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城市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运动习惯的比较
2016-04-27张欣
张欣
(广州体育学院 体育艺术系,广东 广州 510500)
广东省部分城市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运动习惯的比较
张欣14
(广州体育学院 体育艺术系,广东 广州 510500)
摘 要:探索儿童运动习惯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对广东省7所学校的7~12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常住儿童与流动儿童的运动时间与频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儿童运动时间与频率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住男童运动时间与频率最高,常住女童与流动男童次之,流动女童最低。(2)儿童运动时间及频率与父亲教育程度无关(P>0.05),与母亲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有关(P<0.05),且呈正相关。结果说明母亲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儿童运动时间越长、运动频率越高。
关 键 词:运动心理学;运动习惯;社会经济因素;流动儿童;常住儿童;广东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乡流动人口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国的流动人口已高达1.47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1.28%[1]。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流动的特征也逐渐向举家迁移的方式转变,随着父母打工被动迁移到城市的流动儿童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全国流动儿童数量为3 581万,14岁以下的流动儿童约为2 450万。许多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容纳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儿童数量也较多,流动儿童已占据当地儿童总数相当大的一部分[2],流动儿童俨然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且增长迅速。因受制于我国传统城乡户籍制度和公共资源配置等多种条件影响,流动儿童迁移的过程中出现了教育公平、心理健康、城市适应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虽然这个群体已经引起了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全国流动儿童状况的各种基本信息却非常缺乏[3]。
人口流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研究广泛关注流动人口的健康现状及卫生保健问题[4-5]。儿童是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有关儿童青少年的体格发育情况、营养状况、卫生保健及其所存在的问题等,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6]。流动儿童因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未能享受到与本地儿童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与城市常住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体重要比常住儿童低[7],流动儿童患发育迟缓和营养不良的检出率较高。流动儿童体质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当地儿童[9]。曾传军等[10]比较研究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的体格发育状况,指出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家庭收入状况是影响儿童体格发育的重要因素。
目前,关于我国流动儿童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鲜有关于流动儿童运动习惯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对流动儿童与城市常住儿童的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运动习惯进行比较,分析儿童运动习惯与父母亲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等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需要,本研究综合广东省不同地域经济差异及教学资源的相对均衡性,通过主观立意抽样,确定了7所小学(其中珠三角4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各1所,相对而言规模与排名居中)为抽样单位,对以上7所学校的7~12岁健康状况良好儿童,各年龄段以流动儿童与定居儿童、男童与女童约1︰1的比例随机抽取样本调查(见表1)。
表1 抽样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 人
2)问卷按照社会学的要求,根据本研究关于儿童运动习惯社会因素相关分析的需要,针对儿童基本资料、运动情况、主要社会因素设计出“广东省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运动习惯调查问卷”。
(1)问卷的效度检验。
于2014年5月采用面访形式,就问卷设计内容与研究主题的相关性与准确性,请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训练学教学与研究的7位专家进行了问卷有效性认定,6位专家认为有效,1位专家认为基本有效,表明了问卷的有效性。
(2)问卷的信度检验。
该问卷运用α信度系数法,随机抽取中山市实验小学,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信度测量,结果α(克伦巴赫系数值)=0.82,表明问卷信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014年6月选择广州市的大学生志愿者30人作为调查人员,首先进行为期2周的培训,培训合格后开始进行调查。由各班班主任负责班级调查问卷的分发和收集,要求每个孩子在其父母或监护人的帮助下完整填写该调查问卷。2014年7~8月进行问卷回收。
共发放问卷2 680份,收回问卷2 605份,有效问卷2 520份,回收率97.2%,有效率96.7%。有效问卷中流动儿童共1 234人(男603人,占48.9%;女631人,占51.1%),常住儿童共1 286人(男652人,占50.7%;女634人,占49.3%)。
3)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结果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形式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相对数形式进行统计描述;满足正态性、方差齐性的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的多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进一步多重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一步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及分析
2.1 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基本情况
通过比较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性别与年龄构成发现,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性别构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0.848,P=0.357),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年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34.333,P<0.001)。即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各年龄段调查对象有差异,8~11岁儿童较多,7岁、12岁儿童较少(见表2)。
表2 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基本情况
2.2 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运动情况比较
