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背景下长三角经济国际化问题探析
2016-04-27杨正军
杨正军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6)
中国“一带一路”背景下长三角经济国际化问题探析
杨正军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经济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选择,在《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就经济国际化作为五大发展战略之一。这一发展战略选择对此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开放的盲目性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长三角地区的问题也日益显现,阻碍着地区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这一重要时期,其经济国际化问题的解决也迫在眉睫。而“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毫无疑问是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也对经济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问题同时可以借助这些政策的建议指导来解决。文章通过对长三角经济国际化的研究归纳出相关的针对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给长三角地区经济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一带一路”;经济国际化;走出去;互联互通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7.014
1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发展历程
经济国际化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扩大和深化的经济发展过程。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是动态的。早在1840年,我国长三角地区就开始了经济国际化的进程,虽然主要是简单的贸易国际化,但也为长三角经济国际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历史经验[1]。
改革开放后,中国打开了对外经济的大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全面进入了经济国家化的过程中,主动地迎合国外的产业需求,进一步深化了我国的经济国际化。长三角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2]。
1.1起步阶段(1979—1983年)
这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刚刚确立了对外开放这一基本方针,如何发展经济国际化还处于摸索阶段。虽然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未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颁布展示了我国对参与世界经济的积极态度。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允许设立合资企业的主要行业以轻工业与农业为主。在此基础上,长三角地区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慢慢摸索着“走出去”。
1.2推进阶段(1984—1989年)
1984年,国务院提出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5市地处长三角。1985年,长江三角洲又被开辟成为沿海经济开发区。这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对长三角的经济发展能力颇具信心。沿海港口城市与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席位中,长三角都各占三分之一。这两个三分之一极大地推进了长三角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1.3发展阶段(1990—2000年)
这十年的确是长三角辉煌的十年,国家一场场的经济发展重头戏在此开幕:中共中央于1990年宣布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促成了浦东新区作为中国首个副省级市辖区的诞生;1992年南巡讲话,邓小平对上海作出了“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的指示;1994年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协议的签署等。这一个个政策的出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外商、外资、高新技术和产业进驻长江三角洲,为经济国际化进程提供了鲜活的动力。
1.4深化阶段(2001年—今)
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国际经济组织WTO的成员之一,标志着中国真正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继续确立了以上海为龙头继续深化长三角经济国际化的发展。2014年11月13日,亚太经济合作峰会在北京落下帷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亚太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行性研究,不设任何先决条件的自由贸易协定会对长三角经济国际化产生进一步的深化作用。
2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原因分析
2.1历史原因
过去,江浙地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乡镇企业和个体家庭经营的模式。这些成功的经验一度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力军,并且在根本上打破了死板的城市办工业,农村办农业的二元格局。从此,长三角的现代化加速进程。同时,区位优势与资本容量为长三角的外资引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且从中学到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20世纪90年代,随着长三角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其经济国际化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2.2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公路网、铁路网密集,同时水路运输发达,有较多的机场及服务设备,形成了立体的交通网络。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为长三角地区要素的流动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同时也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3资源禀赋的原因
一方面,农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使长三角的农副产品加工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结合了发达的交通条件,在加工中注重引入高新技术,对产品进行不间断的开发创新,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高知名度的旅游业也为长三角的发展创造了不少的机会,结合中国东部沿海与沿江的自然景观,长三角已经打造出较为成熟的旅游产品系列。在吸引国内游客的同时,国外的游客也慕名而来,进一步提高了长三角地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2.4观念政策的原因
长三角地区的人都是善于接纳吸收新鲜事物,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大城市无不体现出一种融合的思想。就是这份勇气和智慧使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发展走到了全国的前列。
3长三角经济国际化现存问题与挑战
3.1要素优势淡化
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无疑是对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在长三角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FDI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情况表明,国外大量的研发资金的进入不仅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且还给当地企业带来了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最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我国经济的大幅度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急切地想进入城市务工赚钱。但是,近年来长三角制造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令人惊讶的是却还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时代已经结束,企业并不能依靠地区廉价的劳动力来发挥其比较优势,FDI的指标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国外企业将产业转移到了成本更低的区域,如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甚至将长三角的加工工厂直接转移至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
