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分寸

2016-04-27郭纪明薛巍

关键词:分寸重音专题片

郭纪明+薛巍

电视专题片解说作为一门有声语言再创造的艺术,在形、声、情、文的交织中,在语气、重音、停连、节奏的表达上,都渗透着一种分寸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专题片解说的艺术性,就是把握解说分寸的技术性。

整体的分寸

电视专题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它调动众多的艺术手段,进行整体美、和谐美的创造。因此,专题片解说的分寸感, 不仅在于字句、段落、层次等个别局部的揣摩处理,更在于题材、体裁、风格、个性、基调的整体驾驭。每部专题片从主题提炼、画面剪辑、解说词撰写到表现手法,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统一的基调,都蕴含着明确的编辑意图和核心思想。因此,我们每接到一部专题片解说的任务时,首要的工作是应与编导密切合作,了解编辑意图,挖掘主旨精髓,概括风格特征,要确定基调分量是热情豪放还是凝重深沉,是轻松明丽还是昂扬粗犷,然后再根据总体基调,宏观地把握解说与各创作元素间的分寸感。

专题片解说词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具有跳跃性、间隙性的特点,这种跳跃性常常会冲淡解说的整体性。如果解说者不去揣摩各创作元素间的联系,忽视整体驾驭,就容易将解说搞得支离破碎、声画分离,从而破坏整体美。因此,解说时,要注意从声画结合上把握跳跃性与连贯性的分寸。特别是在解说空白处,要真切地感受体验画面的内涵意韵,并借助音乐、音响、现场声进入既定情境中,酝酿情感,捕捉贯穿始终的感觉,做到语断而情连、声止而意犹在,使跳跃性的解说有如行云流水,连贯自然。

“声与形”的分寸

一部电视专题片在播放过程中,解说与画面碰撞的频率最高,适度把握声与形的分寸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观点认为,专题片一般是以画面为主、声音为辅。但从大量专题片创作的实践来看,也不尽然。是声为主还是形为主,很难明晰地辨别。

央视一位创作经验丰富的解说词作者把视听合一的创作特点归结为画面与解说若即若离,既不贴合、也不离弃的协调同步关系。那么,如何使解说与画面达到这种若即若离、和谐交融的境界呢?从实践来看,解说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这首先取决于片子体裁的风格特征。有时需“淡进淡入”(比如在风光、音乐抒情片中),有时需“激烈亢奋”(比如在新闻性、政论性专题片中),有时需浑厚深沉(纪实性文献片)。甚至在一部专题片中,由于情绪层次的转换,画面强烈的反差对比,需采用多种表达方法去精心处理,使之既有起伏变化,又和谐统一。比如当下很多电视频道经常播出一些抒情性的风光及音乐专题片。这类片子一般构图优美、剪辑流畅、音乐动听,解说通常更含蓄地抒发画中之神韵、画外之余味,所以解说以“淡”为宜。这种淡并非就是“浅、飘、白、露”, 而是更深层的醇厚、浓烈,是气息控制、语气表达、情感抒发各方面的综合体现,是“淡”与“浓”、“虚”与“实”、“弱”与“强”等分寸感把握的结果。

风光系列专题片《美丽的山城》在表现重庆夜景和晨雾时,就有“灯山星海,璀璨醉眼;晨雾轻纱,扑朔迷离……”这样几组很美的画面。为了烘托和渲染画面的意境,又配上了这样两段很美的解说词:“绕城皆是水,不夜白为天。繁星青天上,灯明绿水前——那字水宵灯,十分迷人。山城多薄雾,轻纱渺忽间;红颜含羞涩,丽质气不凡——那涂山迷雾,令人神往。”由于解说词与画面都很美,因此解说一定要淡泊、舒缓,语气用声上,适当运用虚声、气声,淡淡柔柔地推出解说的词组。特别要在“令人神往”“ 十分迷人”处,着意将字句拉开,用气轻轻托起,并渐渐由强至弱,竭力造成画中诗、诗中画,声随画面走、仍在不觉中的意境。在这里美与魅、虚与实的分寸把握尤为重要,如果字字发虚、句句皆轻,也就无所谓虚与实;反之如在“山城”“丽质气不凡”“涂山迷雾”“字水宵灯”处,声音实一些、 语气重一点,虚实相间、轻重适宜,使情感有波澜、声音有对比,会很好地起到渲染创造意境美的作用。