调查对象主动参与以下体育活动:篮球、足球、跑步、游泳、自行车、跳舞等,且运动时间在30 min以上,运动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运动时间比较:通过比较7~12岁不同年龄的常住儿童与流动儿童的运动时间显示,常住儿童与流动儿童的运动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儿童运动时间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常住男童每天运动时间为(4.15±2.47)h(最长),常住女童与流动男童每天运动时间分别为(3.98±2.15)h、(3.59±2.74)h(次之),流动女童的运动时间(3.27±1.93)h最短。
2)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运动频率比较:通过比较7~12岁不同年龄的常住儿童与流动儿童的运动频率显示,常住儿童与流动儿童的运动频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儿童运动频率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常住男童的运动频率最高(6.12±2.78)次/周,常住女童与流动男童的运动频率次之,分别为(5.31±2.84)和(5.49±2.44)次/周,流动女童的运动频率最低(5.06±2.65)次/周。
2.3 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社会、经济因素比较
通过比较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父母亲教育程度及家庭月收入等社会经济因素发现,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父亲教育程度差别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x2=486.483,P<0.001),流动儿童的父亲教育程度中小学及以下和初中教育程度所占比例较高(占69.8%),常住儿童的父亲教育程度中高中和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所占比例较高(72.1%);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母亲教育程度差别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x2=605.938,P<0.001),流动儿童的母亲教育程度中小学及以下和初中教育程度所占比例较高(占82.1%),常住儿童的母亲教育程度中初中、高中和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所占比例较高(93.0%)。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家庭月收入差别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x2=265.203,P<0.001),流动儿童的家庭月收入中≤2 000元和2 001~5 000元所占比例较高(占88.3%),常住儿童的家庭月收入中2 001~5 000元和≥5 001元所占比例较高(97.3%)。可见,常住儿童的父母亲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均较流动儿童父母高。
2.4 运动习惯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协方差分析
以儿童年龄为协变量,分别从父亲与母亲的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收入情况对儿童运动情况的影响进行协方差分析。其中父亲教育程度相关性分析显示:父亲教育程度与男童运动时间及频率的相关度P值分别为0.179、0.135(P>0.05)无统计学意义;与女童运动时间及频率的相关度P值分别为0.095、0.087(P>0.05)也无统计学意义。母亲教育程度相关性分析显示:母亲教育程度与男童、女童运动时间及频率的相关度均P<0.001,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家庭收入与男童、女童运动时间及频率的相关度均P<0.001,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儿童运动时间及频率与父亲教育程度无关,与母亲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有关。母亲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儿童运动时间越长,运动频率越高。
3 讨论
3.1 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运动习惯差异的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在性别和年龄等基本情况上无明显差异,而运动情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流动儿童的运动时间、运动频率明显低于常住儿童。进一步研究发现,常住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月收入均高于流动儿童父母。这些研究结果与流动人口学特征研究吻合,即流动儿童父母大都来自农村,处于社会底层,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且收入较低[11]。最后,以年龄为协变量,分性别进行协方差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的运动习惯与母亲的文化水平和家庭的月收入有关。进一步证实了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对儿童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12]。
3.2 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运动习惯父母差异的相关因素
父母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对子女的身体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13],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越有可能具有较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是母亲的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更大[14]。流动儿童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派生结果,流动儿童父母的生存现状和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子女的发展[15]。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与流动儿童运动习惯之间的关系[16]。结果与先前研究结果一致,即儿童运动时间及频率与母亲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有关。母亲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儿童运动时间越长,运动频率越高。稳定的家庭收入是流动家庭生活的保障,收入的高低对家庭行为有重要影响[17]。家庭收入越高,对于流动儿童的发展投入越多,越有利于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
关于儿童运动时间及频率与父亲教育程度无关,我们解释为流动儿童父亲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生计艰难。对于流动儿童体育运动的陪护、教育更多由学校或母亲承担。母亲的教育水平越高,对流动儿童的健康意识培养也就越强,越有利于注重生活中的体育运动。但整体来说,父亲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不容忽视的[18]。
3.3 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运动习惯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首先,由于研究时间、经费等条件限制,无法对广东省所有流动儿童进行研究。基于研究的可行性分析,选取广东省的7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由于采取问卷的形式,流动儿童可能由于自卑等复杂心理的影响没有真实填写问卷,从而使结果可能存有偏差。最后,流动儿童的运动习惯除了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因素影响外,还应该考虑流动儿童的兴趣爱好、身体健康状况、性格特征等。以上诸多因素都是本课题深化研究的空间,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张斐,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人口研究,2008,32(6):30-43.
