2 提取工艺优选
2.2.1 正交实验设计 根据绵茵陈中主要成分绿原酸的化学性质,选用经济的水提取。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正交筛选实验,筛选条件包括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以绿原酸含量为测定指标采用L9(34)正交实验,见表1。
表1 绵茵陈正交实验因素水平
2.2.2 样品的制备 根据表1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设计实验,准确称取茵陈药材9份,每份50 g,水提取,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得干膏,研细备用。
优点:优秀的显示效果及操控布局,配备光学防抖系统的等效28-140mm镜头。缺点:较为一般的画质表现。
2.2.3 供试品的制备 取干膏粉末约0.3 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离心,精密量取上清液5 mL,置25 mL棕色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供试品溶液。按照“2.1.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见表2—3。
表2 绵茵陈优选正交实验安排
表3 绵茵陈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由直观分析可知,3个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顺序为C>A>B。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因素对提取工艺结果有显著性影响,其他因素则无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A3B1C3,即用12倍量水提取3次,1 h/次。
2.2.4 验证实验 准确称取茵陈药材3份,每份50 g,按照上述优选提取工艺进行3次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验证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见表4。
表4 绵茵陈提取验证结果
2.3 纯化工艺优选
2.3.1 样品制备 取茵陈2 500 g,加12倍量水提取3次,1 h/次,过滤,滤液浓缩至300 mL清膏,均分为5份,分别加入95%乙醇36.4、55.6、85.7、140、266.7 mL,使药液含乙醇浓度分别为40%、50%、60%、70%、80%,静置24小时,过滤,回收乙醇,减压浓缩得干膏,研细备用。按照“2.2.3”项制备供试品溶液,按照“2.1.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
2.3.2 沉淀产物和干膏得率测定 取上述过滤所得沉淀,置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于105℃干燥3小时至恒重后取出,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后称重,40%、50%、60%、70%、80%乙醇沉淀物分别为32.84、45.27、55.27、64.18、68.66 mg/g生药。取上述干膏适量,相当于原药材10 g,按照沉淀产物测定方法计算干膏得率,结果见图1、表5。
图1 绵茵陈水提醇沉结果
表5 绵茵陈水提醇沉结果
由图1、表5可知,水提醇沉结果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绿原酸转移率也增加,但到80%乙醇时和70%乙醇基本趋于平衡,考虑实际经济因素,选择70%乙醇沉淀为精制茵陈绿原酸的有效方法。2.3.3 验证实验 准确称取茵陈药材3份,每份50 g,按照上述优选提取工艺和纯化工艺进行3次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验证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见表6。
表6 绵茵陈提取验证结果
3 讨论
绿原酸是含有羟基和邻苯二酚的有机酸,可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和丙酮等溶剂,为优选最经济实用的提取纯化工艺,本实验采用水提取绵茵陈中绿原酸的含量,以醇沉法纯化水提取液。结果表明水提醇沉法精制绵茵陈中绿原酸的效果较好。
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可知,影响绵茵陈绿原酸提取率因素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提取次数、加水量、提取时间。通过方差分析,实验确定的水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用12倍量水提取3次,1 h/次。通过不同乙醇浓度精制茵陈水提液中绿原酸的含量,最佳纯化工艺为70%乙醇沉淀,绿原酸转移率为78.94%。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23-224.
[2] 孙远南,冯健.茵陈蒿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12-14.
[3] 董岩,王新芳,崔长军,等.茵陈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874-876.
[4] 徐建国,田呈瑞,胡青平,等.绵菌陈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162-165.
[5] 雷昌,夏新华,黄玛莎,等.二种纯化工艺对茵陈水提液的影响研究[J].中成药,2013,35(12):2626-2630.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一)
连续出版物(期刊,含外文期刊)
[序号]主要责任者(作者为3位以下全部著录,3位以上著录前3位,后加“,等”).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
示例:
1)期刊分卷
[1] 罗侃,罗畅,剡雄.从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论治谈中西医结合的前景[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2,9(6):311-313.
[2] Guilbert TW,Norgan WJ,Zeiger RS,et al.Long-term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n preschool
children at high risk for asthma[J]. N Engl J Med,2006,354(19):1985-1997.
2)期刊不分卷
[3] Turan I,Wredmark T,Fellander-Tsai L. Arthroscopic ankle arthrodes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Clin Orthop,1995(320):110-114.
3)期刊无卷和期
[4] Browell DA,Lennard TW.Imunologic status of the cancer patients and the effects of blood transfusion on antitumor responses[J].Curr Opin Gen Surg,1993:325-333.
Optimization of Extraction Process and Purification Process of Chlorogenic Acid from MianYinChen
LIU Liqing1,2,LI Meiyan3,WANG Aiwu3△
1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00,China;
2 Provinci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dong University;
3 Shandong HongJitang Pharmaceutical Group CO.LTD
A
1004-6852(2016)11-0018-03
2015-09-27
刘丽清(198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院新制剂开发及临床药学。
△通讯作者:王爱武(1966—),女,主任药师。研究方向:医院新制剂开发及临床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