“重与轻”的分寸

在重音处理上,专题片解说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它最忌讳去重复强调画面已充分展现的内容,而常常强调传达景外之情、画外之意,强调画面难于表现的抽象的逻辑、深邃的哲理。

还用上面那个例子。“那涂山迷雾,令人神往”“那字水宵灯,十分迷人”这句,其重音强调就不宜放在“涂山迷雾”“字水宵灯”上,因为此情此景画面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没有必要又去重复地强调,而要将重音放在“令人神往”“十分迷人”上,并采用放慢节奏、减弱音、竭力控制的方法,着意强调画外之情、弦外之音,让画面的形与解说的神融为一体,创造一种令人陶醉、使人向往的美,让观众久久地品尝个中三昧,这才真正起到了重音强调的作用。在这里,重音强调的分寸关键在于形与神、内与外的把握上。在画面内容、形象性和可视性居上时,解说的“淡”可以表现在语气、色彩、分量、用声等诸方面的运用和控制,不宜过分渲染夸张,不宜过于猛烈强硬,语言表达宜朴实真切、忌矫揉造作,宜语气自然、忌高腔甩调,情感表达宜内在含蓄、忌随意放纵,音量宜小不宜大,气息控制宜弱不宜强。

一般地说,画面只能体现外形美,解说才能揭示和体现画面的内在含义。当解说在抒发画面难于表现的景外之情、弦外之音时,要特别注意把握解说相对突出的分寸。如果在这些需要加重解说分量的地方却一味地“退”,播出的效果就会给人轻飘浮泛之感,欠火候、不够味、不够劲。因此需要解说相对突出的时候,解说应坦然地“进”,站到第一线上。

声音的分寸

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作为解说者,除注意把握声音与画面的分寸外,还应注意把握与音乐、音响、现场声的分寸。因为作为声音形象的这四个要素如都“我行我素、各唱一调”,那较画面剪接不稳而言,更易产生相互碰撞、相互拆台的状况。

把握解说与音乐、音响的分寸,首先必须注意与音乐旋律的曲式特征、风格特点、节奏进行等方面协调吻合。音乐是山歌风还是电声乐、是进行曲还是抒情慢板,音响是飞瀑哗哗还是溪流潺潺,是鞭炮齐鸣还是时钟嘀嗒,均要了如指掌,从而以最适当的语气、分量、色彩解说,与之融为一体。在一部专题片中,音乐和音响常常交替出现于起承转合、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地方,如:奔腾的江水合着高亢的乐声,飞泻的银瀑卷着竖琴的刮奏,悠扬的笛音伴着林间的清新……它们或孕育一种气势,或烘托一种意境,或表示情绪层次的转折,或寓意时序季节的更替。在这样的时候,解说都不宜随意插入,应退居画面、音乐、音响之后,留给乐曲旋律流动的空间,留给音响、现场声回旋的空间,留给观众想象回味的空间,让音乐、音响、现场声最充分地发挥其特殊的功能。

另外,在片头、片尾及片中,很多地方是需要解说、音乐、音响混播的,这时分寸感的把握更显重要。一般情况下,解说要找准口子,轻轻插入,切忌“猛然闯入”。如在片首,需音乐与解说混播时,解说切忌与音乐绝对同步,相反要让主题音乐出现后,再让间奏进行几小节,选取一个全音符的位置,解说再舒展柔缓地插入,让人听来既在解说、又不觉解说,这样才容易与画面、音乐衔接自然、融合流畅。如果把画面比作彩色的湖泊,那么解说、音乐、音响、现场声就像一道道叮咚作响的溪流,涓涓汇入画面;而分寸感就好似溶合剂,将它们各自的音韵风采和谐自然地交融在一体,从而达到美的意境。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蚕蜂指导总站)

猜你喜欢

分寸重音专题片
说话的分寸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从甜到齁 注意分寸
为官要有“分寸感”——分寸更是见精准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婚姻的智慧,是分寸和界线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