3.2人民币升值
自从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改变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就开始了显著、持续的升值过程。根据相关的国际投资理论,一国汇率水平的变化将会对其外资流入产生重要影响。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升值必然会对长三角地区FDI流入产生较大的影响。
3.3非正常的政绩观
为了抢占外来投资,各地政府通过一些不合理的土地优惠政策将自己本应得的利益拱手送给外资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形成内部恶性竞争,更为严重的是在产业选择上,政府也不加考虑,不管其附加值高低,不管其环境污染程度,只要是外资企业一律降低门槛。
3.4对外投资不足
国际直接投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吸引外资方面发展快速,但对外投资程度极低,在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与流出上呈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在全国对外开放水平相对处于领先地位的长三角地区,对外投资不足的问题仍然很明显。
4“一带一路”建设加快长三角经济国际化
4.1由低成本战略向专业化战略转变
以低成本为优势的劳动力价格对发展本就是不稳定、脆弱的,要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降低风险,获取持久增长,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特点必须向专业化转变。实施专业化战略虽然并不能降低劳动力的价格,但劳动力的相对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降低外资企业对劳动力价格的敏感度,避开众多低成本供应的发展中国家[3]。尽快实现由低成本竞争战略转向专业化竞争战略,以体现长三角经济和知识技术的领头羊地位。
经济新常态当下,如何将我国的低成本劳动力特点转化为专业化劳动力品牌。“一带一路”的建设是关键问题。将独立建设开发的项目,如高铁、基建等方面的自有技术,输出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有利于消化国内过剩产能,还能打造中国专业劳动力品牌,走向国际。
4.2扩大内需与企业创新
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导致中国出口下降,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对于国家层面,为了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保证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内需就是必需的措施。内需扩大的速度越快,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就可以越快。而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企业需要找出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第一,企业可以通过改善管理、降低浪费等方法来降低成本。
第二,企业也可以通过调整要素投入组合或提高技术水平来抵消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将会导致进口机器设备变得更便宜,因此就可以通过调整要素投入组合,增加技术含量高的设备投入来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同样,人民币升值也导致技术引进的成本下降,因此企业就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
第三,企业也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的方式来应对。如前所述,人民币升值的结果是引进技术的成本下降,因此中国企业就可以引进新产品,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用产品的技术优势逐步取代价格优势。
4.3互联互通
利用现今的大环境,“一带一路”的建设勾画出了一幅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互联互通的美好画卷。同样地,虽然小范围的长三角经济圈已经具有较好的互联互通的硬件基础,但是各地区的观念政策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国际化。
将互联互通的观念传达至各个地区,使各地区政府学习互联互通的思想,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那些错误的政绩观,长三角才能实现公平和谐共同发展。
根据长三角互联互通的发展,还能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提供宝贵的经验,比较于消除国内各地区的障碍来说,“一带一路”各个国家之间的屏障消除显得更有难度。制度创新并不像技术创新一样,适用范围比较小。一旦“一带一路”对于消除国与国之间的障碍创新出了新的手段,同样也可以为国内各地区所借用。这样,长三角的互联互通和“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相互借鉴,协调发展。
4.4实施“走出去”战略
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外开放向更高层面推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应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拓展对外开放的新领域。要鼓励技术成熟、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到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一方面要大力培育企业“走出去”的能力,鼓励探索各种“走出去”的形式。另一方面要为企业走出去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切实解决影响企业“走出去”的外部障碍,改革和调整相关制度政策,积极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铺平道路。有关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或通过中介组织加强指导,为企业的“走出去”提供及时周详的相关信息服务,避免或降低风险[4]。长三角地区已经具备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政府的鼓励与指导下,需要企业自己完善技术,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这样企业才能走出去,走得稳妥[5]。
5结论
APEC会议上,中国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银行,资本金1000亿美金,按照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入股。2014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的时候说过:“中方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为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目的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在消化中国过剩产能的同时,也协助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通过贷款的方式来推动人民币国家化。通过贸易的赤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中亚地区双边贸易的发展。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寻找机会,消化产能,进行合理的产业转移。将以往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注意开放的合理性,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产业选择,同时在“引进来”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实施“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
[1]曹宏苓.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困惑与制度机制的创新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的借鉴[J].南京社会科学,2008(5).
[2]尤宏兵.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历程、现状与经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3).
[3]高春亮.江苏省经济国际化战略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7).
[4]毕玉江.江苏经济国际化的新内涵与战略选择[J].商业时代,2008(26).
[5]许佩倩.推进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思路与策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