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的抗震防灾问题探析
2016-04-27王颖真
王颖真
(舒兰市城乡规划设计室,吉林 舒兰 132600)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抗震防灾问题探析
王颖真
(舒兰市城乡规划设计室,吉林舒兰132600)
[摘要]文章主要对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抗震防灾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究,提出了通过强化居住区规划方案和法制体系下的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优化居住区公共土地的综合利用,从而让居住区的整个空间有一个较好的抗震减灾能力。
[关键词]城市建设;居住区规划;抗震防灾措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7.134
地震灾害是自然灾害当中危害最大的一种,虽然城市建筑有牢固的基础和一定的防震能力,但是在地震灾害面前还是非常脆弱的。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地壳板块运动也越来越活跃,逐渐从平静期走向地震活跃期,因此,城市居住区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防震抗灾工作,对居住区域空间进行一个全面的规划处理,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对居民的危害。
1城市居住区规划工作中抗震防灾的重要性
1.1灾害程度控制
地壳运动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对人类安全危害极大的自然现象,地震的破坏能量巨大,从人类出现至今,全球地震灾害大大小小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我国部分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之上,因此属于地震高发国,一旦出现地震灾害,那么国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必定受到威胁。
1.2城市发展的保障
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人口基数剧增,中小型城镇的建设速度也随之加快,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不同规模的城市集群。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化发展,城市居住区也会得到扩散性发展,城市用地也将越发紧张。而为了进一步满足城市人口密集化发展的居住需求,建筑物的建设密度也将越来越大,一旦发生地震灾害,那么所导致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城市的经济和发展也将退步一大截。所以,对城市居住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就成为了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关键性工作。
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化发展和地壳板块活动进入活跃期,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做好城市抗震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城市当中人口集中的区域,如居住区、商业信息中心等,结合城市的人口特点和建设密度,对抗震防灾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研究,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同时还对城市科学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保障了社会的安定和谐。
2我国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工作规划的现状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带之间,近几年的地震现象较为活跃。目前,我国内地大部分地震烈度都处于四级以上,全国有二十四个省会城市和近3/4的人口处于地震高强度范围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城市居住区的科学规划工作,加强城市居住区的抗震防灾能力,进而创建一套基于城市建筑空间的全面化灾害预控体系,同时还应该提高人们的灾害应急逃生和防灾意识。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抗震防灾工作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在抗震防灾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在灾前防控、灾中应急反应和灾后避难重建这三个方面逐渐形成一套相应的工作管理体系。但是我国城市的抗震防灾工作与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形势很不协调,其整体工作能力还相对较差,其缺陷主要有这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控技术还相对较为落后,绝大多数的地震监测站都不能对一些具有毁灭性的地震灾害进行预报;其次,城市居民的地震灾害的危机意识较弱,对于地震灾害的认识性还不强;再次,当地震发生时,地方政府缺乏针对性的管控预案,在人员调动、安置这几个方面还需完善;最后政府部门的抗震防灾资金还相对较少,具备专业技术的人才也比较稀缺。
3强化城市居住区科学规划中抗震减灾水平的措施
众所周知,近几年我国的地壳板块运动逐渐进入活跃期,地震灾害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2011年的东海海域地震等。因此,城市的抗震防灾工作就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尤其是城市当中人口密集的居住区。
3.1做好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调研工作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中抗震防灾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唐山出现那次毁灭性的大地震之后,国家政府部门才开始意识到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工作规划的重要性,在后续的一段时间中都在不断地深化研究,编制出相应的抗震防灾文件和制度,而在国外,如日本、美国、英国等,对城市抗震防灾的研究起步都比较早,技术观念都相对比较成熟,因此可以借鉴参考。
想要提高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水平,就必须对城市的地理位置、人口基数和建筑特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其开展综合性的研究,主要对城市居住区的抗震防灾能力进行一个初步评估,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标准文件和法律规定来提高城市居住区的抗震防灾能力。若想形成一套完整的抗震防灾体系,就应该从震前预测防控、震中紧急响应和震后人员科学管理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所以,科学的抗震防灾工作就是要从震前、震中和震后这三个阶段来进行。除此之外,还应该制定完善的抗震防灾的技术标准文件,对部分环节的抗震防灾工作进行强制性的管理。
3.2城市居住区建筑和技术设施的科学规划
3.2.1城市居住区建筑的规划
城市居住区中的建筑通常可以分为一般建筑、老旧建筑和重要建筑,科学的规划工作就必须对居住区中的重要建筑、密集型建筑群和老旧建筑进行抗震防灾评估,使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创建一套科学的抗震防灾建筑规划体系,为城市居住的后续规划工作进行指导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降低地震发生时而受到的损失。
3.2.2城市居住区基础设施规划工作
对于城市居住区中的基础设施规划应该从三个方面出发,即:需要照顾人群的基础设施(幼儿园、敬老院);人流量大的基础设施(学校、政府单位);关键性基础设施(消防队、警察局、医院)。想要做好三个方面基础设施的抗震防灾规划工作就应该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把城市居住区内的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等基础设施集中规划,并且保障建筑周围一定要有足够的疏散空间,减少地震对该群体人员的伤害;其次,还应该提高需要照顾人群的灾害疏散能力,在学校内外部设置多个应急疏散通道;最后,还应该增加学校用地,设置专门的家长等待区域,同时在救灾工作中还可以作为应急场所来使用。
3.3对城市居住区的土地进行科学规划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高速发展,城市的地价也在不断攀升,城市居住区的容积率也在不断激增当中,但是城市居住区中的公共用地却在不断减少,因此,城市居住区内的土地应该合理规划,降低居住区内的建筑容积率,开拓更多的公共绿地。建筑容积率其实是一个弹性指标,在确定了容积率的同时可以根据占地使用的性质、基础条件等因素对其进行综合考虑。
3.4对城市居住区的开放空间进行规划
一是均衡布局开放空间,设置专门的避难通道和快速应急疏散场所。二是将空间较大的公共绿地作为灾中应急反应指挥场所。三是增加城市居住区内的路网密度,增加区域内的灾害应急车辆出入口,无论是在灾中还是平时,这对居民生活保障都是十分有益的。
4结论
总而言之,地震灾害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危害是巨大的,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更是严重的,因此,我们就应该时刻具备地震防控的危机意识,在平时做好城市居住区的抗震防灾工作。
参考文献:
[1]卜雪旸,曾坚.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J].建筑学报,2009(1):83-85.
[2]卜雪旸,曾坚.居住区规划编制和法规体系的抗震防灾控制力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3-256.
[3]高杰,钟慧,冯启民,等.考虑抗震防灾要求的居住区规划方案评价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9(4):52-58.
[4]庹彬彬,王银珍,曾春.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3(1):32-33,40.
[5]庄丽,高杰,冯启民,等.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规划达标模糊评价[J].世界地震工程,2008(2):78-84.
[6]高亚,朱玉佼,曾黄荣.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抗震防灾问题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13(S1):8-11.
[7]卜雪旸.科学规划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提升城市住区抗震减灾能力[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