[2]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34.
[3]周皓,荣珊.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与经济,2011,186(3):94-103.
[4]李珍珍,陈琳.农民工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10,25(04):10-17.
[5]QIU P,CAINE E,YANG Y,et al.Depression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internal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1,134(1/2/3):198-207.
[6]史金端,黄惠宇.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13,13(2):249-251,261.
[7]陈丽,王晓华,屈智勇.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8):48-54.
[8]HU S,TAN H,PENG A,et al.Disparity of anemia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rural to urban migrant and the local children under two years old:a population 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Pinghu,China[J].BMC Public Health,2014,14(1):601.
[9]NICHOLS M,STEIN A D,WOLD J L.Health status of children of migrant farm workers:farm worker family health program,Moultrie,Georgia[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4,104(2):365-370.
[10]曾传军,刘冰.城市中流动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及干预措施初探[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6):391-392.
[11]马红旗,陈仲常.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人口研究,2012,36(6):87-99.
[12]WANG Y,LIM H.The global childhood obesity epidemic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hood obesit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2012,24(3):176-188.
[13]EYALATI N,JAFARI Z,ASHAYERI H,et al.Effects of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and economic status on the needs of familie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in the aural rehabilitation program[J].Iranian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2013,25(70):41-48.
[14]JEDDI Z,JAFARI Z,MOTASADDI Z M.Effects of parents' level of education and economic status on the age at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children[J].Iranian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2012,24(66):7-15.
[15]WEN M,LIN D.Chil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children left behind by their migrant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nonmigrant families[J].Child Development,2012,83(1):120-136.
[16]KANT A K,GRAUBARD B I.Family income and education were related with 30-year time trends in dietary and meal behaviors of Americ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The Journal of Nutrition,2013,143(5):690-700.
[17]BANDY R,OTTONI-WILHELM M.Family structure and income during the stages of childhood and subsequent prosocial behavior in young adulthood[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2,35(4):1023-1034.
[18]白平冯,卓英,杨爱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J].华章,2013(9):238.
A comparison of exercise habits between the migrant children and resident children in some c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ANG Xin
(Department of Sports Art,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hildren exercise habits and social & economic factors,hence to provide data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criter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ated policies,the author carried ou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children aged 7 to 12 in 7 schools in Guangdong province,di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ata by using spss20.0 statistical software,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the differences in exercise times and frequencies between the resident children and migrant children were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differences in exercise times and frequencies of the children of different gender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oo(P<0.05); the exercise times and frequencies of the resident boys were the longest/highest,followed by the resident girls’ and migrant boys’,tailed by the migrant girls’; 2)a child’s exercise time and frequency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 degree of education of his/her father(P>0.05),but correlate with the degree of education of his/her mother and the family income(P<0.05),and positively.The said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education of a mother,the higher the monthly family income,the longer the exercise time and the higher exercise frequency of her children will be.
Key words:sports psychology;exercise habits;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migrant children;resident children;Guangdong
作者简介:张欣(1981-),女,讲师,研究方向:全民健身,运动舞蹈教学与训练。E-mail:xinyu_1215@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度重点研究领域项目(2014B020)。
收稿日期:2015-06-10
中图分类号:G61;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2-0064-04